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9篇 |
免费 | 58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4篇 |
临床医学 | 32篇 |
内科学 | 48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44篇 |
综合类 | 80篇 |
预防医学 | 100篇 |
药学 | 44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24篇 |
肿瘤学 | 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29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大黄素对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大黄素对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周期时相和cyclin D1表达的影响,探讨大黄素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对数增长期的平滑肌细胞同步于G0期,药物组:加入含37.5mg·L-1大黄素10%胎牛血清的培养液,对照组:仅加入10%胎牛血清的培养液;作用12、24、36、48 h后分别用流式细胞仪和Westemblot法进行细胞周期时相和cyclin D1表达的测定。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药物组在各相同时间点C0/G1期细胞百分比升高,S期细胞百分比下降,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差值增大,cyclin D1表达高峰延迟,表达量下调,细胞周期受阻于G0/G1期。结论 大黄素在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的过程中通过下调,cyclin D1表达,从而阻滞细胞周期进程。 相似文献
92.
93.
应用多重引物PCR技术检测O157∶H7毒力基因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对江苏省6个不同地区不同宿主动物中分离的O157:H7菌株进行毒力基因的检测分析。方法 应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多重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以志贺祥毒素(SLT2和SLT1)基因、“粘附抹平”因子eaeA基因和溶血素(hly)基因为靶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江苏省分离的O157:H7菌株毒力基因携带率为56.5%,不同地区的分离株携带率有所不同,个别地区高达90%以上,有的地区 相似文献
94.
目的 了解2008年江苏省某福利院手足口病(HFMD)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方法 对该福利院首起暴发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3个月的跟踪随访.实验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病毒,并用RD、Vero细胞分离病毒,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分离株,并对EV71分离株的VPI基因序列进行种系发生分析.结果 该福利院首起暴发疫情发病数为21例,罹患率为20.0%;10份粪便标本分离出3株EV71病毒,其VPI基因序列分析表明为CA基因亚型,与安徽省阜阳地区08株的同源性在97.9%~100.0%之间.随访研究发现EV71病毒在疫情第1周即可通过粪便排毒,最长排毒期近10周.首起疫情发生2个月后,该福利院又暴发产生6例CA16病毒感染的病例,两起疫情均有3例发生潜伏期排毒,7名婴幼儿被发现机体同时存在两种病毒.结论 该福利院先后两起疫情分别由EV71和CA16病毒引起.EV71分离株为CA基因亚型,同安徽省阜阳地区08株有较高的同源性.两种病毒在机体中存在潜伏期排毒、混合感染(或携带)和超长排毒期现象. 相似文献
95.
96.
肝病专科口服中成药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8—2009年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肝病专科中成药应用情况与用药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军卫一号"信息系统数据库,检索我院肝病类中成药使用数据,对年用药金额、用药频度、日用药金额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当飞利肝宁胶囊、护肝宁片等应用广泛,茵栀黄颗粒、澳泰乐颗粒受剂型及竞争影响,用药量下降,护肝宁片、片仔癀茵胆平肝胶囊用药量大幅上升,中成药的销售金额与DDDs同步性较好。结论:我院肝病专科口服中成药应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97.
患者女 ,5 3岁。因干咳、气短、低热 3+月 ,加重伴胸闷14天于 2 0 0 1年 7月 12日入院。 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干咳、气短、低热 ,测体温 37.6℃ ,无畏寒、盗汗、头昏、乏力、纳差、咯血等 ,自服“阿莫西林”、“甘草片”、“双黄连”无好转 ,就诊于市级某医院 ,摄胸片考虑“肺炎 ?肺结核 ?” ,予“青霉素、氧氟沙星”抗炎治疗 1周 ,上述症状无好转 ,随后予抗结核治疗无效 ,仍干咳、发热、气短 ,转诊我院 ,作肺CT考虑“细支气管肺泡癌” ,查痰脱落细胞、纤支镜刷检及经皮肺穿刺针吸活检均未见恶性细胞 ,抗酸染色 (- ) ,PPD皮试 (- ) ,…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白细胞介素-8(IL-8)在支气管哮喘(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吸入皮质激素对哮喘、COPD患者的影响。方法:60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一般治疗组30例(COPD I组)和加用吸入激素组30例(COPDⅡ组),哮喘急性发作期15例及健康对照组30例。各病例组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取静脉血4ml,同时测峰值呼气流速(PEF)。IL-8采用放免法、ICAM-1采用ELISA法测定。结果:3组治疗前后ICAM-1、IL-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其PEF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ICAM-1、IL-8水平显著低于急性发作期(P<0.01或P<0.05),其PEF有明显改善(P<0.01);哮喘治疗前后ICAM-1、IL-8水平显著低于COPDⅠ、Ⅱ组治疗前后(P<0.01或P<0.05),其PEF显著高于COPDⅠ、Ⅱ组;COPD I组治疗前后与COPDⅡ 组治疗前后比较ICAM-1、IL-8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COPDⅡ组治疗后PEF改善显著优于COPDⅠ组(P<0.01)。结论:ICAM-1、IL-8在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气道炎症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哮喘急性发作期短期吸入皮质激素可抑制ICAM-1、IL-8表达, 而在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短期吸入皮质激素并不能抑制ICAM-1、IL-8的表达,但可以明显改善PEF。 相似文献
99.
得了癌症容易引起大家的恐惧,主要原因是由于患了癌症后真正治愈的病人比较少,有些病人确诊患癌时已是中晚期,治愈的可能性就比较小;有些患者第一次治好后有部分病人会发生复发和出现远处转移,特别是肿瘤的远处转移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浸润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特性之一,是引起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0.
多原发性恶性肿瘤1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告1963年10月至1987年3月(23.5年)期间确诊为多原发性恶性肿瘤155例,占同期恶性肿瘤的0.51%,发病率较国外为低。侵犯最多的部位依次为鼻咽部(15.97%)、肺(10.86%)、结、直肠(9.9%)、胃(7.99%)和乳腺(6.71%)。以器官分,发生于呼吸、消化和女性生殖系最多,占全部病灶的70.60%。发生于同一器官、成对器官和同一系统者共59例,占38.06%。第二原发癌发生于3年内者占51.11%,刚好是第一癌治疗后出现复发或转移较多的时间,故在随访中应加以鉴别,因两者的处理和预后有原则上的区别。本文对多原发性癌的发病机理在个体易感性、机体免疫缺陷、接受过放射线治疗,外源性致癌因素和遗传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