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目的 通过简单手术方法建立形态学和组织学上类似人颅内囊状动脉瘤的动脉瘤模型.方法 第一组采用弧形动脉瘤夹临时夹在兔右颈总动脉起始部及部分右锁骨下动脉上,向动脉残腔内注入猪胰弹性蛋白酶溶液消化20 min;第二组使用生理盐水代替胰弹性蛋白酶;第三组弧形动脉瘤夹夹在右颈总动脉起始部上3 mm,胰弹性蛋白酶诱导.结果 第一组成功建立动脉瘤模型,病理显示瘤壁完全缺失弹力层,术后6个月内各观察时期动脉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组和第三组造影检查均形成残端.结论 胰弹性蛋白酶和动脉瘤夹的位置是决定该模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ClC-3与BK离子通道在大鼠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推测ClC-3与BK在胶质瘤细胞侵袭性生长中的作用。 方法常规建立Wistar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随机分为5组(荷瘤模型组、荷瘤模型+ ClC-3阻断剂Chlorotoxin组、荷瘤模型+BK阻断剂Iberiotoxin组、假手术组及空白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lC-3与BK在荷瘤动物模型中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观察荷瘤动物在分别给予相应离子通道特异性阻滞剂后各个时间点(7、14、21 d)成瘤体积的变化情况。 结果C6胶质瘤系高度表达ClC-3离子通道,而BK离子通道在该系中的表达相对较低;应用Chlorotoxin后荷瘤动物各个时间点成瘤体积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而应用Iberiotoxin后荷瘤动物的成瘤体积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 结论ClC-3离子通道在胶质瘤侵袭性生长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未来治疗胶质瘤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基于CTA-MRI融合图像的三维重建技术对前中颅底脑膜瘤术中血管保护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经三门峡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50例行开颅手术前中颅底脑膜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检查后实施手术,观察组采用3D Slicer软件将颅骨、血管、颅神经、锥体束等CTA、MRI等图像融合后行三维重建,待制定术前规划及术中设计后实施手术,比较两组手术疗效、术中血管保护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肿瘤切除程度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血管损伤率及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中颅底脑膜瘤患者应用CTA-MRI融合图像的三维重建技术可获高肿瘤全切率,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血管保护良好,且并发症较少,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24.
目的通过长期随访(≥6个月)两种血流导向支架(FDS)在治疗弹性蛋白酶诱导的兔动脉瘤,探究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的血流导向支架。方法 12只弹性蛋白酶诱导的兔动脉瘤模型被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n=6),可吸收血流导向支架(BFDS)置入兔载瘤动脉并覆盖动脉瘤颈部,同时在腹主动脉内置入BFDS并覆盖腰动脉开口;对照组(n=6),使用裸金属支架(MFDS)代替BFDS。两组动物分别在支架置入后6个月、12个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动脉瘤闭塞情况及腹主动脉分支腰动脉是否通畅。所有动物在DSA后取标本行病理学及扫描电镜检查。结果在长期随访中,DSA结果显示:实验组兔动脉瘤完全闭塞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除了死亡的1只)动脉瘤的完全闭塞率是100%(6/6),对照组动脉瘤的完全闭塞率是20%(1/5)。且两组载瘤动脉DSA显示均通畅。BFDS对于正常血管分支的影响,虽然在扫描电镜和病理结果显示部分新生内膜的增生,但这些变化并未影响腰动脉血流的灌注。结论在长期随访(≥6个月)后,BFDS可有效引起动脉瘤闭塞且对载瘤动脉及正常分支动脉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5.
在过去20年中,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随着新材料的出现而快速发展.微弹簧圈填塞的方法开创了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新纪元,颅内专用自膨胀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方法大大减小了动脉瘤的复发率.近3年来,大宗病例报道血流导向装置( flow diverting device)治疗颅内大型、巨大型或梭型动脉瘤取得了良好效果[1-6].这种装置在治疗动脉瘤的机制、支架结构和释放技术等方面与普通颅内支架有较大差异,本文根据作者应用血流导向装置经验和相关文献对这些差异进行综述,以对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6.
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栓塞的致密程度。方法对26例30个动脉瘤进行了栓塞治疗,其中27个动脉瘤使用水凝胶弹簧圈栓塞。23例为破裂出血动脉瘤,其中Hunt-Hess分级Ⅰ级7例,Ⅱ级10例,Ⅲ级5例,Ⅳ级1例。动脉瘤最大径3.7~18mm,平均(8.6±3.6)mm。结果完全致密栓塞21个,瘤颈残瘤5个,部分栓塞1个。栓塞密度为19%~154%,平均(67.6±32.3)%。暂时性对侧肢体轻偏瘫2例,脑室引流术致严重血管痉挛及颅内感染死亡1例。结论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可显著提高栓塞的致密程度,但是否可减少栓塞后动脉瘤复发仍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7.
低孔率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传统方法是应用弹簧圈进行栓塞.低孔率支架的应用使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理念由瘤体栓塞转变为载瘤血管的重建。目前,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及临床初步应用均证明了低孔率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即对低孔率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现状与展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8.
渐变网格球扩支架治疗兔囊状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单纯使用新型渐变网格球扩支架治疗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12只,分为实验组(n=6)和对照组(n=6)。采用弹性酶诱导方法,在右侧颈总动脉起始部制作动脉瘤模型,实验组载瘤动脉内植入渐变网格球扩支架,对照组不植入支架。观察3个月,复查造影并行统计学分析,并处死动物行病理检查。对实验组支架植入前后造影结果进行分析.拟合动脉瘤内时间-密度曲线。结果实验组载瘤动脉内均成功植入渐变网格球扩支架,其中1个动脉瘤植入后即刻和3个月造影未见动脉瘤显影,其余5个动脉瘤显影较淡;3个月时,DSA显示支架位置均良好,载瘤动脉通畅,无支架内狭窄;支架植人后时间-密度曲线与术前相比,对流相降低而弥散相增加。对照组1只动物造影前死于麻醉意外,其余5只观察3个月,动脉瘤大小无明显变化。病理显示:实验组1只不显影的动脉瘤血管内膜已完全覆盖支架,而另5只未愈合的动脉瘤颈部支架仍然裸露:对照组动脉瘤体厚薄不均匀。弹力层均消失。结论单纯使用渐变网格球扩支架可促进兔囊状动脉瘤愈合,且对载瘤动脉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9.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3岁,因"左侧肢体麻木伴乏力半个月"而人院.患者入院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麻木乏力,逐渐加重,以上肢前臂明显,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抽搐.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右侧丘脑占位病变,考虑胶质瘤可能",建议化疗和放疗.患者否认冶游史,无不良嗜好.人院查体:体温36.8℃,脉搏80次/分,血压110/70mmHg.神志清楚,全身皮肤粘膜无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腹部四肢和脊柱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30.
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目前仍然存在较大挑战.以Woven EndoBridge(WEB)为代表的瘤内扰流装置的出现旨在干扰瘤颈部血流并加强瘤壁强度.作者对临床中应用WEB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