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9篇
内科学   28篇
皮肤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5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47篇
药学   32篇
中国医学   2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目的 观察膈肌下抬挤心脏复苏法(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under the diaphragmatic muscle,D-CPR)和常规胸外心脏按压法(standar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SCPR)对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兔CA至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时间、血流动力学、ROSC率、6h生存率、心肌细胞caspase3的表达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D-CPR的复苏机制,为开腹手术中发生的CA选择更合适的复苏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32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D-CPR组、S-CPR组,每组16只.腹腔注射氯氨酮、速眠新合剂,气管切开后插入气管导管,分离右颈内静脉、左侧颈总动脉,于左侧颈总动脉插入静脉留置针,监测动脉压,右侧颈内静脉插入中心静脉()管监测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通过体表监测并记录Ⅱ导联心电图;模拟开腹手术操作,待动物生命体征平稳5min后,于呼气末夹闭气管导管,持续8min,制作窒息性CA模型.心电图示无脉性电活动或心室停搏后,不作干预,2 min后采用D-CPR或S-CPR进行心肺复苏,观察两种复苏方法的复苏效果,对比两组动物CA至ROSC的时间、血流动力学变化、ROSC率及6h生存率的不同,检测复苏成功6 h后兔心肌细胞组织形态学改变和心肌细胞caspase3的表达,以及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poptotic index,AI).结果 ①CA至ROSC时间:D-CPR组显著低于S-CPR组;②CPR 15 min内冠脉灌注压(coronary perfusion pressure,CP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变化:D-CPR组CPP、MAP明显高于S-CPR组(P<0.05).③ROSC后SBP、DBP变化:D-CPR组明显高于S-CPR组(P<0.05).④ROSC率:D-CPR组的ROSC率显著高于S-CPR组,81% vs.43%,P<0.05.⑤6h存活率:D-CPR组6h存活率明显高于S-CPR组,75% vs.25%,P<0.05.⑥HE染色:D-CPR组心肌损伤较轻,心肌细胞水肿较轻,细胞界限清楚,S-CPR组心肌损伤较重,心肌细胞水肿,细胞界限不清,片状坏死,伴少许炎细胞浸润.⑦心肌细胞caspase3表达:D-CPR组心肌caspase3阳性细胞累积光密度(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IOD)明显低于S-CPR组(P<0.05).⑧心肌细胞AI检测:D-CPR组心肌细胞AI明显低于S-CPR组(P<0.05).结论 ①D-CPR较S-CPR产生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显著提高CPP、MAP,提高ROSC率及6h生存率,提示在开腹手术中发生CA采用D-CPR可能比S-CPR更为有效.②D-CPR具有较高的ROSC率及6h生存率,可能与其缩短CA至ROSC的时间,减少心肌细胞caspase3表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减轻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2.
这是一个地球的图片(上图)。当今,全世界死于意外伤害的14岁以下儿童每年有100多万,每天有将近2270名少儿因为意外伤害死亡。中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死于意外伤害的14岁以下儿童每年将近16万人,每天约有400名少年儿童离开我们;我国每年就诊的儿童中,有30%是由于意外伤害。  相似文献   
123.
随着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频发,由意外事件导致的严重创伤引发的心脏骤停呈上升趋势,且多在特殊条件下发生。创伤性心脏骤停常由颅脑损伤、胸部伤、腹部创伤、脊柱和脊髓损伤、四肢创伤、多发伤与复合伤等所致,而创伤引发的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低嵋一。因此,在实施人道医学救援的过程中,应根据创伤并发心脏骤停的特点,比如创伤引发心脏骤停多伴有胸肋骨骨折、腹部脏器损伤、失血性休克等,  相似文献   
124.
125.
正"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周期最长的大迁徙。走上回家之路的人越来越多,天气变化多端,路途长短不一,心情也都是错综复杂,但都希望能够平安健康回家与家人团圆。回家有一个好"心"情是必须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做足功课,防患于未然,不让"心"受累。  相似文献   
126.
