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255篇
综合类   3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中老年人脊柱胸腰段爆裂型骨折采用椎弓根系统治疗的特点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目的:探讨对存在不同程度骨质疏松的脊柱胸腰段爆裂型骨折的中老年患者,采用椎弓根系统治疗的方法;并根据其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共治疗25例脊柱胸腰段爆裂型骨折的中老年患者,男17例,女8例;年龄43-63岁,平均52岁;T11 1例,T12 6例,L1 8例,L2 7例,L3 3例。按照Jikei骨质疏松分级标准,骨质疏松初期者5例,I组者7例,Ⅱ级者1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系统短节段内固定术,应用RF钉6例,AF钉8例,USS5例,Socon 6例。行侧前方减压15例,未做任何减压10例。术中采取增加螺钉直径,应用椎体复位器等措施,使塌陷的椎体复位,并增加椎弓根螺钉的固定强度;同时进行椎体内植骨,增加椎体愈合后的强度。结果:术后随访9-48个月,平均28个月,骨折均达到满意复位并愈合,矢状位指数从伤前的平均53%恢复至术后的89%。未发生内置物断裂和螺钉松动现象,也无复位丢失现象。结论:中老年人多存在晃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对其脊柱胸腰段爆裂型骨折的治疗应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手术的失败率。  相似文献   
62.
人工全肘关节置换的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20年来,肘关节成形术有较大进展,特别是人工关节成形术已从简单的、单轴铰链发展到复杂的、无限制型或半限制型关节,使术后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3.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建议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踝关节骨折是一种常见创伤,发病率占各个关节内骨折的首位.其致伤原因一部分源于直接暴力,而更常见的原因来自于扭转等间接暴力[1-3].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支持的课题共在全国5家大学附属医院收集到完整随访资料的骨折患者2338例,其中踝关节骨折235例,占10.1%.  相似文献   
64.
异位骨化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通过复习异位骨化的相关文献,详细介绍了异位骨化的发病机制、分类、发生率、分型、发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预防及治疗方法。异位骨化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没有骨组织的软组织内形成的新生骨,在组织学上,成熟的异位骨化与骨痂一致。其形成一般需三个条件:①成骨诱导物;②成骨的前体细胞;③允许成骨的组织环境。早期表现包括关节周围疼痛、发热、红肿,逐渐出现关节活动受限。三相核素骨扫描是早期检测异位骨化的最敏感指标,并可以判断病变的活动性和成熟度。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是目前公认的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和髋臼骨折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最有效的药物。手术切除是异位骨化形成后导致严重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唯一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5.
目的 研究肱骨干骨折术后旋转畸形的程度及其对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两组肱骨干骨折病例Z(共45例)随机分成顺行髓内钉(IMN)及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ORIF),术后CT测量肱骨头后倾角变化以评价旋转畸形程度,肩关节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情况及肩关节内外旋转肌力也分别被记录并分析.结果 髓内钉组肩关节评分低于钢板组,髓内钉组的旋转移位程度明显大于钢板组,该组有27.2%的患者术后肱骨头后倾角变化超过20°,全部为骨折近端内旋移位畸形,而钢板组没有1例出现后倾角变化超过20°.旋转畸形与肩关节内外旋转范围显著相关,旋转畸形与肩关节内外旋肌力变化无明确关系.结论 术后1年随访时IMN组的肩关节功能评分低于ORIF组,并且肩关节活动范围的丢失程度也较ORIF组大.IMN组的术后旋转畸形超过20°的病例高达27.2%,较大的旋转畸形可能导致肩关节继发退行性变.旋转畸形的程度直接影响到肩关节的内外旋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66.
