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4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胃肠道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外科治疗效果以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 对我院1990年1月至2003年5月外科治疗的97例GIST。患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含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重新复核并对患进行随访。结果 本组中位生存时间为57.3个月。完全切除术组患生存率明显优于不完全切除术组(P=0.00),后无1例生存期超过2年。完全切除术组中.肿瘤局部切除和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患生存率之间比较,差异无显性意义(P=0.2795);但肿瘤局部切除和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两组分别与扩大切除术组比较。差异却有显性意义(P=0.00)。完全切除术患的生存率与其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肿瘤性质、核分裂及复发转移有关;但多因素的Cox回归分析显示,其术后生存率仅与肿瘤大小、肿瘤性质和复发转移相关。结论 GIST以外科治疗为主,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其生存率。  相似文献   
62.
1126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性别、年龄、血型、围手术期输血量、病程、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肿瘤大体类型、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转移淋巴结数目、肠壁浸润深度、远处转移、Dukes分期等14项临床病理指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其对1 126例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围手术期输血量、病程、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肿瘤大体类型、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转移淋巴结数目、肠壁浸润深度、远处转移、Dukes分期为影响预后的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仅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远处转移、Dukes分期为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远处转移、Dukes分期为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3.
目的 通过94例行直肠癌经腹前切除(Dixon)术患者的胃管引流量的统计与分析,探讨大肠癌手术患者留置胃管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统计我院行经腹前切除术的患者的胃管引流液量,对可能影响引流量的因素:性别、年龄和用药等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患者的胃管引流量与是否使用制酸药密切相关,用药组胃管引流量明显减少,而用药组之间引流量多少无显著差异,患者年龄、性别等则对胃管引流量亦无显著影响。 结论 直肠癌患者行经腹前切除术后常规使用制酸药物可以明显减少胃管引流液量,而较少的胃管引流量可不需留置胃管,减轻患者不适,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恢复。  相似文献   
64.
中下段直肠癌远端壁内浸润和系膜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下段直肠癌远端壁内浸润和系膜转移的频率、类型,确定合适的远端切除长度.方法 对中山大学肿瘤医院2004年8月至2005年12月中下段直肠癌标本34例和山东省立医院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中下段直肠癌标本28例做病理学检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中下段直肠癌发生远端壁内浸润和系膜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 直肠癌远端肠壁浸润形式为:黏膜下或肌肉间浸润,发生率为16%(10/62),浸润距离为0.5~1.0 cm.直肠癌远端系膜转移形式为:淋巴结转移、脉管转移、围神经转移、孤立癌灶,转移率为19%(12/62),浸润距离为0.5-4.0cm.Logistic单因素分析:血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淋巴结转移、环周切缘癌浸润和Dukes分期与中下段直肠癌远端肠壁浸润和系膜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Dukes分期是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Dukes分期是影响中下段直肠癌远端壁内浸润和系膜转移的独立因素(Wald=8.386,P=0.004).直肠癌手术切除远端肠管的长度最少为1.5 cm,但必须保证切除远端系膜的长度>5.0 cm.  相似文献   
65.
炎性假瘤是组织炎性增生所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瘤样肿块。文献报道中,多见于肺,还见于胃、眼眶和脾等处。肝和胆管的炎性假瘤罕见。本病在影象学和临床上与肝的良、恶性肿瘤易于混淆,往往需经病理组织切片确诊;又因其手术预后良好和手术切除野较恶性肿瘤小,本文报告我们所遇到的5例和复习文献的13例,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和诊断进行讨论。 一、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1964年 Haith等首先报道1例发生在肝外胆管并命名为炎性假瘤。1978年Someren报道1例肝炎性假瘤,他在复习文献中认为1953年Pack等报道的1例病变也符合肝炎性假瘤。1971年Hertzer报道1例,1983年Paineau等和1984年Chen、Heneghan等各报道1例。1986年PUTELESINGHE等报道5例。1986年何如昆报道1例。我们所遇  相似文献   
66.
1987年度我院急诊外科共抢救危重病人129例,除急腹症并发中毒性休克外,余均为外伤。 临床资料 本组男103例,女26例;年龄4~71岁,20~40岁占56.3%。男:女=4:1。伤后来诊时间最短10min,最长12h,平均2h。致伤原因:车祸71例(56.3%),坠、砸伤35例(27.8%),刺伤8例(6.4%),挤压伤6例(4.8%),电击伤1例(0.8%),记录不明5例(3.9%)。受伤部位分类及抢救成功率见表1。来诊时休克59例,其中轻度休克21例:中度体克27例:重度体克11例(表2)。  相似文献   
67.
[目的]建立数学模型预测和发现淋巴结转移的高危人群。[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施行根治性切除的1051例大肠癌,并建立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数学模型。[结果]预测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数学模到:淋巴结转移=-2.248—0.017x年龄-0.671x家族史+0.437x部位+0.508x病理分级+0.395x浸润深度。[结论]利用临床病理学参数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以预测和发现有淋巴结转移倾向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68.
[摘要]目的 通过检测大肠癌患者离体肿瘤组织TP和DPD,分析TP/DPD比率与卡培他滨化疗毒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了符合入选条件的大肠癌患者33例,取患者肿瘤组织石蜡切片,分别行TP和DPD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判断根据免疫组化1-4评分法进行评分。根据TP/DPD比率的中位数,分为高TP/DPD比值组和低TP/DPD比值组。患者术后2~3周开始卡培他滨化疗,监测卡培他滨化疗毒性,分析患者化疗毒性同其TP/DPD比率的关系。结果 高TP/DPD比值组与低TP/DPD比值组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高TP/DPD比值组内患者之间不良反应的大小与TP/DPD比值高度相关。结论 TP/DPD比率与卡培他滨的化疗毒性高度相关,TP/DPD比率高的患者易出现毒副反应,且出现严重毒副反应的机会大;TP/DPD比率低的患者较少出现毒副反应,且出现毒副反应的程度轻。  相似文献   
69.
多种化疗药物可以引起手足综合征,如多柔比星脂质体、5fu、卡培他滨等。随着新一代嘧啶类化疗药物如卡陪他滨,作对于大肠癌,胃癌,乳癌,疗效肯定,骨髓毒性轻, 耐受性良好,但同时也有发生率在30%以上的手足综合征和腹泻等不良反应。手足综合征的发病逐渐增多,但目前手足综合征的相关文献虽然没有统一的解释和治疗,但也越来越趋向统一的病因学解释和规范的治疗。  相似文献   
70.
对1例主诉为“排黏液血便15个月”的晚期直肠癌患者其不同病程阶段的诊治过程进行分析讨论.患者首次入院因直肠癌(ⅢC期)行根治性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术后经多学科团队讨论,认为其局部复发的风险远低于远处转移,仅予以术后化疗,未行放疗。1年后发现肝转移,遂行肝左外叶切除.并予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化疗;2年后,再次出现肺转移,行胸腔镜下右肺楔形切除.术后予卡培他滨单药化疗。患者无瘤生存29个月.最终死于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