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篇
  免费   1788篇
  国内免费   36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2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982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40篇
  1篇
中国医学   30篇
肿瘤学   5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245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57篇
  2012年   407篇
  2011年   364篇
  2010年   380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通过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及其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receptors-1,IGF-1R)、胰岛素(insulin,INS)、雌二醇(estradiol,E2)及其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erogesterone receptor,PR)在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P)、息肉周围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情况,从内分泌角度探讨EP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2006年12月-2007年10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的生育年龄EP患者52例为研究组,同期因其他因素就诊的不孕妇女43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的EP组织、息肉周围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IGF-1和E2的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种组织中的IGF-1R、INS、ER、PR的表达.结果 ①在增殖期亚组,EP的腺体和(或)间质中IGF-1、IGF-1R、INS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周围内膜间质中INS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分泌期亚组,EP与周围内膜的腺体中IGF-1、INS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在增殖期亚组中,ER、PR在3组腺体和间质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泌期亚组,EP间质中PR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①子宫内膜息肉及其周围内膜组织中IGF-1、IGF-1R和INS表达的减少可能与EP的发病有关.②息肉间质中PR表达过低可能削弱了孕酮对内膜持续增生的负调控作用,从而促进了息肉的形成.  相似文献   
992.
993.
目的探讨HSP27-siRNA对肝癌细胞的生长的影响。方法将HSP27-siRNA转染到人肝癌细胞株QGY细胞中;利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不同时间HSP27-siRNA对QGY细胞的杀伤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HSP27-siRNA对QGY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RT-PCR检测HSP27-siRNA对QGY细胞HSP27 m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HSP27-siRNA对HSP27基因表达蛋白的抑制效率。结果HSP27-siRNA能抑制QGY细胞HSP27 mRNA的表达,使其HSP27蛋白的表达下降。HSP27-siRNA在体外能抑制QGY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均呈剂量-时间依赖。结论HSP27-siRNA能抑制QGY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有可能成为临床治疗人肝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HBx蛋白对人肝细胞发生侵袭恶性表型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稳定表达HBx基因的CCL13-HBx细胞系及转染空质粒的CCL13-pcDNA3.1细胞系的总蛋白质,凝胶经蓝银显色后,采用Image Master 2-DE Elite 4.01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MALDI-TOF-MS质谱仪得到相应的肽质指纹图谱后,搜索数据库鉴定部分差异蛋白质点。结果获得了背景清晰、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CCL13-HBx和CCL13-pcDNA3.1细胞总蛋白,图像分析识别差异蛋白质点共26个,通过质谱分析鉴定出14个非冗余的与细胞代谢、细胞周期及信号转导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结论建立了CCL13-HBx,CCL13-pcDNA3.1细胞系的2-DE图谱,鉴定了14个HBx诱发肝癌发生的相关蛋白质,为在蛋白质水平阐明HBx的诱发肝癌发生的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弥漫性脑病(diffuse encephalopathy,DEP)的临床特征、影响因素、防治措施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87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以术后发生DEP者为Ⅰ组,无DEP者为Ⅱ组,比较两组各项临床参数。结果肝移植术后DEP发生率13.37%。术前Ⅰ组和Ⅱ组慢加急性肝衰竭占48.0%和18.5%(P<0.01);肝功能Child C级占88.0%和65.4%(P<0.05);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为(22.83±10.54)和(13.24±11.36)(P<0.05);总胆红素为(348.6±244.8)μmol/L和(174.3±134.2)μmol/L(P<0.01);血氨为(67.9±24.7)μmol/L和(39.7±14.8)μmol/L(P<0.05)。术中Ⅰ组和Ⅱ组出血量分别为(4108±1513)ml和(3112±1260)ml(P<0.05);平均动脉压<70mmHg例数占92.0%和64.8%(P<0.05);低血压持续时间为(12.4±6.4)min和(7.5±4.6)min(P<0.05);术后Ⅰ组和Ⅱ组病死率为16.0%和4.94%(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DEP与原发病种类及严重度、术中出血量及低血压持续时间、术后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96.
