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3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46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患儿女,4岁。主诉发现心脏杂音4年。体检:发育正常,心界向左扩大,胸骨左缘2~4助间触及收缩期震颤,闻及IV级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第2音增强。心电图示左室肥厚。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示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缺口大小4.4mm,缺损上缘及下缘距主动脉瓣和三尖瓣分别为7mm、6mm。我们采用Sideris纽扣式补片装置关闭VSD。其步骤为:分别穿刺股动、静脉行常规左、右心导管检查。逆行左心室造影显示膜部VSD直径为4.2mm,上缘距主动脉瓣8mm。从动脉鞘内送入6F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至左心室,导管携带交换钢丝经VSD进入右心室上肺动…  相似文献   
92.
随着心外科手术的广泛开展以及对复杂疑难先天性心脏病(CHD)的深入研究,临床上逐渐出现了一些经过心手术治疗后仍然残留有部分心血管疾病的病例。我们应用经导管介入技术治疗小儿CHD术后病例17例,现总结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CHD术后病例共17例,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2.5~14岁;  相似文献   
93.
1973年1月~1992年6月我们对60例小儿扩张型心肌病(DCM)按3个阶段治疗方法进行了为期2月~15年的随诊。结果是第三阶段在洋地黄和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的基础上加β受体阻滞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无论治愈率,好转率及心律失常消失率均优于第1,第2阶段,明显提高了本病的治愈率及好转率。  相似文献   
94.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N端脑利钠肽原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急性期血清N端脑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25例确诊为KD的患儿急性期血清15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血清NT—pro BN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并常规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f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及冠状动脉大小。结果KD患儿急性期血清NT—pro BNP水平为1690.3(65.0~22489.0)pg/ml,而对照组小儿血浆中NT—pro BNP水平为88.7(10.9~200.0)pg/ml,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D患儿急性期血浆NT—pro BNP水平与患儿急性期CRP水平呈正相关(r=0.60,P〈0.05),与LVEF与无相关(r=-1.99,P〉0.05)。结论血清NT—pro BNP水平在KD急性期显著升高,有助于KD的诊断。  相似文献   
95.
96.
目的分析常见先天性心血管畸形误诊的原因,并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儿科就诊的误诊病例。所有病例均接受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共收集7例误诊病例,其中心脏畸形1例,为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伴房间隔缺损误诊为房间隔缺损;血管畸形6例,其中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1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3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衰1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1例。所有误诊病例均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结论临床医生严谨的态度、检查者规范的操作及两者间密切的沟通是有效避免误诊现象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7.
应用Amplatzer堵闭器封堵0~1岁婴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AmplatzerDuctOccluder(ADO)封堵 0~ 1岁婴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可行性 ,并对其疗效及相关技术进行评价。方法  30例PDA患儿 ,平均年龄 (7 4± 3 6 )个月 ,平均体重 (6 1± 2 7)kg ,15例合并肺动脉高压。所有患儿均应用ADO进行堵闭。结果 PDA最窄处直径平均 (4 8± 2 4 )mm (2 1~7 2mm) ,其中 2 0例 (6 6 7% )为大型PDA(>4 0mm)。 4例操作过程中输送鞘出现了扭曲弯折 (13 3% ) ,后换用Cook长鞘顺利完成堵闭 ,致使手术时间过长 (超过 12 0min)。 30例平均手术时间 (76 9± 30 1)min (4 5~15 0min) ,平均X线透视时间 (7 4± 5 2 )min(4~ 2 5min)。 30例平均随访 1 5年 ,仅 1例存在残余分流 ,完全闭合率达 96 7%。 2例出现降主动脉血流速度增快 (>2 0m/s) ,其余病例均未见溶血、堵闭器脱落、左右肺动脉及降主动脉狭窄。结论 应用ADO关闭 0~ 1岁婴儿PDA是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对于体重 5 0kg的婴儿 ,装置及其输送系统尚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98.
196 7年 ,Porstmann首次经导管应用海绵塞 (Ivalon)成功堵闭动脉导管未闭(PDA)以来 ,先后有Rashkind双面伞 ,Sideris补片 (Buttoned) ,弹簧圈 (coil)及蘑菇伞 (Amplatzer)等堵闭装置应用于临床[1~ 6] 。 1970年King和Mills首先应用双伞结构的堵闭装置堵闭房间隔缺损(ASD)以来 ,先后有Callshell,Sideris,AS DOS ,AngelWing及Amplatzer等ASD堵闭装置应用于临床。但均为进口器械 ,价格昂贵。八十年代中期 ,我国上海的钱晋卿改…  相似文献   
99.
目的比较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与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ADO) 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安全性及费用。方法对80例接受PDA封堵术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国产器械组50例,ADO组30例,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并发症及费用。结果两组技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100% vs 98%,P>0.05)。即刻完全封堵率国产器械组明显高于ADO组(75% vs 43%,P<0.05),但术后24 h,1, 3,6,12个月不同时间点随访完全封堵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国产器械组并发症1例(2%),ADO组并发症2例(6.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国产器械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ADO组[(29 457.54±220.36)元vs (39012.65±143.73)元](P<0.001)。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与ADO 疗效、并发症均无明显差异,但应用国产器械费用明显低于ADO,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封堵术的即时治疗效果 ,并与Amplatzer封堵器的治疗效果作对比。方法  16例采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患儿 ,与作为对照组的同一时期采用进口封堵器的33例患儿 ,进行年龄、身高、体重、肺动脉压力、肺循环与体循环血流比值、X线曝光时间、手术及住院时间、封堵术成功率、并发症的对比。结果 两组患儿的年龄、身高、体重、肺动脉压力、肺循环与体循环血流比值、X线曝光时间、手术及住院时间、封堵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左前分支或完全性左束支阻滞、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术后残余分流、术中出血多、神经受损、术后溶血、主动脉关闭不全等并发症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结论 国产封堵器作为封堵室间隔缺损的新器械 ,其即时的疗效确切 ,成功率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