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8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探讨脑脊液葡萄糖(Glu)、乳酸(Lac)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脑血管疾病患者(n=49)及健康对照组(n=22)脑脊液并分析其Glu、Lac及Cystatin C水平,以探讨在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脊液中各种临床生化标志物的临床表达。结果脑血管病脑脊液Glu、Cystatin C较健康对照组降低,Lac升高,其中CystatinC及Lac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颅内出血患者及脑梗死患者脑脊液中Glu、Cystatin C均较健康对照组低,而Lac较健康对照组升高,但颅内出血患者Lac及Cystatin C水平与脑梗死患者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患者脑脊液Lac、Cystatin C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此两组间所有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中Glu、Cystatin C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表达低于健康对照组,Lac高于健康对照组,上述指标在脑血管疾病中随不同的发病机制而有不同表达。  相似文献   
12.
肝脏疾病患者的凝血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脏疾病时凝血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各肝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四项凝血像指标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及t检验。结果:1.除急性黄疸性肝炎、肝癌组PT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及肝癌组FIB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肝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四项凝血指标均有显著差异。2.肝脏疾病患者的凝血指标发生异常的程度依次为重症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黄疸性肝炎和肝癌。结论:在肝脏疾病时PT、FIB、APTT、TT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凝血像检查可视为肝功能指标之一,特别是对有明显出血倾向或有凝血机制障碍者,均应作凝血像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血清白介素-6(IL-6)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和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30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30例肝良性疾病患者血清白介素-6和甲胎蛋白(AFP)水平,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组患者血清IL-6水平(25.99±18.57 ng/L)及AFP水平(441.40±351.75μg/L)明显高于肝良性病组IL-6(9.09±7.44 ng/L)及AFP水平(86.86±58.64μg/L)和正常对照组IL-6(1.43±1.00 ng/L)及AFP水平(7.92±4.8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6诊断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3%、81%,而AF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3%、98%。二者联合检测时的敏感性、特异性则分别为90%,82%。结论:血清IL-6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检测中敏感性明显高于AFP。若两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细胞肝癌阳性检出率,有助于防止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漏诊。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实验指标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拉米夫定的疗效,观察HBV核酸定量、HBV-M、ALT、AST等指标.方法 选择4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组356例,服用拉米夫定治疗药物(100mg/d),对照组100例,未服用治疗药物.定期采血进行HBv.DNA定量、HBV-M、肝功能实验.结果 治疗1年后治疗组有181例HBV-DNA阴转(<10<'3>cps/mL)(181/356,50.8%),对照组有4例阴转(4/100,4%)(P<0.01);治疗组356例ALT、AST异常者313例恢复正常(87.9%),对照组100例,8例恢复正常(8.0%)(P<0.01);治疗组HBeAg/anti-HBe转换84例(84/436,19.2%),HBeAg阴转62例(62/436,14.2%),对照组5例HBeAg/anti-HBe转换(5/118,4.2%).结论 拉米夫定能有效抑制HBV的复制,降低ALT、AST,促进HBeAg/anti-HBe转换及阴转.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AIDS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增高与胸部病变的关系。方法观察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因胸部疾病入住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且确诊为AIDS感染者,选取同时有胸部CT检查及血清CEA检测资料的病例68例,包括男性54例,女性14例,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51.10岁,分析临床病史、症状、胸部CT影像学变化与血清CEA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68例AIDS患者中,CEA增高者占44.12%,平均年龄较CEA正常组偏大3.22岁;发热、咳嗽症状患者两组间比例接近,主诉气促及合并真菌感染者是CEA正常者的1倍,而乏力盗汗、胸部不适等其他主诉则约是CEA正常者的1/2(47.83%)。CEA正常组的均值是(2.04±1.34)ng/ml,CEA增高组为(8.28±4.54)ng/ml;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1),CEA增高组发生胸部磨玻璃影(GGO)的几率是CEA正常者的4倍,而CEA正常组斑片影则约为CEA增高组的1倍;AIDS患者胸部GGO影像的密度和范围不同,其CEA的平均水平出现相应的水平差异;而未合并GGO的胸部团块影、纵膈增大及纤维索条影者CEA水平在0.00~10.93 ng/ml,与GGO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AIDS患者血CEA增高可能与胸部磨玻璃影的形成相关,是CEA的一种非肿瘤性特性,可能与PCP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池脑脊液中Cystatin C水平变化与Qalb及血-脑脊液屏障的关系。