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3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34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24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9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101篇
内科学   56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194篇
预防医学   121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76篇
  3篇
中国医学   99篇
肿瘤学   3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火针疗法是一种独特的中医传统外治方法,具有以针代刀提脓泻毒等多种功效。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乳腺良性疾病,其病情复杂多变,易形成脓肿和窦道、瘘管,迁移难愈,适合火针治疗,但相关研究较少。在总结古今医家运用火针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对火针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规范。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丙戊酸(VPA)联合伏立诺他(SAHA)增强阿糖胞苷(Ara-c)对人Dami白血病细胞株的杀伤作用,并探讨其分子学机制。方法设空白对照组、Ara-c组、VPA组、SAHA组、VPA+Ara-c组、SAHA+Ara-c组,VPA+SAHA+Ara-c组,分别作用于对数生长期的Dami白血病细胞,MTT比色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用PI法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RT-PCR方法检测转录因子GATA-1、胞苷脱氨酶(CDA)及脱氧胞苷激酶(DCK)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 VPA和SAHA共同联合Ara-c用药组细胞生长抑制率明显高于VPA联合Ara-c组及SAHA联合Ara-c组,各组间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Dami细胞经过VPA和SAHA处理后均出现细胞周期阻滞现象,主要阻滞在G1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VPA和SAHA联合用药组G1期细胞所占比例高于SAHA组(P0.05),与VPA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VPA组、SAHA组、VPA和SAHA联合用药组GATA-1和CDA 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VPA组DCK mRNA表达水平高对照组(P0.05)、SAH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VPA和SAHA联合用药组DCK mRNA表达水平高于VPA组和SAHA组(P0.05)。结论 VPA联合SAHA可增强阿糖胞苷对Dami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DCK的表达,从而增加阿糖胞苷体内活性代谢产物所致。  相似文献   
33.
新生儿舒适护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阐述了体位对早产儿呼吸系统、胃肠道功能及心理的影响,沐浴、体温测量对新生儿皮肤有影响。提出保护性措施可减轻对患儿的伤害,提高其舒适度。  相似文献   
34.
目的总结妇产科急腹症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体会。方法妇产科急腹症患者共138例,均采用B型超声行盆腔、附件以及子宫检查,将检查结果与临床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38例妇产科急腹症中异位妊娠108例,黄体囊肿破裂13例,卵巢囊肿蒂扭转11例,子宫内膜异位6例。临床诊断准确率为95.7%(132/138),误诊6例。结论在对妇产科急腹症患者检查中采用超声诊断,具有准确率高、操作简单方便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索基于Matlab的模糊评价方法,及其在蜱媒疾病定量风险评价中的应用.方法 在黑龙江省东京城镇苇子沟林场选择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草地3种不同生境调查.用人工小时布旗法采蜱,用温湿度计记录温度、湿度.收集蜱媒疾病模糊评价指标,并且构建模糊推理系统对相应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2012年5-7月调查数据经分析后显示:风险评分总体呈下降趋势,最高值为60.0,属于较高风险等级;最低值为10.3,属于低风险水平.2013年5月调查数据经分析后显示:3种生境风险评分值均为85.5,属于高风险水平.在13次调查中,生境的风险评分有46.16%属于低风险水平,15.38%属于中风险水平,7.69%属于较高风险水平,30.77%属于高风险水平.黑龙江省东京城镇苇子沟林场的总体风险等级处于低水平.结论 温度和湿度是影响蜱类活动的重要因素,选择温度、湿度、蜱密度3个指标对蜱媒疾病进行模糊评价,具有一定意义.基于模糊数学理论建立的模糊评价,理论依据严密,在蜱媒疾病风险评价的应用中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36.
