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10篇 |
内科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13篇 |
特种医学 | 23篇 |
外科学 | 18篇 |
综合类 | 20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4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52.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钉板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采用后路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植骨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19~72岁,平均41.7岁。其中齿状突陈旧性骨折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齿状突发育畸形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高位颈脊髓病症状体征,影像学显示寰枢椎不稳,术前JOA评分6~11分,平均7.4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40个月,平均28个月。所有植骨达到骨性融合,复位无丢失,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脊髓功能明显改善者10例,略有改善者4例,无变化者1例;术后JOA评分13~17分,平均15.6分。结论:寰枢椎钉板内固定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植骨,可保障寰枢椎稳定,促进寰枢关节融合,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3.
54.
王庆德 贺园 陈伯华 初同伟 都金鹏 董健 冯皓宇 范顺武 冯世庆 高延征 官众 郭华 海涌 贺利军 蒋电明 姜建元 林斌 刘斌 刘宝戈 李淳德 李放 李锋 吕国华 李利 廖琦 李危石 刘晓光 刘宏建 刘勇 刘忠军 鲁世保 邱勇 戎利民 申勇 沈慧勇 舒钧 宋跃明 孙天胜 王岩 王哲 王征 夏虹 殷国勇 闫景龙 袁文 叶招明 赵杰 仉建国 朱悦 周英杰 张忠民 梅伟 郝定均 贺宝荣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学组 《中华创伤杂志》2024,(2)
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下颈椎骨折多属不稳定骨折, 具有神经损伤发生率高、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由于肩部遮挡等因素影响X线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 首诊时易漏诊。非手术治疗存在骨不连等并发症且有神经功能再损伤的可能。而在手术时机、入路及方式选择方面尚存争议。目前, AS合并下颈椎骨折伴或不伴脱位的诊疗方案尚无临床实践指南。因此,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学组组织相关专家, 遵循循证医学原则, 本着科学性和实用性, 制订《成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下颈椎骨折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 从诊断、影像学评估、分型及治疗等方面提出11条推荐建议, 为AS合并下颈椎骨折的诊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5.
低氧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IF-1α、SDF-1、VEGF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低氧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别在1% O2及20% O2条件下培养hBMSCs,定量RT-PCR技术检测其HIF-1α、SDF-1及VEGF mRNA.结果 在1% O2条件下,hBMSCs 的HIF-1α、SDF-1、VEGF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HIF-1α mRNA与SDF-1 mRNA及VEGF mRNA的表达密切相关(r分别为0.488、0.644,P均<0.01),但SDF-1 mRNA与VEGF mRNA的表达无明显关系(r=0.077,P>0.05). 结论 低氧可促进hBMSCs的 HIF-1α表达,并使SDF-1、VEGF mRNA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究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采用不同的入路方式对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患者腰椎-骨盆矢状位平衡及滑脱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通许县中医院和郑州市骨科医院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峡部裂性DLS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各59例。对照组采取正中入路TLIF,观察组采取Wiltse入路TLIF。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手术前后腰椎-骨盆矢状位平衡参数、滑脱相关参数[椎间隙高度、滑脱度(PS)、滑脱角(SA)]、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Osw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磁共振成像评分(MR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组间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125.03±18.34)min、住院时间(10.53±3.07)d短于对照组(158.96±22.07)min、(15.60±4.22)d,术中失血量(376.51±60.31)m L、术后引流量(85.11±20.06)m L少于对照组(738.49±102.45)m L、(... 相似文献
57.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1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干细胞原位治疗组6例,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 μg,腹部皮下注射,1次/d,7~10 d为1个疗程;同时给予丹参注射液20 mL,静脉滴注,1次/d,10 d为1个疗程;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组4例,经骨髓穿刺采集自体骨髓230~330 mL,分离提取骨髓单核细胞后经静脉途径和/或椎管内一次性或分次注射;注射后当日给予干细胞原位治疗。干细胞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进行简易智能测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外周血细胞监测,并对患者神经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价。干细胞原位治疗组6例患者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控制在(35~40)×109 L-1。治疗后3个月时简易智能测量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 < 0.05)。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组4例患者中发热2例,体温均在38 ℃以下,且24 h后体温恢复正常;有轻微头痛3例,未行治疗24 h后缓解。治疗后3个月时简易智能测量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 < 0.0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近期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较少,与干细胞原位治疗联合应用疗效更佳,其远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随访和观察。 相似文献
58.
钙拮抗剂因具有良好的抗高血压、抗心绞痛、抗心律失常等作用而广泛应用于临床[1].一般认为其短期疗效确切,对糖和脂肪代谢无不良影响,副作用轻微.但在临床治疗实践中,我们发现部分病人用药后短时间可引发一些严重的心脑血管不良反应,现对近10年来发生的15例典型病例进行分析,旨在引起重视.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男10例,女5例.年龄55~82岁,平均年龄66.5岁.其中高血压病6例,冠心病3例,急性心肌梗塞2例,急性脑梗塞3例,充血性心力衰竭1例.应用硝苯地平(30~40mg/天)13例,维拉帕米… 相似文献
59.
背景:成人骨髓中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少,要使其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组织工程和细胞治疗,就必须建立成熟、简便、有效的分离培养扩增体系。
目的:建立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最佳培养方法,并观察诱导其向成脂肪、成骨及软骨细胞分化结果。
方法:分别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全骨髓培养法,分离培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光镜观察细胞形态,绘制生长曲线比较不同培养方法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免疫荧光法鉴定表面抗原CD34、CD44和CD105的表达。不同诱导培养基诱导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油红O、茜素红染色以及阿利新蓝染色检测成脂、成骨和成软骨诱导情况。
结果与结论:全骨髓培获得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增殖能力和生长特性明显优于密度梯度离心法;细胞表面抗原CD44、CD105强阳性,CD34阴性;经过诱导培养,油红O、茜素红染色以及阿利新蓝染色均为阳性,证明全骨髓培养法获得细胞具有更强的生长增殖能力,并具有向脂肪,骨和软骨等组织多向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60.
目的评价前路经口咽松解后路侧块钉板固定治疗颅底凹陷合并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2007-01~2010-10收治9例颅底凹陷合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31岁。术前患者均有显著脊髓损害表现,采用保留齿状突,大重量牵引下前路经口咽齿状突松解复位,后路侧块钉板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术后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36个月,平均13.4个月;全部病例均获骨性融合,内固定位置好,无松动断裂;脊髓受压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表现为肌力增加、病理征减弱或消失、呼吸困难、眼球震颤、共济失调消失;JOA评分术前平均8.3分,术后平均15.4分,改良率为72.4%;其中优5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88.9%。结论采取大重量牵引下经口咽齿状突松解,切除阻碍齿状突复位的挛缩或异常骨化组织,在寰枢椎前脱位反向牵引力作用下,齿状突向下向前运动直至复位,后路枕颈融合可维持寰枢关节复位,消除由于发育畸形引起的齿状突上移寰枢关节脱位的力量,达到治疗颅底凹陷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