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8篇
  1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通畅引流是外科的基本原则,放置引流管是通畅引流的重要方法[1],但因各种原因,术后引流管拔除困难在临床上较为常见.2002年5月至2009年10月共治疗63例术后拔除引流管困难患者,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63例,均为术后拔除引流管困难患者.其中男40例,女23例,年龄33~78岁,平均(60±4)岁.浅表部位手术4例,上腹部手术20例,下腹部及盆腔手术36例,胆道手术1例,膀胱手术2例.皮下引流管4例,平均放置时间2.25 d;腹盆腔引流管56例,平均放置时间4.74d;T管1例,放置时间22d,蕈状引流管2例,平均放置时间20.5d.乳胶管3例,硅胶管60例.  相似文献   
12.
我科2000—01~2003—01对腹部感染切口的46例进行了改良处理,通过随机对比,认为改良后的切口处理方法操作简便,提前了拆线时间,大大提高一期愈合率。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间断打结在腹部正中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12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70例。随机分成二组,观察组采用可吸收缝线全层连续缝合间断打结,对照组采用普通缝线间断全层缝合。比较二组患者切口感染、线结反应、脂肪液化、切口裂开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二组均有患者出现切口红肿和渗出,观察组脂肪液化3例,感染1例,线结反应0例,切口裂开0例,经换药和充分引流、抗感染后,愈合良好;对照组脂肪液化5例,切口感染6例,线结反应15例,切口裂开0例,经换药和充分引流、抗感染后,有部分需要拆除缝线。观察组切口感染、线结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8、20.741,P=0.026、0.000);脂肪液化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5, P=0.452)。结论可吸收缝线全层连续缝合间断打结方法与普通缝线全层间断缝合方法相比具有预防切口裂开的特点,同时具备减少切口脂肪液化、感染、线结反应等发生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我科2006-01-2010-02共收治肠梗阻患者75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49例,女26例,年龄19~81(平均4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23(平均11) d.75例均有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症状,腹痛呈持续性或阵发性疼痛.B超或SCT检查提示有腹腔积液、肠壁增厚、肠曲僵硬或肠管扩张.本组中腹内疝嵌顿致肠梗阻8例,粘连性肠梗阻12例,肠系膜动脉栓塞2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3例,肠扭转6例,肿瘤致肠梗阻44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iR 375与胃肠间质瘤细胞对伊马替尼敏感性的关系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存档的石蜡包埋45例胃肠间质瘤(GIST)组织标本和对应的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向GIST T1细胞中分别转染miR 375 mimics(转染组)或空质粒(阴性对照组),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细胞增殖和凋亡活性。采用荧光定量PCR法(QPCR)分别检测GIST组织中miR 375水平和GIST T1细胞中miR 375、p VEGFR2、p Akt、PTEN表达水平。 结果GIST组织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miR 375 水平分别为0673±0078和1000±0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例GIST组织中miR 375表达呈阳性,阳性表达率为289%。经不同浓度伊马替尼(2、5、10 μmol/L)处理后,转染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分别为(2451±210)%、(5239±423)%、(8457±464)%和(1795±366)%、(3542±357)%、(6347±324)%,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613 μmol/L伊马替尼作用后,GIST T1细胞miR 375表达量为2439±0056,显著高于未经伊马替尼处理的1000±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miR 375 mimics转染后,GIST T1细胞中p VEGFR2和p Akt表达水平分别为212±007、182±009,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而PTEN mRNA表达水平为045±012,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 375与p VEGFR2、p Akt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性(r=0689,0465, P<005),与PTEN mRNA呈负相关性(r=-0523, P<005)。 结论上调miR 375可增加VEGFR 2和Akt磷酸化水平,从而提高GIST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环形缝合控制骶前静脉丛出血临床观察(附1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环形缝合法对骶前静脉丛出血的止血效果。