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8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42篇
综合类   151篇
预防医学   22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53篇
中国医学   31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1.
肖博  潘勇  韩岩  郭树忠 《口腔医学》2008,28(5):268-270
釉基质衍生物是近年来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它对促进牙周再生、创面愈合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对其在这方面近期国内外研究成果作综述。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XIAP和XIAP相关因子1(XAF-1)的表达及与膀胱癌复发的相关性。方法以第一次复发的20例膀胱癌患者(复发组)和其对应的20例初发的膀胱癌患者(初发组)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20例复发的膀胱癌患者的正常膀胱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ABC)检测XIAP和XAF-1在初发组、复发组、对照组中的表达水平,分析与膀胱癌进展和复发的关系,同时分析XIAP和XAF-1与肿瘤数目、是否肌层浸润、临床分期及恶性程度分级的相关性。结果在初发组与复发组中XIAP的表达强度与临床分期、恶性程度分级呈正相关(P0.05);即XIAP在不同的临床分期、恶性程度分级的表达强度不同,分期越高,表达强度越强。在初发组与复发组中XAF-1的表达强度与临床分期、恶性程度分级呈负相关(P0.05),即XAF-1在不同的临床分期、恶性程度分级的表达强度不同,分期越高,表达强度越低。XIAP、XAF-1的表达强度在肿瘤数目、是否肌层浸润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对照组、初发组、复发组XIAP指标与XAF-1指标相关(P0.01),呈负相关,XIAP指标越高,XAF-1指标相对低。结论 XIAP异常高表达和XAF-1异常低表达可能在膀胱癌发病和病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为膀胱癌的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毕业生的择业问题关系到教育的良性发展和学生的前途命运。为了解护理专业毕业生择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为用人单位选择优秀护理专业毕业生提供依据,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提高护理专业质量。同时也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开展就业指导提供参考,作者对唐山市护理专业毕业生进行了择业意向及影响因素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otal en-bloc spondylectomy,TES)治疗脊椎肿瘤的方法与临床价值。方法我科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应用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脊柱肿瘤患者6例,其中男4性例,女性2例,年龄43~64岁,脊椎原发性恶性肿瘤2例,转移性脊柱肿瘤4例。病变发生在T112例,T121例,L42例,L51例。6例患者均采用单纯后侧入路,同时采用前方钛网植骨重建+椎弓根钉系统后方固定。结果 6例患者术中、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近期临床症状改善明显。随访12~24个月,均未出现局部复发,2例原发病例未出现远处转移。结论经后路脊柱肿瘤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是治疗胸腰椎肿瘤的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技术优势明显,能提高病灶切除率、降低局部复发率,近期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5.
86例上肢腱鞘巨细胞瘤长期随访结果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18  
目的:了解腱鞘巨细胞瘤的性别、年龄、职业、肿瘤生长部位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60年至1999年期间86例上肢腱鞘巨细胞瘤住院病人的病史,并就其性别、年龄、肿瘤生长部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发年龄为21-30岁,占33.7%。男女性别比基本为1:1,无统计学意义。发病部位右手(60.5%)明显高于左手(39.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切除是治疗腱鞘巨细胞瘤的最佳治疗方案,对病理检测结果为生长活跃的肿瘤患者应做局部扩大切除术。  相似文献   
96.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xperiences and technical skills of adult 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 Methods Twenty-one patients with adult 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 underwent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here were 12 men and 9 women, with the mean age of 51.7 years. 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 occurred at the L4.5 in 7 patients, and at the L5S1 in 14 patients. According to Meyerding classification, 13 cases were of Grade Ⅰ, 7 of Grade Ⅱ, 1 of Grade Ⅲ.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guiding by fluoroscopy, the surgeries performed minimally invasive microendoscopic(METRx) techniques for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interbody cage fusion and novel Sextant-R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techniques for deformity reduction and fixation. Results Seventeen cases were followed up 1 year postoperatively. The average low back pain VAS reduced from preoperative 6.0±2.6 to postoperative 2.9±2.5. The average leg pain VAS decreased from preoperative 6.7±3.3 to postoperative 2.8±1.6. The average ODI decreased from preoperative 44.3% to post-operative 27.1%. The Nakai good and excellent rate was 90%. The mean operative time 170 min, blood loss 160 ml, and postoperative stay in bed 7.5 d. The sagittal spondylolisthesis rat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from preoperative 35.5%±2.5% to postoperative 8.3%±7.5%. The lordotic angle from preoperative 11.5°±1.7° in-creased to postoperative 16.8°±9.5°;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height from preoperative (5.4±2.5) mm increased to postoperative (9.1±3.0) mm. According to Lenke judgement for fusion, complete fusion rate was 76%, in-complete fusion rate was 12%, nonfusion rate was 12%. Conclusion The minimally invasive microendo-scopic (METRx) assisted with a novel Sextant-R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systems for deformity reduction and fixation to treat adult 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 is not only a minimally invasive and safe surgical tech-nique, also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deformity reduction and fixation.  相似文献   
97.
潘勇  周跃 《中华创伤杂志》2001,17(11):698-700
严重的脊髓损伤多发生在青壮年 ,交通伤、坠落伤、打斗伤、运动伤是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此类患者美国每年约有 110 0 0例[1] 。由于伤者多是具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和健康人 ,因此对个人及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失。虽然目前临床上仍不能通过有效治疗实现脊髓功能的完全恢复 ,但动物实验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许多实验研究证明 ,成年动物脊髓损伤后可以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这些研究包括神经营养因子的应用、生长抑制因子的封闭、电刺激治疗、外周神经移植、嗅觉胶质细胞移植等。笔者着重介绍这些研究方法和进展情况 ,并重点讨论经动物实验证明有…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比较经伤椎与不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3月-2008年2月收治的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患者27例,其中12例采用骨折椎加用椎弓根螺钉固定(A组),15例采用传统双平面固定(B组).A组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43岁(25~56岁);B组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42岁(23~61岁).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骨折并且骨折椎一侧或双侧椎弓根完整.所有患者均于麻醉状态下行体位复位,B组行后路常规伤椎上下椎体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固定;A组在B组方法 基础上加用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固定.观测患者后凸畸形(Cobb角)及伤椎高度恢复情况. 结果 术后随访5~22个月,平均9个月.经伤椎椎弓根螺钉使骨折椎向腹侧移动复位,术后Cobb角及前柱高度恢复较佳.手术前后骨折椎前移复位程度的变化:A组为0.089±0.036,B组为0.023±0.048(P<0.001);两组Cobb角的变化:A组为(9.88±7.69)°,B组为(5.19±3.24)°(P<0.05);伤椎前柱高度的变化:A组为(39.3±5.2)%,B组为(20.6±6.5)%(P<0.05).骨折椎加用椎弓根螺钉在前柱撑开的同时可有效控制正常椎间盘高度的撑开. 结论对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有条件地应用伤椎椎弓根螺钉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恢复伤椎前缘高度,并且增强胸腰椎骨折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和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互联网+”药学服务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按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慢性疾病管理药学服务模式,观察组采用“互联网+”药学服务模式,两组均持续干预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杨氏躁狂评定量表(YMR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药物依从性评定量表(MARS)评分、康复状态量表(MRSS)评分及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后的YMRS,HAMD,MRSS评分,以及PANSS中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和总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MARS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互联网+”药学服务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用药管理,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躁狂、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服药依从性及康复质量,有效改善疾病症状。  相似文献   
100.
介绍国医大师王国三治疗脱疽热毒血瘀型用药特点。依据脱疽的病因病机,从其整体辨证论治,通过用药及药量的加减变化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