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5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27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58篇
临床医学   68篇
内科学   3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16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78篇
综合类   127篇
预防医学   8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53篇
中国医学   66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正>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是起源于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一组异质性肿瘤群[1-2]。NET好发于消化道和支气管,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椎管内的NET罕见,故神经外科医生对椎管内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认识有待提高。本文从神经内分泌肿瘤入手,介绍其基本概况,重点  相似文献   
32.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保守治疗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spontaneous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EH)是指原因不清、非外伤性和医源性因素导致的血液在硬脊膜外腔非特异性的聚集[1]。多数学者认为椎板切除减压、血肿清除为治疗的最佳选择,但也有少数学者报道了保守治疗的病例[2~5]。2009年1月~2013年12月,我们保守治疗了SSEH患者3例,均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3.
目的 观察椎板间入路经皮脊柱内镜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8—2021-10采用椎板间入路经皮脊柱内镜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的4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2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与腰椎JOA评分。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4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19个月,平均14.1个月。术中及术后无神经损伤、硬脊膜撕裂、腰椎间隙感染、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2例术后下肢麻木、疼痛症状加重,对症处理后症状得到缓解。术后1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上述指标较术后1个月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疗效按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39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5.45%。1例术后14个月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进行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较好。结论 椎板间入路经皮脊柱内镜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间...  相似文献   
34.
杯状细胞是结膜上皮中一种特异分化的细胞,其分泌的黏蛋白是泪膜的组成成分并在维持泪膜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干眼研究的深入,结膜杯状细胞及其分泌的黏蛋白受到更多关注.本综述总结了近年来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先阐述了杯状细胞的生理特性,进而分析杯状细胞以及黏蛋白在干眼病理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能挽救杯状细胞的...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究周围神经阻滞对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PSP)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初级感觉传入在卒中后中枢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2022年3—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康复科住院的22例CPSP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2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一组接受利多卡因阻滞治疗,另一组接受安慰剂对照治疗,每组11例患者。均予以疼痛部位超声引导下的周围神经阻滞治疗,利多卡因阻滞组患者注射含有1∶200 000肾上腺素的2%利多卡因,安慰剂对照组患者则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诱发反应评分,以及利多卡因血药浓度测试。结果 所有患者在大脑病变半球对侧的疼痛区域均出现机械和/或温度敏感反应。利多卡因阻滞组的自发性疼痛缓解程度为(-82.8±16.3)%,优于安慰剂对照组的(-1.8±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多卡因阻滞组患者在治疗后7 min时,自发性疼痛基本得到明显缓解;在治疗后1 h开始出现NRS评分上升趋势;4名患者在治疗后8 h的NRS评分仍处于较低水平。安慰剂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2 min时,大多患者出现NRS评分轻微升高,...  相似文献   
36.
立复欣治疗耐阿奇霉素肺炎支原体下呼吸道感染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林萍  王振宇 《医学争鸣》2007,28(15):1379-1379
1 临床资料患儿10(男5,女5)例,年龄5~12岁,均为我院2005/2006住院患者,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胸片示支气管肺炎,应用博抗抗支原体治疗效果欠佳.临床均表现为高热、咳嗽、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其中1例合并大量胸腔积液、急性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DCS)理念在肝脏破裂救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期间我院急诊外科收治的62例外伤致肝脏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DCS理念指导前(传统组)与DCS理念指导后(DCS组)急诊肝脏破裂救治的疗效。结果 DCS组的保守治疗率明显高于传统组〔26.47%(9/34)比7.14%(2/28),P〈0.05〕,2组间保守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9/9)比100%(2/2),P〉0.05〕;DCS组的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传统组明显降低〔死亡率:4.00%(1/25)比19.23%(5/26),P〈0.05;并发症发生率:32.00%(8/25)比61.54%(16/26),P〈0.05〕;2组手术患者住院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S理念指导下制定出的新的抢救措施,能够明显降低肝脏破裂的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8.
选择胎龄为14~15天的大鼠胚胎脊髓植入成年大鼠半横断的脊髓损伤腔,同时局部应用神经生长因子。术后2~8个月,用组织学、免疫细胞化学、辣根过氧化酶示踪及超微结构的检查方法证实,移植组织在宿主脊髓内的存活率为90%,并且分化成熟,具有正常的神经组织结构特征,大多数移植物充满损伤腔,与宿主脊髓形成良好的融合,移植组织与宿主组织出现新的纤维联系,使脊髓损伤的两端恢复了解剖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39.
柴芩清肝胶囊对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柴芩清肝胶囊对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分别采用四氯化碳(CCl4)和氨基半乳糖胺(GalN)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测定各组动物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活性。结果:CCl4肝损伤模型组和GalN肝损伤模型组小鼠的血清ALT和AST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柴芩清肝胶囊高、中、低剂量组ALT、AST均比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高、中剂量组与联苯双脂滴丸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柴芩清肝胶囊具有显著的抗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40.
背景:目前神经干细胞的定向分化是神经干细胞研究的热点。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作为诱导剂可否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目的:观察在表皮生长因子培养条件下,不同质量浓度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成年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影响。设计:对比实验。单位:中国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7-08在中国医科大学神经解剖研究室完成。提取成年SD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无血清技术培养。清洁级成年SD大鼠3只,体质量200-250g,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实验过程中应用的表皮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均由R&D公司提供。方法:①无菌条件下分离大鼠海马组织,用含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B27的无血清细胞培养技术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②取第4代神经干细胞,利用有限稀释法进行单细胞克隆培养。将单细胞克隆传代后的克隆球细胞进行神经干细胞的鉴定。克隆球细胞行巢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诱导分化1周后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③单细胞克隆的神经干细胞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诱导分化实验,根据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质量浓度不同分成0μg/L浓度的对照组和50、100、150、200μg/L浓度的4个实验组,各组的培养液中均加入表皮生长因子,诱导分化1周后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情况。主要观察指标: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结果:①神经干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单细胞克隆培养后克隆球细胞表达巢蛋白,诱导分化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均呈阳性表达。②50,100μg/L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50,200μg/L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组组(t=2.502-5.025,P〈0.05);50,100μg/L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组之间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150,200μg/L组3组间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20μg/L表皮生长因子培养条件下,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促使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较佳质量浓度为50μ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