方法采用环形缝合处理骶前出血10例,其中复发性直肠癌行Miles手术6例,行Hartmann术3例;子宫平滑肌肉瘤术后复发行部分乙状结肠加直肠切除术1例。结果10例均止血满意,缝合完成后未再出血,痊愈出院。结论环形缝合能安全地控制骶前出血,适用于能明视出血点的无休克病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TNM分期Ⅱ/Ⅲ期胃癌患者癌结节状态等临床资料,构建预测TNM分期Ⅱ/Ⅲ期胃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列线图模型,验证其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1 015例根治术后TNM分期Ⅱ/Ⅲ期胃癌患者术前癌胚抗原水平、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 PNI)及肿瘤直径、肿瘤部位、术后TNM分期和癌结节状态等临床资料,其中706例本院患者为训练集,309例外院患者为验证集。训练集和验证集患者术后随访3年,记录复发情况。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训练集患者术后3年复发的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构建预测TNM分期Ⅱ/Ⅲ期胃癌患者术后1、3年复发的列线图模型;采用C-指数、ROC曲线、校准曲线验证列线图模型对训练集和验证集患者术后1、3年复发的预测价值;采用重分类改善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mprovement, NRI)、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mprovement, IDI)、决策分析曲线分析列线图模型与术后TNM分期系统对训练集和验证集患者术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盆腔骶前间隙感染长期不愈合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0例骶前顽固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初次手术术式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骶前感染。结果 10例患者中, 宫颈癌放疗后直肠漏出现骶前顽固感染2例, 直肠癌Dixons术后放疗后出现直肠肠漏致骶前顽固感染3例, 直肠癌Miles术后辅助放疗骶前出现顽固感染窦道5例。5例肠漏患者中, 4例行破溃无功能肠管全部切除, 同时采用骶前横弧形切口进行彻底骶前感染灶清创+带蒂大网膜填塞骶前间隙;1例肛管持续引流, 骶前横弧形切口行彻底骶前感染灶清创。5例Miles术后患者全部采用骶前横弧形切口联合腹部切口行骶前感染灶清创。10例患者, 9例患者骶前感染全部愈合, 1例尚在治疗中。9例已治愈的骶前感染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为26~210 d, 中位时间为55 d。结论肠漏患者骶前感染原因均为残余肠管分泌肠液进入骶前间隙, Miles术后患者为骶前残留异物导致感染。骶前尾骨前横弧形切口联合腹部切口是骶前顽固感染彻底清创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龄高危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手术方式及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6年8月至2010年8月间收治的高龄(>80岁)低位直肠癌患者(肿瘤距肛门3~5cm)12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组:A组(Dixons术+横结肠造瘘组)、B组(Hartmann术组)和C组(Miles术组)。检测手术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6(IL-6)水平,分析比较患者术中及术后出血、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盆腔积液感染和住院周期。结果术后24h和48h患者血清IL-6水平监测结果,各治疗组均明显高于手术前(P<0.05)。术后24h,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各组血清IL-6水平均低于术后24 h,A组与B组无明显差异,C组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和48h血清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其中C组升高的幅度最大,B组次之,A组最小,A组与B组无明显差异,但C组高于其他两组(P<0.05)。A组术中术后出血、盆腔积液明显少于B组和C组。A组肠道排气早于B组和C组。A组住院周期短于B和C组。结论超低位吻合并横结肠预防造瘘术较其他术式并发症少,康复快,可作为高龄高危低位直肠癌患者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右上腹部肝门部非肝胆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术中如何安全显露肝门。方法 2007年6月至2009年10月共25例右上腹非肝胆肿瘤患者接受剖腹探查,术中采用肝脏被膜下入路肿瘤切除,对其术前术中资料整理,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手术技巧。结果术中采用肝被膜下入路,本组患者肿瘤切除率达88%,平均手术时间8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50ml,术后平均KPS80分,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1年无病生存率67.3%。结论肝脏入路右上腹非肝脏肿瘤切除是一种新的手术思路,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