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6篇
  免费   304篇
  国内免费   127篇
耳鼻咽喉   43篇
儿科学   24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38篇
口腔科学   34篇
临床医学   550篇
内科学   212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109篇
特种医学   155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276篇
综合类   928篇
预防医学   399篇
眼科学   19篇
药学   440篇
  11篇
中国医学   476篇
肿瘤学   90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199篇
  2022年   167篇
  2021年   137篇
  2020年   139篇
  2019年   179篇
  2018年   184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222篇
  2013年   231篇
  2012年   275篇
  2011年   247篇
  2010年   212篇
  2009年   178篇
  2008年   179篇
  2007年   168篇
  2006年   158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目的通过收集分析近10余年来我国公开报道的肾移植术后并发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资料,试图揭示中国肾移植术后并发恶性肿瘤的变化趋势。方法以"肾移植"和"肿瘤"为检索词,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总库和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严格筛选出符合标准的研究,分析恶性肿瘤总体情况、发生部位和地域差异等。结果共筛选出2003年至2014年9篇文献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单中心肾移植病例共计15 120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共计446例,肿瘤发生率为2.95%(446/15 120),移植后肿瘤以泌尿系统肿瘤(55.8%)为主。结论我国肾移植患者罹患恶性肿瘤的总发生率为2.95%,以泌尿系肿瘤最常见。因此,肾移植术后肿瘤筛查应作为患者随访的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02.
103.
目的 探讨采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平扫CT值和强化幅度预测脑血管症状的价值。方法 纳入87例拟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接受MDCT平扫及CTA的患者,根据有无脑血管症状分为有症状组(n=38)及无症状组(n=49),通过手动勾画ROI的方法测量CT平扫及CTA图像上斑块非钙化部分的CT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应用ROC曲线分析采用平扫CT值及强化幅度判定是否引起脑血管症状的效能,并采用Z检验对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结果 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颈动脉斑块平扫CT值分别为(45.58±8.94)HU和(31.09±6.83)HU,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69,P<0.001);有症状组颈动脉斑块强化增幅大于无症状组(t=-3.421,P=0.001)。ROC曲线阈值分析显示,平扫CT值最佳临界值为37.20 HU,判定是否引起脑血管症状的敏感度为92.10%(35/38),特异度为81.63%(40/49),准确率86.21%(75/87),ROC曲线下面积为0.937。强化幅度最佳临界值为10.1 HU,其敏感度为76.32%(29/38),特异度为63.27%(31/49),准确率为68.97%(60/87),曲线下面积为0.735;二者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13,P<0.01)。结论 颈动脉斑块非钙化部分平扫CT值和强化幅度与脑血管症状有关;斑块平扫CT值对判断是否引起脑血管症状的效能优于斑块强化幅度。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研究显露椎-基底动脉结合部的相关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评价显露效率及范围及优缺点。方法显微解剖10例(20侧)成人头颅标本,通过乙状窦前入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远外侧入路及经口入路4种方法显露椎-基底动脉结合部,测量各自显露的距离和范围。显露范围行主观评分。结果乙状窦前入路到椎-基底动脉汇合点距离为(55.23±3.80)cm,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到椎-基底动脉汇合点距离为(58.93±2.49)cm,远外侧入路到椎-基底动脉汇合点距离为(50.03±3.50)cm,经口入路到椎-基底动脉汇合点距离为(18.78±2.09)cm。经口入路显露距离最短,远外侧入路次之,乙状窦前入路再次,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露距离最长。显露范围经口入路最小,其他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远外侧入路显露椎-基底动脉结合部距离较短,范围较大,效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05.
106.
107.
目的 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SCH)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246例,根据血清TSH的水平分为亚临床甲减组126例及甲功正常组120例;计算亚临床甲减组冠脉病变SYNTAX评分。采用Spearman分析TSH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亚临床甲减组与甲功正常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患病率、收缩压、舒张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亚临床甲减组TSH、TC、TG、LDL-C、AIP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亚临床甲减组中高分组TSH、TC、TG、LDL-C、AIP高于中分组及低分组、中分组高于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TSH与SYNTAX评分呈正相关(r=0.768,P<0.001)。结论 亚临床水平的TSH升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且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8.
109.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