目的分析中国内地2000-2011年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探讨细菌耐药性发展趋势及其防治措施。方法搜集2000-2013年中国内地期刊报道的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数据,应用荟萃分析法,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合并汇总与统计分析。结果大肠埃希菌对4种抗菌药物耐药性呈年度上升趋势,2008年前增长较快,2008年后维持高耐药性;2008年前对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率高于头孢菌素类头孢曲松和头孢呋辛(P<0.05),2008年后两者接近;对头孢呋辛的耐药率高于头孢曲松(P<0.05),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1),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率高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率(P<0.01);中国内地以华东地区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4种抗菌药物总耐药率最低,其他各地区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逐年升高;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和规范使用,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的防治和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连续监测,有助于控制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形成与扩散。  相似文献   
37.
38.
目的探讨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2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68例睾丸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靶向测序(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评估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同时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68例睾丸DLBCL中,原发睾丸DLBCL患者45例(66.2%),继发睾丸DLBCL患者23例(33.8%)。继发睾丸DLBCL患者Ann Arbor分期Ⅲ~Ⅳ期(P<0.001)、LDH升高(P<0.001)、ECOG评分≥2分(P=0.005)、IPI评分3~5分(P<0.001)的比例高于原发睾丸DLBCL患者。62例(91%)患者接受以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为基础的治疗,54例(79%)患者在化疗前接受睾丸切除术。继发睾丸DLBCL患者的预期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16.5%对68.1%,P<0.001)及预期5年总生存(OS)率(63.4%对74.9%,P=0.008)低于原发睾丸DLBCL患者,继发睾丸DLBCL患者的完全缓解率(57%对91%,P=0.003)也低于原发患者。ECOG评分≥2分(PFS:P=0.018;OS:P<0.001)、Ann Arbor分期Ⅲ~Ⅳ期(PFS:P<0.001;OS:P=0.018)、LDH升高(PFS:P=0.015;OS:P=0.006)、多结外受累(PFS:P<0.001;OS:P=0.013)是睾丸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20例睾丸DLBCL患者的靶向测序结果显示,突变频率≥20%的突变基因为PIM1(12例,60%)、MYD88(11例,55%)、CD79B(9例,45%)、CREBBP(5例,25%)、KMT2D(5例,25%)、ATM(4例,20%)、BTG2(4例,20%),继发睾丸DLBCL患者KMT2D突变发生率高于原发睾丸DLBCL患者(66.7%对7.1%,P=0.014),且与睾丸DLBCL患者较低的5年PFS率相关(P=0.019)。结论继发睾丸DLBCL患者的PFS和OS较原发睾丸DLBCL患者更差。ECOG评分≥2分、Ann Arbor分期Ⅲ~Ⅳ期、LDH升高和多结外受累为睾丸DLBCL的不良预后因素。PIM1、MYD88、CD79B、CREBBP、KMT2D、ATM、BTG2是睾丸DLBCL中常见的突变,KMT2D突变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39.
<正>颈肩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给病人带来困扰,也被认为是全世界第4大致残原因[1]。研究发现,慢性颈肩痛病人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2],近50%的急性颈肩痛病人在1年后仍会有疼痛或复发[3]。面对巨大的临床需求,长期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不尽如人意,需要发展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引起儿童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学及临床特征.方法 对354例在我科就诊的初发全血细胞减少症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急性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为儿童全血细胞减少的主要病因,两者共占本组病例的71.2%;其次为噬血细胞综合征(9.9%)、感染(5.1%)、巨幼细胞性贫血(4.5%)以及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3.1%),累积共占据了本组患儿的22.6%;其余病因比较少见,包括脾功能亢进、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神经母细胞瘤、脂质代谢异常、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共占本组病例6.5%.中性粒细胞≤0.5×109/L者发热几率90%;血小板≤20×109/L者出血倾向严重,8.5%伴有内部脏器出血;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红蛋白多数都波动在60 ~ 90 g/L,而非造血系统疾病血红蛋白>90 g/L.结论 引起儿童全血细胞减少症的病因复杂,病种繁多,除急性白血病和再障外,噬血细胞综合征、感染、巨幼细胞性贫血是常见病因,其余少见病最初较难确诊,应引起儿科医生重视,就诊时血红蛋白水平可能对是否为血液系统疾病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