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7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21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17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34篇
综合类   185篇
预防医学   43篇
药学   3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1.
目的探讨环孢霉素(CsA)与阿苯哒唑脂质体(L-ABZ)在Wistar大鼠体内代谢的相互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单用CsA或L-ABZ,以及CsA与L-ABZ联合用药后血中阿苯哒唑及代谢产物砜和亚砜的浓度和CsA的血药浓度测定。结果1.CsA与L-ABZ在代谢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影响。2. L-ABZ与CsA联合用药后,ABZ、ABZSX和ABZSN在体内的消除半衰期、平均驻留时间延长,清除率下降。 3. CsA组、CsA+L-ABZ组单次服用CsA后,两组之间CsA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经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 连续给药3d后的CsA血药浓度,CsA组、CsA+L-ABZ组联合用药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CsA与L-ABZ在代谢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2.
钟耀彬  温浩 《当代医学》2013,(10):147-148
目的探讨门冬氨酸钾镁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情况,为临床诊疗用药提供帮助。方法选取2009年7月~2010年7月广东省高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治疗持续2周,结束后对比患者的康复情况,依据无效、有效、显效的标准进行评价。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和药物安全性。结果对照组有效30例,观察组38例,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6.9%和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12例,观察组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心律失常,应用门冬氨酸钾镁,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不易引发不良反应,临床疗效十分积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共抽取75家医院体检部门,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新疆医院体检部门开展健康教育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成立健康教育专家小组,划定待诊区域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对组团体检单位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讲座等建议,普及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的相关知识,为探索适宜新疆发展的健康管理运营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SD大鼠羊水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体外诱导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羊水间充质干细胞(AF-MSCs)分化成神经干细胞.方法:10只SD怀孕大鼠,180-240 g,胎龄16d,过量腹腔麻醉致死,开腹全部切除子宫,在无菌的条件下抽取全羊水,采用贴壁法分离AF-MSCs,体外培养扩增,观察细胞生长特性,流式细胞仪检测AF-MSCs表面抗原表达及细胞周期.取第3代AF-MSCs,加入预诱导液(DMEM/F12、100 mL/L FBS、1 mmol/Lβ-MEM)诱导24 h,然后加入诱导液(DMEM/F12、100 mL/L FBS、5 mmol/L β-MEM)诱导24 h,最后在分化维持培养液(DMEM/F12、20μg/L EGF、20μg/L bFGF)中培养,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SE和GFAP的表达.结果:成功分离、培养和传代SD大鼠AF-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提示大鼠AF-MSCs的G0/G1期细胞比例约为87.5%、S+G2+M期比例为12.5%,表达CD44为98.3%、GD29为70%、和CD105为33.2%、不表达CD45为0.5%,CD34为1%,DLA-DR(MHC class Ⅱ)为0.1%.诱导后,AF-MSCs能表达神经细胞标示物NSE和GFAP,且可在体外继续存活2 wk左右.结论:羊水中也存在MSCs,与其他来源的MSCs特点相符:羊水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胎儿MSCs来源,而且能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15.
应用阿苯达唑脂质体(LiposomalAlbendazole,L-ABZ)联合西咪替丁(Cimetidine,CMD)治疗继发性感染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granulosus,E.g.),并比较单纯或联合用药的优劣。经囊减重率、药物浓度监测、病理及超微结构指标观察,结果表明:(1)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包虫病的效果优于单纯阿苯达唑,尤其联合西米替丁效果更佳(囊减重率95.74%);(2)脂质体包封阿苯达唑具有靶器官作用,可提高肝药浓度(1.5~2倍),使囊组织及囊液有较高浓度有效成分直接发挥抗包虫的作用;(3)西咪替丁可改变阿苯达唑代谢过程,提高药物浓度在小鼠体内分布,具有明显的抗包虫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疆伊犁河谷肝棘球蚴病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新疆伊犁河谷肝棘球蚴病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诊治方法。 方法 对 1993~ 2003年伊犁河谷多家医院经手术确诊并治疗的肝棘球蚴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共 2049例肝棘球蚴病患者 ,其中细粒棘球蚴病 1965例占 96% ,泡球蚴病 84例占 4%。所有病例经棘球蚴皮内过敏试验、B超、彩超、X线检查、X线断层照相术 (CT)、磁共振成像术 (MRI)、血清学免疫试验均可确诊。确诊病例经手术治疗2 034例占 99.2 %。其中 ,行肝叶切除术、肝棘球蚴外囊膜内完整切除术、肝棘球蚴囊肿外囊外切除术共 3 0 2例占 14.7% ,无术后复发及并发症。术后服药 (吡喹酮、阿苯达唑、阿苯达唑脂质体 ) 754例占 36.7% ,均有一定疗效。肝棘球蚴病流行病学特点是沿伊犁河谷流行、散布。患者均生活在农牧区 ,均有与牛、羊、狗密切接触史 ,当地各民族人群均有发病 ,女性 1 125例占 5 4%。25~49岁发病率较高为 982例占 48%。 1993-2003年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结论 肝棘球蚴病是新疆伊犁地区高发病、多发病 ,沿伊犁河谷流行、散布。应进一步加强病畜管理、改良手术治疗方法 ,积累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巢式PCR在鉴别多房棘球绦虫及细粒棘球绦虫基因亚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水泡带绦虫、犬弓首蛔虫、多房棘球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羊株和骆驼株等样本的DNA用巢式PCR扩增.结果 巢式PCR可以扩增出多房棘球绦虫和水泡带绦虫,而对细粒棘球绦虫羊株和骆驼株及其他寄生虫均不能扩增出.结论 在鉴别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方面,巢式PCR有一定的诊断意义,但不能用于鉴别细粒棘球绦虫基因亚型.  相似文献   
18.
包虫病中的免疫逃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虫病是一种分布地域广泛 ,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损害程度严重的人畜共患病。在新疆包虫病为高发与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之一。包虫幼虫侵入宿主组织后生长缓慢 ,往往数年后才出现症状。宿主和包虫的主要关系是慢性感染的同时可以检测到抗包虫的体液免疫反应和细胞免疫反应。包虫能在体内生存依赖于有效的免疫逃避机制 ,本文对包虫免疫逃避及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作一简要综述。包虫幼虫 (包括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 )侵入中间宿主 (人或羊 )后 ,起初被机体作为“异物”发生免疫反应 ,抑制虫体的生长和转移 ,随后在包囊形成以及虫体分泌…  相似文献   
19.
转化医学是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创新研究模式,发展转化医学,促进成果转化,可为临床疾病的防、 诊、治提供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本文围绕转化医学的发展和实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利伐沙班导致皮疹的特点,为患者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获得利伐沙班致皮疹的病例报道文献,对病例的患者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利伐沙班使用目的、使用剂量、联合用药,药品不良反应(ADR)出现时间、临床表现、处理、预后等信息,以及ADR关联性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获得16篇文献(16例患者)。ADR患者男女比例为1∶1,>60岁老年患者11例(68. 7%)。16例患者中14例的利伐沙班给药剂量符合药品说明书规定,12例患者联用了其他药物;5例(31. 3%)患者用药后第3天出现皮疹,3例(18. 8%)在用药10 d时出现。16例均出现全身多处散在红斑,其中8例明确诊断为伴嗜酸粒细胞增多及系统症状的药疹综合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血清病和神经性水肿;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改善。5例患者关联性评价为"很可能有关",11例为"可能有关"。结论:临床工作中要关注利伐沙班导致的皮疹,长期服药患者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