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4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44篇
综合类   80篇
预防医学   100篇
药学   44篇
  1篇
中国医学   24篇
肿瘤学   4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大黄素对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大黄素对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周期时相和cyclin D1表达的影响,探讨大黄素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对数增长期的平滑肌细胞同步于G0期,药物组:加入含37.5mg·L-1大黄素10%胎牛血清的培养液,对照组:仅加入10%胎牛血清的培养液;作用12、24、36、48 h后分别用流式细胞仪和Westemblot法进行细胞周期时相和cyclin D1表达的测定。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药物组在各相同时间点C0/G1期细胞百分比升高,S期细胞百分比下降,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差值增大,cyclin D1表达高峰延迟,表达量下调,细胞周期受阻于G0/G1期。结论 大黄素在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的过程中通过下调,cyclin D1表达,从而阻滞细胞周期进程。  相似文献   
92.
江苏省手足口病病原学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type 71,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A,CoxA)、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1].  相似文献   
93.
应用多重引物PCR技术检测O157∶H7毒力基因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对江苏省6个不同地区不同宿主动物中分离的O157:H7菌株进行毒力基因的检测分析。方法 应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多重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以志贺祥毒素(SLT2和SLT1)基因、“粘附抹平”因子eaeA基因和溶血素(hly)基因为靶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江苏省分离的O157:H7菌株毒力基因携带率为56.5%,不同地区的分离株携带率有所不同,个别地区高达90%以上,有的地区  相似文献   
94.
目的 了解2008年江苏省某福利院手足口病(HFMD)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方法 对该福利院首起暴发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3个月的跟踪随访.实验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病毒,并用RD、Vero细胞分离病毒,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分离株,并对EV71分离株的VPI基因序列进行种系发生分析.结果 该福利院首起暴发疫情发病数为21例,罹患率为20.0%;10份粪便标本分离出3株EV71病毒,其VPI基因序列分析表明为CA基因亚型,与安徽省阜阳地区08株的同源性在97.9%~100.0%之间.随访研究发现EV71病毒在疫情第1周即可通过粪便排毒,最长排毒期近10周.首起疫情发生2个月后,该福利院又暴发产生6例CA16病毒感染的病例,两起疫情均有3例发生潜伏期排毒,7名婴幼儿被发现机体同时存在两种病毒.结论 该福利院先后两起疫情分别由EV71和CA16病毒引起.EV71分离株为CA基因亚型,同安徽省阜阳地区08株有较高的同源性.两种病毒在机体中存在潜伏期排毒、混合感染(或携带)和超长排毒期现象.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比较不同厂家口服制剂中左氧氟沙星的相对含量。方法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制剂中左氧氟沙星的吸收度,计算其相对含量。结论 不同厂家的左氧氟沙星含量有一定的差异,其中有一厂家的含量达不到要求。  相似文献   
96.
肝病专科口服中成药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8—2009年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肝病专科中成药应用情况与用药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军卫一号"信息系统数据库,检索我院肝病类中成药使用数据,对年用药金额、用药频度、日用药金额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当飞利肝宁胶囊、护肝宁片等应用广泛,茵栀黄颗粒、澳泰乐颗粒受剂型及竞争影响,用药量下降,护肝宁片、片仔癀茵胆平肝胶囊用药量大幅上升,中成药的销售金额与DDDs同步性较好。结论:我院肝病专科口服中成药应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97.
席学莉  潘浩  马文  桂坤  王云 《贵州医药》2002,26(7):614-614
患者女 ,5 3岁。因干咳、气短、低热 3+月 ,加重伴胸闷14天于 2 0 0 1年 7月 12日入院。 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干咳、气短、低热 ,测体温 37.6℃ ,无畏寒、盗汗、头昏、乏力、纳差、咯血等 ,自服“阿莫西林”、“甘草片”、“双黄连”无好转 ,就诊于市级某医院 ,摄胸片考虑“肺炎 ?肺结核 ?” ,予“青霉素、氧氟沙星”抗炎治疗 1周 ,上述症状无好转 ,随后予抗结核治疗无效 ,仍干咳、发热、气短 ,转诊我院 ,作肺CT考虑“细支气管肺泡癌” ,查痰脱落细胞、纤支镜刷检及经皮肺穿刺针吸活检均未见恶性细胞 ,抗酸染色 (- ) ,PPD皮试 (- ) ,…  相似文献   
98.
周雨田  潘浩  赵茜  闻心培 《贵州医药》2002,26(9):779-782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白细胞介素-8(IL-8)在支气管哮喘(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吸入皮质激素对哮喘、COPD患者的影响。方法:60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一般治疗组30例(COPD I组)和加用吸入激素组30例(COPDⅡ组),哮喘急性发作期15例及健康对照组30例。各病例组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取静脉血4ml,同时测峰值呼气流速(PEF)。IL-8采用放免法、ICAM-1采用ELISA法测定。结果:3组治疗前后ICAM-1、IL-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其PEF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ICAM-1、IL-8水平显著低于急性发作期(P<0.01或P<0.05),其PEF有明显改善(P<0.01);哮喘治疗前后ICAM-1、IL-8水平显著低于COPDⅠ、Ⅱ组治疗前后(P<0.01或P<0.05),其PEF显著高于COPDⅠ、Ⅱ组;COPD I组治疗前后与COPDⅡ 组治疗前后比较ICAM-1、IL-8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COPDⅡ组治疗后PEF改善显著优于COPDⅠ组(P<0.01)。结论:ICAM-1、IL-8在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气道炎症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哮喘急性发作期短期吸入皮质激素可抑制ICAM-1、IL-8表达, 而在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短期吸入皮质激素并不能抑制ICAM-1、IL-8的表达,但可以明显改善PEF。  相似文献   
99.
潘浩 《健康生活》2011,(4):31-32
得了癌症容易引起大家的恐惧,主要原因是由于患了癌症后真正治愈的病人比较少,有些病人确诊患癌时已是中晚期,治愈的可能性就比较小;有些患者第一次治好后有部分病人会发生复发和出现远处转移,特别是肿瘤的远处转移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浸润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特性之一,是引起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0.
多原发性恶性肿瘤1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告1963年10月至1987年3月(23.5年)期间确诊为多原发性恶性肿瘤155例,占同期恶性肿瘤的0.51%,发病率较国外为低。侵犯最多的部位依次为鼻咽部(15.97%)、肺(10.86%)、结、直肠(9.9%)、胃(7.99%)和乳腺(6.71%)。以器官分,发生于呼吸、消化和女性生殖系最多,占全部病灶的70.60%。发生于同一器官、成对器官和同一系统者共59例,占38.06%。第二原发癌发生于3年内者占51.11%,刚好是第一癌治疗后出现复发或转移较多的时间,故在随访中应加以鉴别,因两者的处理和预后有原则上的区别。本文对多原发性癌的发病机理在个体易感性、机体免疫缺陷、接受过放射线治疗,外源性致癌因素和遗传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