目的 研究小剂量阿司匹林防治子痫前期小鼠模型的效果,探讨阿司匹林用于预防子痫前期的最低剂量和最佳时间。方法 应用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胆碱微团,于妊娠第5~16天连续尾静脉注射法诱导建立子痫前期小鼠模型,并以应用生理盐水的正常小鼠作对照,分别于妊娠第5~16天(M0、M1、M2、M3组小鼠)、第10~16天(m0、m1、m2、m3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M0、m0组),阿司匹林0.13mg/d(M1、 m1组) 、0.27mg/d (M2、 m2组) 和0.53mg/d(M3、 m3组)。测定小鼠的血压、24h尿蛋白及胎盘体质量、胎仔体质量、胎仔数和死胎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胎盘纤维蛋白沉积面积。结果 ①M0、m0组小鼠血压、尿蛋白、胎盘纤维蛋白的沉积面积较各自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②M2、M3组各观察指标较M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1组与M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2、M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m0、m1、m2、m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自妊娠第5天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0.27mg/d (相当于人100mg/d)能有效改善胎盘的血液循环,减少胎盘微血栓的形成,有效改善母鼠及胎仔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7.
两种复苏方法对心跳骤停免复苏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常规心肺复苏和膈肌下抬挤心脏复苏法对心跳骤停复苏效果的影响,探讨开腹手术中发生心跳骤停时应采取的更为有效选择的复苏方法。方法健康的32只新西兰白兔,于呼气末窒息8min制成心搏骤停模型,分别实施常规心肺复苏和膈肌下抬挤心脏复苏法,比较2组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率,6h后将兔处死,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对比2组的不同,结果膈肌下抬挤心脏组较常规心脏按压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短,自主循环恢复率高(P〈0.05)。细胞凋亡指数检测结果:膈肌下抬挤心脏组心肌组织细胞凋亡为(12.7±3.4)%,显著低于常规心脏按压组少[(22.5±5.2)%P〈0.05]。结论开腹手术发生心跳骤停时,膈肌下抬挤心脏复苏法较常规胸外按复苏压法更为有效。其原因可能与该方法可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减轻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8.
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应急医疗队在开幕式接诊患者573人、闭幕式接诊患者125人,以观众为主,各占就诊人数的50.61%和47.2%,转院治疗人数分别为27人及11人;开幕式接诊的患者所患疾病以热相关疾病为首位,为381人占66.49%,其次为急慢性损伤,为124人占21.64%;而闭幕式接诊的患者以急慢性损伤为主,为54人占43.2%。对于大型公众活动,要重视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高温潮湿天气下,热相关疾病是最常见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预案,加强检伤分类与后送的管理,高效利用医疗资源,实施科学的应急医疗保障,达到快速诊治患者目的。  相似文献   
129.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动态顺应性(CD)与氧合指数(OI)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 ICU ARDS患者25例,按预后不同分为治愈组(18例)和死亡组(7例).确诊为ARDS 并行机械通气开始,连续采集上机后2 h(T1)、12 h(T2)、24 h(T3)、48 h(T4)、72 h(T5)、96 h(T6)、120 h(T7)等7个时间点的CD和OI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1)两组对应时间点的肺动态顺应性和氧合指数分别对照比较, T1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治愈组,随CD升高OI升高,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991,P<0.05﹚;死亡组,随CD降低OI降低,两者亦呈显著正相关(r =0.992 ,P<0.05﹚.结论 ARDS患者随其肺功能改善,OI和CD同步升高;随着肺损伤加重,OI和CD同步降低.临床可通过二者结合来评估治疗过程中的肺功能状态,从而指导ARDS治疗及判断其预后.  相似文献   
130.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新装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传统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方法多为徒手或采用机械装置进行胸外按压,CPR时需用45~55 kg的压力才能达到使被救者胸部下压4~5 cm深度的复苏标准,有研究显示[1],1/3被救者在接受传统CPR时发生了肋骨骨折,直接影响了复苏效果;当心搏骤停时,心脏顺应性减低,此时胸外按压中的"心泵"机制作用受到限制,而促使血流产生的"胸泵"作用难以发挥,使心排血量明显降低,也是复苏成功率不高(5%~10%)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笔者发明设计的腹部提压心肺复苏装置通过吸盘吸附于腹部,利用相连的手柄有节律地提拉和按压,避免了肋骨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并充分利用了"胸泵"的作用,同时又能起到一定的通气作用,较好地弥补了传统CPR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