方法观察脑炎及非脑炎患者腰池脑脊液中CSF Alb、TP及CystatinC(CC)水平及相应的血清Alb水平,①分析CSF Alb、CystatinC及TP与Qalb的相关性及CC与TP的相关性;②按照Qalb正常与否分组对比各蛋白水平;③按照是否脑炎分组对比各蛋白水平及Qalb。所有项目均在日立7600-01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完成。结果①CSF Alb,TP和Qalb相关有统计学意义,但CC与Qalb及TP无统计学相关;②按照Qalb正常与否分组对比显示组间CC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余蛋白指标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按照是否脑炎分组对比仅CC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蛋白指标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Cystatin C水平的变化与Qalb及血-脑脊液屏障无明显相关,但可能和脑部损伤的部位及病情有关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乳酸(LA)、蛋白含量和酶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98例脑膜炎患者(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和25例无神经系统疾病、肿瘤、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及炎症而需要外科手术的腰麻(对照组)的脑脊液LA、总蛋白、CRP含量和酶(LDH、ADA、AST)活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脑脊液总蛋白、AST明显低于化脓性脑膜炎组(化脑组)、结核性脑膜炎组(结脑组)、病毒性脑膜炎组(病脑组) (P<0.01),对照组脑脊液LA、CRP、LDH、ADA明显低于化脑组、结脑组(P<0.01),低于病脑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化脑组脑脊液LA、CRP、总蛋白、LDH、AST明显高于结脑组、病脑组(P<0.01);结脑组脑脊液LA、CRP、总蛋白、LDH、AST明显高于病脑组(P<0.01);结脑组脑脊液ADA明显高于化脑组、病脑组(P<0.01),化脑组高于病脑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脊液LA、蛋白含量和酶活性变化对不同类型脑膜炎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观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尿酸(SUA)、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水平在冠心病(CHD)患者诊断和疗效观察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达州市中心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CHD患者293例(CHD组)及5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其中CHD组又分成3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9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86例。所有患者均在禁食12h后采集静脉血,检测UA、CRP、FIB和MPV。结果 (1)CH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SUA、CRP、FIB和MPV水平比较,SUA、CRP、FIB和MPV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AMI组、UAP组和SAP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SUA、CRP、FIB和MPV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SAP组与UAP组比较,SUA、CRP、FIB和MPV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AMI组与SAP组和UAP组分别比较,SUA、CRP、FIB和MPV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分析测定UA、CRP、FIB和MPV,对全面了解CHD的进程有重要意义,高UA、高CRP、高FIB和MPV增大可能是CHD患者的危险因子,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这4种水平的增高更是与AMI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最大通气量(MVV)测定前后气道阻力变化对咳嗽变异型哮喘(CVA)的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对比观察36例原因不明拟诊CVA的慢性咳嗽患者MVV测定前后气道阻力变化与支气管激发试验(BPT,25例)或舒张试验(11例)结果的一致性。用脉冲振荡法(IOS)测定气道阻力,MVV测定前后气道阻力显著升高以ZRS、R5升高20%和/或R20升高15%为阳性标准。结果 15例BPT阳性患者中,14例MVV测定前后气道阻力变化显著;另10例BPT阴性患者者中9例MVV测定前后气道阻力变化不显著,二者的符合率达92%[(14+9)/25]。11例行支气管舒张试验的患者试验结果全为阳性,且MVV测定前后气道阻力均显著升高,二者符合率达100%。提示最大通气量测试前后气道阻力的变化符合哮喘患者气道反应性的变化,总符合率94.4%[(14+9+11)/36]。结论 MVV检测前后气道阻力的变化可反映气道反应性,有望成为诊断CVA的简便、安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气道疾病中气道阻力的变化规律。方法 对 113例不同慢性气道疾病和 2 3例非气道疾病患者 ,测定最大通气量 (MVV)运动前、后气道阻力的变化情况 ,分析不同疾病气道阻力的变化特征。结果 急性发作期哮喘 3 5例 ,其他慢性气道疾病 78例 ,通过MVV运动前、后脉冲震荡 (IOS)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可见 :(1)哮喘急性发作组、非急性发作组及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组的响应频率 (RF)值在MVV后较MVV前均有显著增加 (P <0 0 5) ;哮喘组的气道总阻抗百分率 (ZRS % )、5Hz粘性阻力百分率 /气道总阻力 (R5% )、2 0Hz粘性阻力百分率 /气道总阻力 (R2 0 % )在运动后均较平静时有显著增加 (P <0 0 1) ;而其余各组则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对照组的上述指标在MVV后无显著变化 (P >0 0 5)。 (2 )有气道陷闭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除R2 0 %在MVV后有显著减低 (P <0 0 1)外 ,ZRS %、R5%及周边气道阻力实测值 (R5 R2 0 )均在MVV运动后下降 ,RF无显著变化 (P >0 0 5) ;无气道陷闭征者 ,除R2 0 %变化无显著性外 ,RF、ZRS %、R5%及R5 R2 0均有显著升高 (P <0 0 5)。结论 不同气道疾病患者MVV测定前、后气道阻力发生不同的变化 ,采用最大通气量测定前、后气道阻力变化对气道疾病具有诊断及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