目的观察两次清创术在髋部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青海省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住院的25例髋关节感染患者详细资料。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20~71岁,平均44.76岁。治疗方案:第1次先清创、取出内固定、细菌培养、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植入,1周后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再次清创、敏感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植入。术后血沉、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后,二期行新假体植入术。结果 25例患者中1例先后进行3次清创、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植入失败,至今感染未治愈。1例患者感染复发,准备再次手术。4例患者失访,其余21例患者随访24~80个月,平均60个月。19例患者治愈(90.48%),2例患者未治愈(9.52%)。术前术后血沉、C反应蛋白结果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Harris评分结果,优良10例(48%),较好7例(33%),尚可2例(9.5%),差2例(9.5%)。术前术后Harris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髋部骨折内固定感染术后,应选择两次清创术。术中彻底清创、5套以上送检细菌标本、针对致病菌选用敏感抗生素间隔物、合理使用敏感抗生素等措施是提高髋部骨折术后感染治愈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7.
目的:对比踝关节骨折合并脱位急诊手术与择期手术的效果。方法:纳入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急诊收治并随访的踝关节骨折合并脱位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急诊手术组和择期手术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治疗费用、伤口愈合、Baird Jackson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因素进行评价,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统计推断。结果:患者的年龄范围为19~56岁,平均年龄为(37.48±12.39)岁。40例患者中,男性28例(70.00%),女性12例(30.00%);左踝18例(45.00%),右踝22例(55.00%);后脱位17例(42.50%),外侧脱位23例(57.50%),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和骨折分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95.0±34.1) min和(100.5±32.7)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6,P=0.609)。急诊手术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低于择期手术组(t=-5.862、t=-3.663,P<0.001、P =0.001)。利用改良的Baird 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评分,根据最后评分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急诊手术组中优13人(65.0%),良4人(20.0%),中3人(15.0%),差0人;择期手术组优11人(55.0%),良7人(35.0%),中2人(10.0%),差0人。总体优24人(60.0%),良11人(27.5%),中5人(12.5%),两组患者的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5,P=0.651)。结论:踝关节骨折合并脱位早期手术与择期手术治疗效果相比并无明显差异,但急诊手术可缩短住院天数,节省患者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68.
目的:总结伴有骶髂关节完全性前脱位的骨盆骨折的治疗经验。方法:对北京积水潭医院2008年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6例伴有骶髂关节完全性前脱位骨盆骨折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描述患者病史、损伤程度、急诊救治等特征,通过影像学判断损伤情况,给予手术治疗,术后功能锻炼,并对患者进行随访以评估术后恢复情况,总结治疗经验。结果:全部6例患者术后愈合良好,无感染和术后神经症状出现,X线示骶髂关节复位良好。随访1.6年(8个月至2年),患者6个月后Majeed功能评分优2例、良2例、可1例、差1例,评分差的病例主要表现为持续疼痛,肢体活动能力下降,行走长距离时需用手杖,有跛行。评分低的2例患者不能恢复原有工作。结论:伴有骶髂关节完全性前脱位的骨盆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损伤,急诊处理困难,应尽早手术,前方入路有利于脱位的复位和固定。  相似文献   
69.
距骨骨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由于距骨的血供特点,骨折后容易发生缺血性坏死及创伤性关节炎,如何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不少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就距骨的解剖与血供,骨折的分型、诊断与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0.
背景:锁定钢板独特的钉孔和螺钉设计使其在骨折固定过程中可以利用完全不同的固定机制,给骨折的愈合提供不同的生物学环境,引起不同的骨折愈合模式。 目的:锁定钢板治疗骨折后出现并发症的25例回顾性分析。 方法:对患者体检结果,其受伤机制、是否多发损伤、内固定物选择、操作方法、术后开始负重时间及术后复查的X射线片逐一进行分析。主要观察内固定物失效、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例数及原因。 结果与结论:8例内固定物失效的病例中,4例由于手术操作失误,1例由于内固定物选择失误,1例由于术后负重过早,2例由于术后感染导致内固定物失效;11例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患者中,6例由于原始损伤严重,5例由于术中复位不佳引起不愈合或延迟愈合。2例LISS钢板近端突起于皮下引起疼痛,1例术后伤口感染,钢板近端长期外露,是由于术中钢板的放置位置不良。应用锁定钢板固定系统治疗骨折成功的关键是操作者充分理解AO内固定原理,掌握AO内固定技术,强调术中对骨折的良好复位和微创操作。只有良好的术前计划、选择适当病例,正确使用锁定钢板,才能提高骨折愈合率,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