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8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3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55篇
内科学   26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6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59篇
预防医学   70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44篇
中国医学   105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末期癌の担癌患者では、しばしば全身の疲劣感を拆ぇゐニとが多ぃが、その病熊の生理学的解明は十分に行ゎまてぃなぃ、そニで我々は、病氮の 症は本来细胞しべ で起ニとぃぅ考ぇ方ガ 、独自の手法を用ぃて担癌患者の赤血球细胞内の酸性度上酸化度を調べ、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究狐臭柴茎挥发油的体外抗炎活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水蒸气蒸馏法制备狐臭柴茎挥发油,采用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通过Griess法和ELISA法测定挥发油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qRT-PCR检测iNOS、COX-2、TNF-α、IL-6、IL-1β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测定挥发油对iNOS、COX-2、NF-κB和MAPKs信号通路蛋白的影响。结果:从挥发油中共鉴定出74种化学成分,其中主要的化学成分是茅术醇(13.50%)。挥发油显著抑制NO、TNF-α和IL-6的分泌(P<0.01),同时降低了促炎因子(TNF-α、IL-6和IL-1β)和促炎酶(iNOS和COX-2)的mRNA表达水平(P<0.01)。Western blot研究表明挥发油能下调NF-κB信号通路细胞核p65蛋白表达、p65和IκBα磷酸化(P<0.05或P<0.01)。此外,还降低了MAPKs信号通路p38、JNK和ERK蛋白的磷酸化(P<0.01)。结论:狐臭柴茎挥发油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具有较好的抗炎效果,其内在的分子机制与下调NF-κB和MAPKs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84.
母婴垂直传播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HBV的主要途径,HBV感染率随着母亲携带HBV病毒量的增加逐步升高。虽然目前新生儿主被动免疫预防已基本实施,但HBV母婴垂直传播率仍在10%左右。孕妇高病毒载量时应在孕期采取抗病毒治疗,降低病毒量,从而预防及阻断HBV母婴传播,减少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详细描述了抗病毒药物在孕期使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日后指导孕期服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5.
【简评】 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初诊肺癌的30%,基于淋巴结受累情况可切除性存在很大差异。对于不可手术切除的Ⅲ期NSCLC,目前的标准治疗是同步放化疗,但是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20%。PACIFIC研究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Ⅲ期不可切除的NSCLC全身治疗中,第一个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都获得阳性结果的Ⅲ期临床研究。研究结果分别在2017年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ESMO)和2018年的世界肺癌大会(World Conference on Lung Cancer,WCLC)上公布,并同期在N Engl J Med上发表,代表着Ⅲ期不可切除的NSCLC治疗领域的里程碑式进展。 尽管PACIFIC研究结果为Ⅲ期不可切除的NSCLC患者同步放化疗后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durvalumab巩固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但是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是PD-1抑制剂和放化疗的最佳结合模式,临床前的动物模型显示,PD-1抑制剂与放化疗同步治疗的疗效最好,目前正在进行中的临床研究也在探索放化疗同步PD-1抑制剂治疗Ⅲ期不可切除的NSCLC,相信未来的研究结果会给我们提供更好的临床治疗方案。其次,PACIFIC研究的亚组分析中发现PD-L1表达<1%的人群OS没有获益,治疗前是否需要进行PD-L1检测也是临床治疗中面临的问题。第三,PACIFIC研究入组人群多为高加索裔,这种治疗模式是否适合亚裔人群,对于亚裔常见的驱动基因尤其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人群是否适合,这些都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6.
王慧娟 《地方病通报》2005,20(4):120-120
目的进一步了解老年人2型糖尿病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查阅了7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以各种感染住院而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占首位,其次为心、脑血管病变;老年人多表现为空腹血糖不太高,而餐后2h血糖较高.结论对老年病人住院时应首先监测空腹及餐后2h血糖,及时发现糖尿病,正确救治病人.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拇长伸肌腱移位动力矫正拇外翻畸形的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20045月至2008年5月采用拇长伸肌腱内移治疗拇外翻畸形35例,58足。男5例,8足,女30例,50足;年龄15~60岁,平均35.3±12.3岁。术前测量拇外翻角21º~55º,平均31.3º±3.37°。跖间角7º~21º,平均12.52º±3.37°。手术将第一跖骨骨赘凿除,内侧关节囊修复,拇收肌横头切断,拇长伸肌腱向内侧移位、止点再造。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已随访6~14个月,平均8.2±3.2月。术后拇外翻角5º~18º,平均7.3º±2.0°。跖间角5º~11º,平均6.5º±2.4°;术后功能优50足,良8足,优良率86.2%。2足在术后2个月出现拇内翻,2足术后出现第一跖趾关节活动受限。无拇外翻畸形复发。结论:该手术通过拇长伸肌腱内移等软组织操作恢复了第一跖趾关节内外侧应力平衡,手术简单,矫正畸形效果好,不易出现畸形复发。  相似文献   
88.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DM)合并非糖尿病肾损害(NDRD)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2型DM伴肾损害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分析糖尿病肾病(DN)与NDRD患者的糖尿病病程、血尿、蛋白尿、视网膜病变等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情况。结果(1)2型DM可以合并多种NDRD,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为主,常见病理类型有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膜性肾病;(2)NDRD患者糖尿病病程及血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与DN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3)NDRD、DN患者治疗转归截然不同。结论2型DM可以合并多种NDRD;当2型DM患者出现肾损害而不符合DN特征时,应及早行肾活检明确诊断;结合临床及病理类型,选择相应治疗方法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9.
目的:通过对长宁社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布规律、中医证型特点和诊治现状进行调查统计,对其原发病因、中医证型与效应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随机取样收集病例500例,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脉采用K-means聚类分析,再对各种类型进行主成分分析,判定各种类型的代表症状,归纳出基本证型;对每位患者的治法和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调查收集的LDH常见症状24种,症状出现频率较高的是腰骶疼痛、腰腿疼痛、腰部胀痛、单侧下肢放射痛、单侧下肢麻木,活动后加重;症状出现频率较低的是髋部疼痛、鞍区麻木、大小便失禁.91%的患者首选非手术治疗,疗效达95%以上;辨证分型与X线、CT扫描结果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肝肾亏虚、气滞血瘀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根本病机;X线、CT扫描可作为LDH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非手术治疗为LDH首选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0.
目的 研究多奈哌齐联合丁苯酞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疗效与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利用疾病及药物数据库中获取AD和丁苯酞、多奈哌齐的作用靶点,将其导入到STRING11.0数据库中,得到潜在作用靶点的PPI网络图,并结合Cytoscape3.8.1软件和cytoHubba插件筛选排名前10的核心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以深入研究多奈哌齐联合丁苯酞在治疗AD中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 共获得联合药物靶点249个;1 236个疾病基因靶点,获得77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排名前10的Hub基因为IL1B、PTGS2、STAT3、EGFR、MMP9、CCL2、IGF1、GSK3B、JAK2、ICAM1。GO富集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这些靶点主通过抗炎、抗氧化应激、调节受体活性,改善神经信号传递、调节酶活性、保护血脑屏障、逆转突触可塑性、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等多种途径来达到协同多奈哌齐有效治疗AD。结论 多奈哌齐联合丁苯酞有效治疗AD的主要机制包括协同作用以及通过更多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来实现抗炎、抗氧化应激、改善血管储备功能、抑制细胞凋亡等多重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