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4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31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22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159篇
内科学   33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280篇
预防医学   11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45篇
  1篇
中国医学   95篇
肿瘤学   8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nm12-H1基因已被证明是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它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与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密切相关。研究证明nm12-H1基因的低表达和杂合性缺失与肺癌的高转移性和预后不良有密切关系。周清华等推测nm12-H1基因可能是“肺癌转移抑制级联”中的关键基因和上游基因,为了进一步探讨nm12-H1基因在“肺癌转移抑制级联”中的地位和  相似文献   
22.
nm23-H1基因逆转肺癌转移表型及其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2,他引:13  
肺癌的侵袭和转移是多基因、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并且是一到两个关键基因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互配合、协同促进了细胞的癌变、侵袭和转移[1] 。转移抑制基因 (metastasissuppressorgenes)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导致对肿瘤转移表型的调控异常 ,最终导致肿瘤转移。nm2 3 H1基因已被证明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并与癌细胞的转移能力密切相关。我们的早期研究表明 ,nm2 3 H1基因的低表达和杂合性缺失与肺癌的高转移性和预后不良有密切关系 ,而且nm2 3 H1基因缺失的肺癌常伴有一些肿瘤侵袭相关分子的表达异常[2~…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N-Ras/pERK1/2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探讨N-Ras/MAPK信号通路与多发性骨髓瘤发生、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多发性骨髓瘤患者28例,应用Westem blot印记杂交检测N-Ras、pERK1/2蛋白表达水平,分析两者表达的相互关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肽性分析法(RFLP),单链构象多肽性分析法(SSCP)和DNA测序方法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N-Ras基因12位点突变分析.结果:多发性骨髓瘤N-Ras、pERK1/2的表达水平(N-Ras:0.56±0.19;pERK1/2:0.39±0.21)显著高于正常人末梢血淋巴细胞(N-Ras:0.13±0.12;pERK1/2:0.10±0.14)(P<0.01);2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未发现N-Ras基因12位点突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多发性骨髓瘤N-Ras与pERK1/2的表达具有密切相关性(r=5.1326,P<0.01).结论:非突变型N-ras基因产物介导的ERK信号传导通路参与了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4.
背景与目的GSTs可能参与机体致癌物的解毒反应,如保护个体免受吸烟的损害,因此GSTs基因多态性被认为是个体是否患癌的易感因素。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GSTT1基因多念性与中国四川汉族人群肺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和PCR—RFLP方法检测中国四川汉族人群肺癌患者150例和健康对照者152例的GSTT1基因缺失型的频率,并评价其与吸烟和肺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结果①GSTT1(-)基因型在肺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4.7%(82/150)和38.2%(58/152).二者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OR=1.681,95%CI=1,009~2.803,P=0.046);②GSTT1(-)基因型患肺鳞癌(OR=2.969.95%CI=1.511~5.834。P=0.002)及肺腺癌(OR=2.095.95%CI=1.060~4.140,P=0.033)的风险性明显增加;③吸烟者中GSTT1(-)基因型者患肺癌的风险是GSTT1( )者的4.051倍;①GSTT1(-)基因型者中,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53.885倍;⑤吸烟≥20包年者中,GSTT1(-)基因型者患肺癌的风险是GSTT1( )者的4.296倍。结论①(GSTT1(-)基因型增加四川汉族人群患肺癌的风险性.特别是增加患肺鳞癌的风险;②GSTT1(-)基因型和吸烟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吸烟量越大且为GSTT1(-)基因型者则患肺癌的风险性越大。  相似文献   
25.
背景与目的肿瘤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肿瘤血管形成,抑制其血管形成能够控制其生长和转移.胶原ⅩⅧ/内皮抑素(collagen ⅩⅧ/endostatin)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内源性血管生长抑制剂之一.本研究拟探讨内皮抑素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转录表达及其与肺癌临床病理生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用RT-PCR法检测46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14例肺良性病变组织中内皮抑素mRNA的转录表达.结果①肺癌组织中内皮抑素mRNA转录表达水平(0.872±0.071)显著高于癌旁肺组织(0.717±0.073)和肺良性病变肺组织(0.611±0.026)(P<0.001),癌旁肺组织亦显著高于肺良性病变肺组织(P<0.01).②肺癌组织中内皮抑素mRNA转录表达水平与肺癌原发肿瘤大小、有无远处转移、细胞分化程度和P TNM分期等均有密切关系,而与肺癌原发部位、淋巴结转移状态、组织学类型,患者性别、年龄和吸烟与否等均无明显关系.结论肺癌患者肺癌组织中存在内皮抑素mRNA转录表达水平的升高,这种升高与肺癌的发生、发展、远处转移和细胞分化不良有密切关系,因而有助于预测肺癌的恶性行为.  相似文献   
26.
天麻化学成分及药理性质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elataBl.)的干燥块茎,为常用名贵中药。该药有平肝熄风、止痉之功效,用于治疗头晕目眩、小儿惊风、癫痫、肢体麻木及半身不遂等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天麻还具有增智、健脑和延缓衰老的作用,对老年性痴呆症有一定的疗效[1~2]。由此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学者们对天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就此报道有关天麻化学成分、药理性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1天麻的化学成分及鉴别方法天麻的化学成分测定方法包括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层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近年来又发展出了毛细管电泳法。其中,高效液相色…  相似文献   
27.
目的:阐述胃内滞留漂浮缓释片的研究概况。方法:结合文献和资料,简述胃内滞留片的释药原理, 影响漂浮性能的因素以及漂浮性能控制。结果与结论:胃内漂浮制剂可以显著延长胃内滞留时间,并能提高生物利用度。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药剂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28.
中药经皮给药系统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是指采用适宜的基质材料将药物制成专供外用的一类固体或半固体剂型.中药经皮给药系统虽然是一种古老的给药方式,但真正发展起来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可以直接施于患处或相应穴位,有效成分通过皮肤透入血液循环而发挥全身疗效,可避免肝脏及胃肠道的首过效应,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在体内维持恒定的、持久的血药浓度,提高药物疗效.尤其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的经络穴位经皮给药系统在此领域具有很大的优势.现从基质遴选、制备工艺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中药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9.
出生缺陷对中国围产儿死亡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1990~2001年期间中国围产儿死亡率以及死亡围产儿中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变化趋势,探讨出生缺陷对围产儿死亡的影响。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对象为孕28周到产后7天住院分娩的围产儿。把资料按出生地分为城乡两组,按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分为沿海、内地、边远地区三组,调查围产儿死亡率和死亡围产儿中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结果 中国围产儿死亡率由1990年的22.85‰下降到2001年的13.26‰,呈下降趋势;死胎死产率和早期新生儿死亡比例也呈下降趋势。同期围产儿出生缺陷死亡专率呈下降趋势,但死亡围产儿中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却逐年上升;在城镇和乡村以及沿海、内地、边远三类地区中都观察到同样变化趋势,1996~2001年间趋势更为明显。死亡围产儿中出生缺陷发生率城镇高于乡村,沿海和内地高于边远地区。结论 出生缺陷在死亡围产儿中的比例逐年上升,成为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