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7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尿液中供者细胞的出现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供者为男性、受者为女性或HLA-DR抗原有错配的80例肾移植受者为研究对象,定期收集尿液标本,从中提取DNA,利用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Y染色体上特异的基因片段DYZ-1和HLA-DR抗原的基因DRB-1。结果:手术当天受者的尿液中即有供者细胞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尿液中供者细胞DNA的基因表达强度逐渐减弱,直至术后30天,仍有90.0%受者的尿液中有供者细胞DNA的基因表达,其中8例(29.6%)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出院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者,90.0%的尿液标本中能检测到供者细胞DNA,抗排斥治疗结束后2周,83.3%转为阴性;肾功能良好的稳定期受者,仅6.7%的受者尿液中DYZ-1或HLA-DRB基因阳性。结论肾移植受者尿中供者细胞DNA的检测可以作为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一种方法,其基因表达强度变化为定量评价排斥反应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82.
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常伴大量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的一种间叶性肿瘤。它比较罕见,且多发生于青少年。2007年9月我们收治了1例老年女性膀胱IMT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间质性肺炎的早期诊断和处理原则.方法:选择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06-04/2007-03及2007-04/12两个时期肾移植术后患者出现间质性肺炎患者24例.根据时间分为2组,2006年组12例CMV-IgM阴性、CMV-IgG阳性,4例CMV-IgM、CMV-IgG均阴性.2007年组6例CMV-IgM阴性、CMV-IgG阳性,2例CMV-IgM、CMV-IgG均阴性.两组移植后常规静脉注射或口服更昔洛韦.检查肺CT,对肺CT有改变者,2006年组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2007年组采取减少或停用免疫抑制剂,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及复方新诺明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愈率、死亡率、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2006年组16例患者中11例痊愈,5例死亡.2007年组8例患者均治愈,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结论:肾移植后临床表现及CT检查是早期诊断的关键.早期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抗巨细胞病毒治疗、联合应用复方新诺明及有效的营养支持均是治疗肾移植术后间质性肺炎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84.
超声检查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5例肾移植术后患者(移植肾功能正常75例,急性排斥反应22例,急性肾小管坏死8例),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观察移植肾的形态结构和血流动力学。 结果:急性排斥反应组移植肾在出现急性排斥反应时,其声像图有特征性改变,72.7%(16/22)病例移植肾呈球形增大(148.8±30.6 mm3),72.7%(16/22)病例肾实质呈现回声减低、肾锥体增大、皮髓质界线不清、肾窦回声紊乱及减少等改变;急性排斥反应组均有肾皮质部RI升高(0.67±0.18),50%病例主肾动脉血流速度加快(50.77±10.07)cm•s-1,并且这些特征性影像改变在亚临床型急性排斥反应时即可检测到,与移植肾功能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及时地为临床提供急性排斥反应可靠的影像学诊断依据,可以作为动态监测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可行性手段。  相似文献   
85.
 目的 分析河北省细菌耐药监测网75所医院2016—2021年血标本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特征及耐药状况。方法 应用WHONET 5.6和SPSS 24.0软件对2016年1月—2021年12月河北省血标本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变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6—2021年河北省血标本共检出1 739株鲍曼不动杆菌。患者中位年龄为64岁,男女比例为1.7 ∶1。重症医学科鲍曼不动杆菌检出数量位居第一(769株,占44.2%),其对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超过75%;门急诊分离株对上述抗生素的耐药率均超过65%,耐药率仅次于重症医学科,位居第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检出率由2016年的55.9%上升至2019年的69.6%, 在随后的两年中下降了9.0%,截至2021年检出率为60.6%, 6年间CRAB检出率累积增加了4.7%。除米诺环素、多粘菌素B以外,不同年龄组患者对其他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成人患者(≥15岁)血培养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普遍高于新生儿及儿童患者(≤14岁)。结论 2016—2021年河北省血标本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重症医学科与急诊科耐药情况尤为严重。CRAB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应继续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86.
根据有限的临床信息和目前情形,WHO提出了以下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临床管理.(1)轻症病人.根据症状提供支持疗法(如扑热息痛,补充液体).水杨酸钠(如阿司匹林和含阿司匹林制剂)不能用于儿童和青少年.若当地有可用的抗病毒药,建议风险病人(有并存病或孕妇)早期用神经氨酶抑制剂(奥塞米韦口服,扎那米韦吸入剂).  相似文献   
87.
 目的 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05年至2010年住院患者的死因构成。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05年至2010年住院死亡 12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05年至2010年住院患者总的死亡率为0.86 %(1277/146 820),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2005年至2010年死亡率分别为1.16 %、1.05 %、0.99 %、0.85 %、0.84 %、0.6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63,P<0.001);住院患者中男性总死亡率(1.26 %)高于女性(0.5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5.367,P<0.001);肿瘤死因顺位分析结果显示,肺癌占癌症死因比例最高,为36.4 %(456/1253)。前10位肿瘤死因顺位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干部职员和工人、中学文化程度、60岁以上人群在肿瘤死亡患者中占大多数。 结论 山西省肿瘤医院患者死因构成的确定为疾病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8.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外伤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筛选3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20 mL+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共14 d;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共14 d。治疗前后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并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能降低血流动力学指标。CT、MRI显示治疗组病灶缩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外伤性脑梗死疗效好、安全,能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并使病灶缩小。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氧化侵袭与肾细胞凋亡在肾损伤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摘除大鼠左肾,钳夹右侧肾蒂的方法,制成急性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模型,测定GSH-Px、SOD活性和MDA含量及检测肾细胞凋亡率。结果 缺血再灌注不同时期肾组织SOD活力水平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P〈0.01),MDA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GSH-Px在再灌注早期活力减弱,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晚期活力基本恢复;肾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P〈0.01);抗氧化酶SOD活力与细胞凋亡率负相关,MDA含量与细胞凋亡率正相关。结论 缺血再灌注不同时期肾组织氧化侵袭在肾损伤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再灌注损伤与氧化侵袭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90.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发病率逐年攀升,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尚缺乏一种理想的生物标志物指导临床。随着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人类肿瘤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其有望成为一种新型标志物,实现肿瘤的精准治疗。目前研究显示lncRNA可能参与PTC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本综述主要阐述PTC相关lncRNA的表达谱变化、作用机制及其在临床诊断、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有助于发现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