背景:ω-3鱼油脂肪乳可改变肝移植后机体的炎症状态。目的:观察ω-3鱼油脂肪乳对肝移植后炎症因子谱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36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患者前瞻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移植后给予等氮等热量的营养支持和相同的免疫抑制方案,实验组移植后第2天在中长链脂肪乳中添加ω-3鱼油脂肪乳,连用6d;对照组中长链脂肪乳中未添加。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移植后第5,8天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前列腺素E2和白三烯B4等不同程度下调;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和白三烯B5等不同程度上调;移植后第8天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显著下降,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升高(P〈0.01)。两组围手术期死亡率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实验组重症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肝移植后添加ω-3鱼油脂肪乳可调整促炎/抗炎因子平衡,纠正过度炎症反应,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观察肝郁脾虚型肝癌介入术后联合逍遥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和肝郁脾虚辨证标准的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单纯介入疗法,采用5-FU、MMC和DDP经股动脉灌注化疗,碘化油栓塞,4周左右重复1次,3次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逍遥散加减汤剂,日1剂,连续服1个月。结果: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并未见高于对照组;但两组生存质量(卡氏评分)改善情况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常见症状乏力、恶心呕吐、腹胀、肝区胀痛等缓解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郁脾虚型肝癌介入术后联合逍遥散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缓解常见不良症状,减轻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98.
甲状腺良性病变术中解剖喉返神经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性病变初次手术术中解剖喉返神经(RLN)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同一医生施行的241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病例,其中单侧腺叶全切除术159例,双侧腺叶全切除术82例。按术中是否解剖RLN分为两组,其中解剖组1 4 5例,非解剖组9 6例。按术中涉及的RLN数量计算两组RLN损伤发病率。分析两组暂时性和永久性RLN损伤发病率的差异。结果解剖组和非解剖组的暂时性和永久性RLN损伤发病率为4.1%,0和5.4%,3.8%。两组暂时性RLN损伤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解剖组永久性RLN损伤发病率低于非解剖组(P<0.05)。结论甲状腺良性病变术中解剖RLN可降低发生永久性RLN损伤的风险。建议在甲状腺良性病变行腺叶切除术术中常规解剖RLN。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微血管生成及nm23表达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以CD3 4单克隆抗体标记6 5例乳腺癌肿瘤组织中微血管,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同时检测肿瘤组织中nm23的表达,分析乳腺癌组织血管生成和nm23的表达及两者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全部肿瘤标本有不同程度的微血管生成,并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MVD计数为3~33个/400倍视野(平均11.6±7.0),nm23阳性表达率为81.5%。MVD与nm23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1),且两者分别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无明显关系,而与肿瘤淋巴转移有关(P=0.0 1 4,0.0 0 5)。nm2 3的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有关(P=0.0 3 8)。结论乳腺癌肿瘤组织中的微血管生成促进了淋巴转移,而nm23的表达可抑制淋巴转移;联合检测MVD及nm23对评估肿瘤淋巴转移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可预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乳腺肿块的合理诊疗方法。方法对2010年1月—12月因可触及乳腺肿块而进行手术的患者13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3例患者中单侧乳腺肿块117例,双侧乳腺肿块16例。其中良性肿块101例,占总数的77.55%。良性肿块中又以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囊性增生症为多。乳腺恶性肿块32例,浸润性导管癌23例,黏液癌4例,其他共6例。高频彩超对乳腺良性肿块诊断的灵敏度81.90%,特异度为84.85%;恶性肿块的灵敏度84.85%、特异度96.49%。术中快速病理学检查对于恶性肿块诊断准确率为84.85%。根据术后常规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所显示的生物学特征将乳腺恶性肿块进一步分型,其中Luminal A型(ER+/PR+/C-erB-2-)最多,共13例,Basal-like基底样型(ER-/PR-/CerB2-,三阴乳腺癌)为5例。结论高频彩超对可触及乳腺肿块的术前诊断有较高的诊断率,术中快速病理确诊,有助于合理选择手术方式,但仍有一定的误差率。最终诊断以术后常规病理学结果为标准,经免疫组化获得生物学指标有助于个性化辅助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