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8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21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17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34篇
综合类   186篇
预防医学   43篇
药学   3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包虫病局部化疗药物的筛选试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2.
肝包虫外囊剥除术临床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肝囊型包虫手术改进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包虫外囊次全切除组(65例)作为实验组,肝包虫内囊摘除组(71例)及包虫外囊完整剥除组(62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 包虫外囊次全切除组的体温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残腔形成、胆瘘、原位复发、每日引流量、引流管拔出时间、肝门阻断时间、破人胸腔、反应性胸腔积液、出血等均显著短或少于内囊摘除组及外囊完整剥除组(P<0.01).结论 肝包虫外囊次全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方便、损伤小、并发症少的根治性术式,有利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3.
目的:比较5g/L罗哌卡因和10g/L利多卡因用于星状神经节阻滞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04-03/2005-07在乌鲁木齐煤矿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伊犁市红星医院接受疼痛治疗的患者为实验对象。诊断符合严相默主编的《临床疼痛学》诊断标准。根据美国麻醉协会的分类标准选择Ⅰ-Ⅱ级的头晕头痛、失眠和面神经麻痹患者22例,年龄28~51岁,男9例,女13例,体质量43-89kg。全部病例经过与本人知情认可。并与治疗当事人书面文字签字同意后进行。按照用药方法不同分成两组。利多卡因组11例:10g/L利多卡因10mL,罗哌卡因组11例:5g/L罗哌卡因10mL。两组患者均按同一时间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1次/d。一次仅阻滞一侧(左侧或右侧交替进行),8次(左侧、右侧各4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3-10d内观察患者体征或症状,患者体征或症状无改善者停止治疗并排除在本实验外。观察霍钠氏综合征出现和持续的时间和表现,星状神经节阻滞后的不良反应、治疗后满意度评分和对重要生命体征的影响。 结果:22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整个治疗过程中无脱落。①霍钠氏征起始时间:罗哌卡因组较利多卡因组短[(3.80&;#177;1.34),(5.22&;#177;1.78)min,P〈0.001];霍钠氏征持续时间:罗哌卡因组较利多卡因组显著延长[(285.0&;#177;33.0),(62.4&;#177;11.8)min,P〈0.001];霍钠氏征表现:22例患者528次阻滞中上肢异常感觉121次(22.9%),进针点出血99次(18.6%);声音嘶哑65次(12.3%);吞咽不能47次(8.90%);胸闷7次(1.33%)。全部528次阻滞中无一例局麻药中毒或全脊髓麻醉等严重并发症出现。②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罗哌卡因组患者症状改善较利多卡因组明显(P〈0.05),罗哌卡因组优良率达100%,满意度调查罗哌卡因组优于利多卡因组。③星状神经节阻滞期间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5g/L罗哌卡因用于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头晕头痛症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10g/L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转硫酶M1(Glutathione-S-Transferase M1,GSTM1)基因在新疆哈萨克、维吾尔、塔吉克族人群中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方法用PCR与电泳技术分析1121名健康人群(男442名,女679名;其中哈萨克族654名、维吾尔族412名和塔吉克族55名)中GSTM1基因的多态性分布状况。结果GSTM1基因在维吾尔、塔吉克和哈萨克族中的缺失率分别为62.6%、50.9%和47.4%,其中,维吾尔族中GSTM1基因缺失型(GSTM1 null)明显高于哈萨克族(OR:1.859,CI为1.445—2.391,X^2=23.71,P=0.000),而维吾尔族与塔吉克族之间、哈萨克族与塔吉克族之间GSTM1 null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STM1 null基因型在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人群中分布频率明显不同,提示GSTM1基因在新疆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人群中的分布存在多态性。  相似文献   
75.
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方法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手术时机与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2004年1月79例SAP患者的治疗方法,手术时机选择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结果 本组收集患者79例,其中非手术治疗28例,早期手术治疗33例,延期手术治疗18例。非手术组、早期手术组、延期手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14%(2例)、33.33%(1l例)和11.11%(2例),各组病死率分别为3.57%(1例)、15.15%(5例)和5.56%(1例),早期手术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 SAP的治疗选择是直接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应根据SAP的病情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选择性血管结扎法对大鼠脑动脉瘤形成的影响.方法 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3组:(1)A组20只:结扎左侧颈总动脉+两侧肾动脉后支(各侧1支);(2)B组20只:"8"字形结扎左侧颈内、外动脉+电凝并切断两侧肾动脉(各侧只留1个分支);(3)C组为假手术组10只.术后喂养含0.9%的盐及0.12%β-氨基丙腈的饲料.4周后处死,取大鼠脑动脉Willis环,在光镜下观察其病理的变化.结果 A组大鼠ACA/OA分叉处均未见有进展期动脉瘤,仅3个早期动脉瘤样改变.B组大鼠中发现12个进展期动脉瘤和2个早期动脉瘤样改变.C组中未见动脉瘤形成.结论 血管壁结构的破坏或变弱和高血液动力学压力是动脉瘤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7.
