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分析伴完全性脊髓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急诊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3-10—2015-10收治的54例伴完全性脊髓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损伤部位为T_(5-6)者2例,T_(6-7)者1例,T_(7-8)者3例,T_(10-11)者8例,T_(11-12)者8例,T12者9例,T_(12)~L_1者11例,L_(1-2)者6例,L_(2-3)者6例。依照AO分型,A3型4例,B2型8例,C型42例。依照胸腰椎损伤分型与评分系统,均值8.1分,依照Frankel脊髓神经功能分级均为A级。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减压固定术进行治疗,将其中伤后6h内接受急诊手术治疗的31例患者归入观察组,将伤后3d进行择期手术治疗的23例患者归入对照组。结果 2组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手术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上,对照组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脊髓神经功能评分均为A级;在Denis疼痛和工作状态评分上,2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脊柱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丢失及椎管占位上,2组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有显著差异(P0.05),且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为伴完全性脊髓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提供早期的急诊手术治疗,能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2.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是常见的慢性高原病。移居和世居高原的人群均可罹患,前者发病率为3.85%。本病临床以血液学变化为特征,但与外科关系的资料尚不多见。本文收集1981年1月~1987年10月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合并胃溃疡大出血者49例,手术治疗34例,就其临床出血倾向、发生机理与处理特点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3.
手术治疗胆道结石方式较多,尽管术式改进,残石率仍较高。再次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纤维胆道镜的应用,对治疗及预防残余结石,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我院自1989年6月~1990年10月为15例胆管结石进行了20次治疗,浅谈应用体会。临床资料一、本组15例,男3例,女12例,年龄为31—72岁.术中应用7例,术后经T管窦  相似文献   
44.
目的观察丝素/胶原蛋白支架联合许旺细胞(SCs)/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共培养所构建的新型组织工程化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效果。方法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分别体外分离、培养及纯化SD大鼠SCs和ADSCs,并将SCs与ADSCs按照2∶1的比例和丝素/胶原蛋白支架共培养,来构建新型组织工程化神经导管,用于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0mm缺损。实验随机分为4组:单纯丝素/胶原支架移植组(Scaffold组)、组织工程化神经导管移植组(TENC组)、自体神经移植组(Autograft组)、未手术对照组(Normal组),每组10只大鼠。采用Instron5865力学试验机测试导管的力学性能,扫描电镜(SEM)观察导管内部空间结构及细胞的生长增殖情况,术后12周分别行电生理学及形态分析学等一系列检查评估神经再生情况,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进行数据分析,如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采用Turkey法进行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可见导管内部相通性良好,在三维的孔隙中及表面上有许多神经元样细胞生长并伸出长突起,细胞生长状况佳。力学试验机测试显示导管最大和平均弹性模量分别为(10.80±0.30)MPa、(8.14±0.20)MPa。根据再生神经大体观察、电生理学检查及形态学结果统计分析可得,各组实验动物都不同程度上实现缺损神经的修复再通。但从实验动物神经修复效果来讲,TENC组和Autograft组都较为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都优于Scaffo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丝素/胶原蛋白支架联合SCs/ADSCs共培养所构建的新型组织工程化神经导管具备初步生物神经样结构,且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再生修复具有良好的桥接及促进神经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打压植骨联合后路长节段固定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Ⅲ期Kümmell病患者24例,其中男5例、女19例,年龄67.3±3.5岁(58~81岁),均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打压植骨联合后路长节段(伤椎上下各固定2个及以上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6例重度骨质疏松患者均经椎弓根注射骨水泥以强化椎体)。统计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分别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进行临床结果 ,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X线和CT平扫评估伤椎前缘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及植骨椎体骨性愈合情况,观察有无相关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6±1.8个月(15~62个月)。手术时间142.6±21.5min(110~180min)、术中出血量290.3±51.2ml(220~410ml)。术前VAS评分为7.2±1.8分,术后1周时为3.2±1.1分,末次随访时为2.9±0.7分;术前ODI评分为(83.5±3.8)%,术后1周为(32.6±2.6)%,末次随访时为(29.8±1.9)%,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度分别为28.1°±2.3°,6.3°±0.9°,7.6°±0.6°,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椎体前缘高度20.6±2.1mm较术前13.2±1.3mm明显增加(P0.05),末次随访椎体前缘高度(19.8±2.3)mm,与术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X线和CT影像结果显示伤椎椎体内骨填充充分,无裂隙样死腔,骨性愈合良好。结论: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打压植骨联合后路长节段固定治疗Ⅲ期Kümmell病,能够很好地矫正后凸,恢复椎体高度,是一种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46.
尼莫地平与多奈派齐治疗血管性痴呆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玉芬  王庆德 《山东医药》2009,49(29):61-62
目的研究多奈派齐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血管性痴呆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多奈派齐组和尼莫地平组各60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多奈派齐组给予多奈派齐5 mg,每晚1次;尼莫地平组给予尼莫地平30 mg,3次/d;均连续治疗24周。治疗前后由专人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临床痴呆量表(CDR)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的评定。结果两组治疗24周后MMSE、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均0.01),CDR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两组治疗后以上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奈派齐与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安全有效,但尼莫地平价格便宜,故可作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Ⅰ期改良后路截骨固定(mPVCR)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感染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11例OVCF行PVP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4例, 女7例;年龄61~81岁[(70.2±6.4)岁]。损伤节段:T9 1例, T11 2例, T12 3例, L1 1例, L2 2例, T11~T12 1例, T12~L1 1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D级5例, E级6例。均采用Ⅰ期mPVCR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前, 术后2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病变节段Cobb角;术后2周与末次随访时, 病变节段Cobb角丢失情况;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情况。观察末次随访时感染控制及骨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4个月[(26.0±9.4)个月]。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30~330 min[(279.2±28.6)min]、500~1 100 ml[(840.9±18...  相似文献   
48.
体外震波碎石治疗胆囊结石所致并发症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9.
王春丽  梅伟  王庆德 《中国骨伤》2010,23(4):275-277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钉板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采用后路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植骨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19~72岁,平均41.7岁。其中齿状突陈旧性骨折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齿状突发育畸形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高位颈脊髓病症状体征,影像学显示寰枢椎不稳,术前JOA评分6~11分,平均7.4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40个月,平均28个月。所有植骨达到骨性融合,复位无丢失,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脊髓功能明显改善者10例,略有改善者4例,无变化者1例;术后JOA评分13~17分,平均15.6分。结论:寰枢椎钉板内固定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植骨,可保障寰枢椎稳定,促进寰枢关节融合,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0.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1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干细胞原位治疗组6例,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 μg,腹部皮下注射,1次/d,7~10 d为1个疗程;同时给予丹参注射液20 mL,静脉滴注,1次/d,10 d为1个疗程;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组4例,经骨髓穿刺采集自体骨髓230~330 mL,分离提取骨髓单核细胞后经静脉途径和/或椎管内一次性或分次注射;注射后当日给予干细胞原位治疗。干细胞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进行简易智能测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外周血细胞监测,并对患者神经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价。干细胞原位治疗组6例患者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控制在(35~40)×109 L-1。治疗后3个月时简易智能测量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 < 0.05)。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组4例患者中发热2例,体温均在38 ℃以下,且24 h后体温恢复正常;有轻微头痛3例,未行治疗24 h后缓解。治疗后3个月时简易智能测量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 < 0.0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近期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较少,与干细胞原位治疗联合应用疗效更佳,其远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随访和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