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1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 评估多模式介入治疗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26例肾移植术后并发症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分析采用不同介入技术治疗血管性和非血管性并发症的效果.结果 血管性并发症19例,非血管性并发症7例.所有患者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1周总肌酐水平(184.3±138.4) μmol/L较术前(372.7±295.5) μmol/L明显改善(P<0.00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进一步分析发现血管治疗组与非血管治疗组患者一般情况、供肾来源、吻合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病时间(1.8±1.4)个月对(118.3±54.4)个月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4~55个月(平均18.6个月)中3例复发,2例再次介入治疗后肌酐水平恢复正常,1例伴假性动脉瘤患者接受移植肾动脉栓塞术.结论 介入治疗肾移植术后并发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等优点,可及时有效地改善肾功能,挽救移植肾.  相似文献   
102.
背景与目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多见。该研究旨在探讨PTC淋巴结转移率(the rate of involved lymph nodes,LR)与远处转移(distant metastasis,DM)的关系,及其对DM的预测价值。方法:随访162例PTC患者,将其分为DM组(M1组)41例和非DM组(M0组)121例,采用t检验、χ2检验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病理特征。采用多因素分析评估LR在预测DM的意义。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及最佳诊断界值点评估LR及淋巴结转移数目(the number of involved lymph nodes,LNs)对DM的预测价值,进一步采用Kaplan-Meier曲线评估LR及LNs发生DM的累积风险,使用Log-rank法对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及多灶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男性(χ2=13.039,P=0.000)、腺外侵犯(χ2=2.941,P=0.000)、病灶大小(t=-4.485,P=0.000)方面存在显著差异。LR可以作为预测DM的独立因素(OR=1.133,P=0.000)。随着LR的增高,LNs大于等于15组患者的DM风险显著高于LNs小于15组(P=0.0002)。结论:LR可作为DM的独立预测指标,其与LNs结合可以更好地预测DM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LLD)的影响因素和控制下肢长度的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124例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利用NEUSOFT PACS/RIS3.0影像诊断系统测量LLD值,并按性别、麻醉方式和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124例患者THR术后下肢不等长的发生率(LLD绝对值>10 mm)为21.77%.不同性别、麻醉方式和年龄的患者LLD发生率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麻醉方式的患者LLD值差别也无统计学意义.年龄<65岁组年轻患者LLD值=(3.7091±6.51886)mm,年龄≥65岁组的老年患者LLD值=(-0.0736±8.3160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使用NEUSOFTPACS/RIS3.0影像诊断系统辅助术前模板测量,可以达到降低THR术后LLD的发生率的目的 .年龄<65岁组比年龄≥65岁组的患者手术侧下肢长度偏长.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的高龄患者围手术期特点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9月间进行的PLIF手术107例,其中老年组(≥65岁)40例,青年组(<65岁)67例.随访时间13~37个月,平均19.6个月.对比术前合并症、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对比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术后异体血输入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日;对比腰痛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观察并发症的发生及术后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老年组术前ASA病情分级(P=0.001)、内科合并症(P=0.02)与青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术后异体血输入量、术后腰痛VAS、术后优良率、椎间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8例),其中具有合并症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无合并症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并非融合内固定手术的禁忌证;高龄虽增加手术风险,但多科协作、及时纠正围手术期的病理状态,是可以安度围手术期的,且能够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和神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观察钢板下不同垫圈组合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后钢板下骨质改变情况,探讨塑料与钢垫圈组合接骨板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取雄兔64只,单侧胫骨中段骨折造模后分别采用钢板下不同垫圈组合(实验组,n=32)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对照组,n=32)处理,固定术后第4、8、12、20周分批处死动物,每批8只,解剖胫骨标本,进行X线放射学及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固定术后4周,两组骨质情况无明显差异;8周时两组钢板下皮质骨开始出现松质骨样改变,但实验组皮质骨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术后12周,对照组骨皮质变薄,骨髓腔扩大,钢板下皮质骨呈明显松质骨样改变,实验组变化不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固定术后20周,组织学上观察到对照组钢板下皮质骨骨质疏松较实验组更为显著.结论 传统加压钢板固定后钢板下骨质疏松是血运障碍和应力遮挡共同作用的结果;钢板下不同垫圈组合可以明显减轻固定早期因血运受损害而导致的骨质疏松,在骨折愈合的中后期可减轻骨质疏松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总结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在老年髋部骨折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近年相关文献,对老年髋部骨折MDT模式的类型和特点进行介绍,并对其临床应用过程中的优势进行分析总结。最后,详细介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老年髋部骨折MDT的模式与特色。结果MDT临床应用模式多样、各有特色,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前等待时间,降低内科并发症发生率,节约人力成本和降低患者死亡率。结论MDT模式在老年髋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为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提供了一种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07.
肌腱损伤由于其高发生率及难治愈性,已逐渐成为骨科医师的严峻挑战。创伤及肌腱退变导致的肌腱损伤都伴随着肌腱组织结构的改变,并且会引起胶原蛋白含量的失衡,以及纤连蛋白、腱生蛋白C、氨基葡萄糖、蛋白聚糖等物质的增多。这些改变将造成胶原纤维的变性、卷曲,纤维束的直径减少。肌腱损伤后通常难以完全恢复,多以纤维化的瘢痕组织愈合,在组织结构及生物学特性上都无法与正常肌腱组织相比。虽然修复肌腱损伤的方法众多,这些方法还无法达到良好的长期疗效,也无法完全修复肌腱,使其达到原有的强度和功能。  相似文献   
108.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治疗下腰椎退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治疗下腰椎退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退变患者26例。结果26例随访4~28个月,平均11个月。临床评价:优13例,良12例,尚可1例。无1例出现永久性神经损伤手术并发症。术后X线片显示植骨密度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而加深,钛网融合器无下陷,椎间隙高度无丢失,椎弓根螺钉系统无断裂和移位。结论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治疗下腰椎退变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9.
背景:置换前模板测量是全髋关节置换非常重要的置换前计划步骤。准确的模板测量可以帮助骨科医生选择最合适的假体型号,指导置换中下肢长度的控制,使患者获得满意的下肢长度和偏心距,从而减少置换后并发症的发生。目的:观察置换前进行数字化模板测量对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不等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12年5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骨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334例患者,根据是否进行数字化模板测量分为对照组(n=124)和测量组(n=210),分别在置换前未进行数字化模板测量和进行由NEUSOFTPACS/RIS3.0影像系统对骨盆正位进行的数字化模板测量,比较2组患者置换后下肢不等长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测量组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下肢不等长绝对值小于对照组(Z=-3.638,P〈0.01),表明测量组比对照组下肢不等长程度更小,更加趋向于下肢等长。以下肢不等长绝对值〉10mm作为下肢不等长的诊断标准,测量组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比对照组下肢不等长发生率明显降低(x^2=7.17,P=0.007〈0.05)。说明数字化模板测量能够减少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不等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0.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往往病程长,常因合并黄韧带增厚、小关节增生肥大而继发同节段腰椎管狭窄,传统开放椎间盘摘除术,切口大(约8cm),剥离组织范围广,出血多(约300ml)破坏结构多,卧床时间长(约3~4周)而显微镜内窥镜椎间盘(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 MED)与之相比,具有创伤小(切口长约2cm),出血少(平均约40ml),下床活动早(约2~6天),术后恢复快,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等优点.我院与2002年3月~2005年3月对老年(合并或不合并同节段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MED手术治疗,随访5~7个月,近期临床效果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