海藻酸钠微球栓塞治疗术后复发性肝细胞癌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海藻酸钠微球栓塞(kelp micro gelation,KMG)治疗术后复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6/2007-12以海藻酸钠微球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的40例根治性肝切除术后复发的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栓塞治疗后并发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1 mo后肿瘤坏死率,1、2年的总生存率及影响其生存的相关因素.结果:男32例,女8例,平均年龄42岁,总共76个肿瘤结节(直径2.14 cm,平均4.2 cm),从初次栓塞治疗到治疗后2年共计实施了196例次栓塞,每例栓塞治疗2-7次,每次栓塞剂量在0.1-1.2 g.常见的不良反应分别是肝区疼痛(39.8%)、发热(35.2%)和恶心呕吐(34.2%),无严重并发症和治疗相关的死亡发生.初次栓塞后1 mo,复查增强CT或MRI并测量肿瘤坏死率,按照修正的RECIST标准评价:完全坏死13%(10/76),部分坏死47%(36/76),无变化32%(24/76),进展8%(6/76).1年、2年生存率分别是85%、47.5%.结论:海藻酸钠微球栓塞治疗术后复发性HCC安全、有效,可作为复发性HCC栓塞治疗时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血清Th17细胞相关因子IL-17在肝囊型包虫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56例受试者分为3组,健康志愿者(healthy donor,HD)组20例、肝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组21例和肝囊型包虫病复发(recurrent cystic echinococcosis,RCE)组15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受试者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的表达。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血清IL-17水平在CE组(13.4±3.5)ρg/mL和RCE组(13.2±4.7)ρg/mL比对照组HD组(16.4±4.8)ρg/mL降低(t=2.27,t=2.20,P〈0.05);RCE组与CE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3,P〉0.05)。结论血清IL-17在肝囊型包虫病患者中显著降低,可能与细粒棘球蚴感染过程中免疫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79.
目的 建立一种稳定的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体外培养的方法,并与磁珠分选法进行比较.方法 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志愿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再分别应用磁珠分选法、贴壁法对PBMC进行培养,应用重组人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诱导获得DCs.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分别在第3、5、6天用台盼蓝染色法进行细胞活力检测;经过1、2、5 h的贴壁培养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核细胞表面CD14、CD1a、HLA-DR的表达以确定最佳贴壁时间;经人重组细胞因子诱导培养后,对所获得的细胞检测CD14、CD1a、CD86、CD83、HLA-DR的表达.采用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评价DCs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 经贴壁2 h后诱导培养的DCs形态较典型.磁珠分选法获得的DCs第5、6天细胞活力[(53.333±5.774)%、(38.333±7.638)%]明显低于第3天[(68.667±3.215)%,P均<0.05];贴壁培养法获得的DCs第3、5、6天的细胞活力[(92.667±3.055)%、(94.000±1.000)%和(94.667±1.5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37,P>0.05);贴壁培养法获得的DCs第3、5、6天细胞活力均高于磁珠分选法(t值分别为9.374、12.021、12.527,P均<0.05).PBMC经磁珠分选前后CD1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457±12.351)%、(41.914±14.858)%,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5,P>0.05).单核细胞表面CD14的阳性表达率在培养2 h时[(35.267±4.658)%]高于培养1、5 h时[(15.033±6.189)%、(21.233±4.895)%,P均<0.05].培养第6天,DCs表面CD14的阳性表达率[(2.200±1.356)%]较第1天[(32.328±14.517)%]明显下降(t=5.467,P<0.05),CD1a的阳性表达率[(43.371±16.250)%]较第1天[(12.300±6.223)%]显著升高(t=2.545,P<0.05);而CD86、CD83、HLA-DR的阳性表达率[(16.857±5.686)%、(9.343±5.230)%、(72.800±17.881)%]与第1天[(12.550±16.758)%、(6.250±1.323)%、(64.671±15.58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652、1.137、0.907,P均>0.05).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随着淋巴细胞的增多,增殖能力下降.磁珠分选法中,DCs与淋巴细胞的比例为1:50、1:100时,细胞增殖能力(1.502±0.055、1.507±0.029)较1:10时(1.859±0.049)降低(P均<0.05);贴壁培养法中,DCs与淋巴细胞的比例为1:100时,细胞增殖能力(1.545±0.066)较1:10时(2.015±0.301)降低(P<0.05).在DCs与淋巴细胞的比例相同时,两种方法得到的DCs在刺激T淋巴细胞方面的能力相近(P>0.05).结论 与磁珠分选法比较,贴壁培养2 h后的人外周血PBMC再行诱导可获得形态与功能较优的DCs,且此法稳定、简便、经济,是一种适于基础、临床研究的DCs体外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80.
目的 婴幼儿脓肿性肛瘘的治疗是肛肠外科领域中的难题,不同的手术方法 治疗效果差异较大.文中研究婴幼儿脓肿性肛瘘的特点并与成人比较,探讨婴幼儿脓肿性肛瘘的治疗方法 . 方法 对102例2岁以下婴幼儿及84例成年人脓肿性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 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 结果 婴幼儿组102例中97例曾有肛周脓肿病史,91例病变感染源为相对应的肛隐窝.按瘘管分类,单纯性瘘管者100例,复杂性者2例,所有患儿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后未见复发.成人组84例经常规手术治疗后有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排便失禁,5例瘘管复发. 结论 婴幼儿脓肿性肛瘘具有与成人不同的临床特点,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