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10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膝关节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骨关节病、多发病 ,对于合并有膝关节内侧间隙变窄的患者 ,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已取得了肯定的疗效。我们从 1998~ 2 0 0 0年 ,采用胫骨高位截骨联合关节内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 11例 (13膝 ) ,取得了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 11例 (13膝 ) ,男 4例 ,女 7例。年龄 5 5~ 6 5岁 ,平均 6 0 .6岁。其中右侧 5例 ,左侧 4例 ,双侧 2例。 4例膝关节有积液。术前膝关节疼痛的症状主要集中在内侧 ,负重X线拍片均有股胫内侧关节间隙变窄 ,部分软骨下骨硬化、囊性变及骨质增生…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闭合性跟腱撕裂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25根)闭合性跟腱撕裂病例的MRI表现.结果 24例中19例行手术治疗,包括1例双侧跟腱撕裂.完全撕裂23根,部分撕裂2根.完全撕裂显示跟腱连续性中断,断端分离,跟腱远侧段内可见条、片状等T1等长T2异常信号.小腿三头肌明显回缩,跟腱部增粗,宽径/前后径比值减小.跟腱部分撕裂显示跟腱局限性增粗或跟腱保持部分连续性,跟腱内示局限性高信号.结论 MRI可显示跟腱撕裂的部位、类型以及撕裂处断端的情况,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运用磁共振检查方法诊断膝关节内侧半月板移位与后根部撕裂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内究MRI影像学诊断方法探侧半月板后根损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将半月板外缘超出胫骨平台边缘≥3 mm或移位半月板/最大横径≥10%的定义为严重移位,分析内侧半月板移位与后根部撕裂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通过对58例膝关节内侧...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累及关节面复杂性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2例累及关节面复杂骨折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32例患者在采取多平面重建后均可清楚显示各类骨折;多平面重建和容积重建可对骨折劈裂以及塌陷情况进行评估;32例患者中29例均由容积重建确定手术路径,手术结果均证实了容积和多平面重建扫描显示的骨折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准确、直观和立体地显示患者关节面骨折情况,对选取合适手术入路及制定有效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5.
目的评估MRI在脊柱血管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7~2012年诊断的20例VH患者资料,利用磁共振成像设备对患者进行常规TSE序列T1WI、T2WI及T2WI压脂的横断面、矢状面扫描。其中14例行矢状位、轴位T1WI压脂增强扫描。结果病程3周~36个月,平均(8.7±2.6)个月。所有患者均有临床症状,6例表现为局部疼痛,余14例出现局部疼痛伴下肢乏力,呈进行性加重。共检出胸椎受累6例(30%)、腰椎9例(45%)、颈椎5例(25%),其中多发性4例(20%),病灶达27个。17例可见椎旁软组织肿块,17例可见椎管内硬膜外软组织肿块,神经根受压12例,脊髓受压17例。病灶呈T1WI低信号/T2WI等信号5例,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7例,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5例,T1WI低信号/T2WI低信号2例,T1WI高低混杂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1例。14例患者做MRI增强后,9例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2例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轻度均匀强化,1例轻度不均匀强化。结论 MRI在推测VH组织学类型、评价其活动性或潜在的侵袭性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肩关节MR造影在后上方盂唇撕裂的诊断价值。方法 38例经肩关节镜证实的后上方盂唇撕裂患者,分为采用常规磁共振成像(MRI)的对照组和磁共振关节造影(MRA)观察组,各19例。对比两种方法检测后上方盂唇撕裂的特异度、敏感度和准确度。结果对照组检查方法对于后上方盂唇撕裂的准确度和敏感度分别是78.95%、63.80%,观察者组数据分别为89.47%、95.70%,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后上方盂唇撕裂的诊断方面采用磁共振关节造影技术,其诊断的特异度、敏感度和准确率均非常高,因此非常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7.
目的:比较经伤椎椎弓根打压植骨联合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8月至2015年10月在郑州市骨科医院住院治疗的Ⅲ期Kümmell病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符合要求的患者共46例,其中24例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打压植骨术治疗(椎弓根植骨组)、22例采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椎体次全切组),同时两组均行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脊柱后凸Cobb角、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疾患评分、JOA腰痛疾患恢复率,以及治疗和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椎弓根植骨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小于椎体次全切组[(98±11)min,(192±26)min,t=5.624,P=0.003;(290±26)m L,(890±95)m L,t=2.638,P=0.028]。2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63个月,中位数34个月。椎弓根植骨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手术切口延迟愈合,经换药及应用抗生素治疗后愈合。椎体次全切组2例术中发生硬膜撕裂,术中未进行硬膜缺损修补,术后6~8 d脑脊液漏自行停止;1例发生短暂性神经损伤,2周后完全恢复。2组均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脊柱后凸矫正丢失等并发症。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1,P=0.918)。术前2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9,P=0.412);术后3个月时,2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均降低[(9.20±0.60)分,(2.70±0.50)分,t=40.771,P=0.000;(8.70±0.50)分,(2.90±0.70)分,t=31.625,P=0.000],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3,P=0.667)。术前2组患者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7,P=0.416);术后3个月时,2组患者的JOA评分均增加[(13.20±2.90)分,(27.20±1.50)分,t=21.007,P=0.000;(12.60±2.40)分,(27.60±1.80)分,t=23.452,P=0.000],2组患者JOA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9,P=0.593)。术后3个月时,2组患者JOA腰痛疾患恢复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20±11.50)%,(81.70±10.80)%,t=0.385,P=0.617]。术前2组患者的脊柱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5,P=0.455);术后3个月时,2组患者的脊柱后凸Cobb角均减小(32.5°±2.3°,7.60°±0.60°,t=51.319,P=0.000;37.40°±2.80°,0.80°±0.30°,t=60.962,P=0.000),椎体次全切组的脊柱后凸Cobb角小于椎弓根植骨组(t=3.506,P=0.008)。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打压植骨联合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均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纠正脊柱后凸畸形、改善脊柱功能,并且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后者纠正脊柱后凸畸形的效果优于前者,但前者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究采用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腕关节损伤的情况.方法 调查研究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间收治的168例腕关节损伤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检查方法的不同,将本组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各56例,分别给予多层螺旋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和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分析三组患者的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情况,以及不同检查方法的优势.结果 多层螺旋CT组的检出率为73.21%,核磁共振成像组的检出率为75.00%,联合组的检出率为96.43%,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组患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组和核磁共振成像组(P<0.05);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于腕关节损伤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单纯一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P<0.05).结论 对于腕关节损伤的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的效果最佳,能够综合两种检查方法的优势,提高检出率,明确具体损伤情况,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