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48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采用牵引复位、功能性装具有限制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患儿,评价其远期治疗结果.方法 选择1983年7月至2001年7月的86例(119髋)DDH患儿,初诊时平均年龄为19.5个月,经平均18 d牵引后配戴功能性装具.除6例(9髋)在全麻下复位外,其余80例(110髋)均在床旁成功复位,仅有1例(2髋)做了内收肌切断术.配戴功能性装具平均为10.4个月.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10年2个月,21例随访至骨骼成熟Y型软骨骺闭合.随访时临床优良率为85.7%(102/119),放射学评估优良率为77.3%(92/119).8例(8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6.7%);8髋在复位后有部分或全部骨骺核出现不规则骨化.19例(26髋)由于残余畸形于保守治疗结束后3~8年施行了补充性手术.结论 牵引复位功能性装具有限制动是治疗DDH的一种确切、有效、并发症相对较低的方法;对DDH的保守治疗,要做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82.
穿支皮瓣(perforator flap)的概念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前10余年并未引起广泛关注.据PubMed检索(2011年9月30日),共有与"perforator flap"相关的论文1708篇,其中近5年(2007~2011)有1076篇(占63%).这说明2003年穿支皮瓣Gent consensus("根特"共识)的正式发表,极大地促进了穿支皮瓣的发展,学者们也才真正地认可与推广穿支皮瓣[1].穿支皮瓣是显微外科的新发展,开创了皮瓣小型化、精细化、薄型化、微创化的时代.但世界范围内对穿支皮瓣的定义、命名等仍存在争论[2].  相似文献   
83.
背景:采用液态分子生物材料作为屏障预防肌腱粘连发生,存在药物降解快、流失量大、屏障作用不理想等问题,因此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倾向于膜态屏障材料的研制开发。同时发现肌腱损伤后,腱细胞在多种内源性的生长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促进了肌腱的内源性愈合,但究竟哪一种因子是肌腱愈合的特异性因子,也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之一。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复合胶原膜在预防鞘管区肌腱粘连、促进肌腱内源性愈合中的作用。 方法:将30只10月龄雄性leghorn公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将每只鸡的左足第三趾造成挤压撕脱伤模型,用改良Kessler缝合法缝接。断端分别包裹复合有表皮生长因子的胶原膜、单纯的胶原膜以及断端不加任何处理。术后4周,对标本进行大体观察、生物力学测试、光镜、电镜等观察。 结果与结论:表皮生长因子胶原膜组肌腱粘连程度较轻,腱缝合段内的胶原纤维数量多,以粗大的Ⅰ型胶原为主;成纤维细胞数量少,腱细胞成熟。单纯胶原膜组肌腱粘连较轻,但腱缝合段内的胶原纤维数量少,排列稀疏,以纤细的Ⅲ型胶原为主;空白对照组肌腱与周围组织粘连重,腱缝合段内的胶原纤维数量较多,排列紊乱,Ⅰ、Ⅲ型胶原交错排列。结果表明表皮生长因子来促进肌腱的内源性愈合,可降解胶原膜修复腱鞘可阻止肌腱的外源性愈合,从而达到防止肌腱粘连的目的。  相似文献   
84.
椎弓根螺钉入点定位及双侧入点间距的应用测量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提供椎弓根螺钉入点定位法及双入点间距的解剖学资料.方法观测螺钉入点并测量双入点间距.结果①螺钉入点分4组,第1组,C2为横突下缘水平线与中外1/4垂线交点处;第2组C3~L1,除C5外均在横突中上水平线与关节突中垂线及中外1/4垂线限定的四边形内.第3组L2~L4在横突中水平线与外缘垂线交点处;第4组L5在横突中水平线与乳突外缘垂线交点处,距关节突外缘垂线(4.8±0.7)mm.②双入点间距L5最大,C5次之而T5~T7最小.结论C3~L3入点多集中在横突中上水平线与关节突中外垂线限定的四边形内,其中C3~C4、C6~L1均在横突中上水平线与关节突中垂线及中外1/4垂线限定的四边形内;双入点间距变化有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85.
背景:自体肌腱修复肌腱缺损因可用肌腱有限且形成供区功能障碍,同种异体肌腱同样来源有限,并且价格昂贵,在临床上很难满足其需要。目的:观察不同时期异种肌腱修复肌腱缺损的微观变化,为异种肌腱作为临床组织工程化肌腱生长支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6月龄的Leghorn鸡屈趾肌腱经化学去细胞处理后作为异种肌腱移植供体,健康成熟日本大耳白兔36只,建立双后肢跟腱中间束2 cm缺损模型,随机分为异种肌腱移植组和自体肌腱移植组,每组18只。肌腱移植缝合用4-0无创伤肌腱缝合线行双"8"字缝合,移植后伸直位管型石膏固定2周,对供体肌腱行去细胞前后大体观察、生物力学测定、组织学光镜及电镜观察,术后2,4,9周每组取6只兔对标本行组织学光镜及电镜检测。结果与结论:1肌腱经过化学去细胞处理后色泽变白,质地较前柔软,去细胞前可见细胞与胶原纤维交替紧密排列,去细胞后胶原排列相对松散,且无细胞及细胞碎片,去细胞后肌腱的力学强度较术前减弱。2由电镜图片直观看到:随移植时间的延长,移植的粗大鸡肌腱胶原纤维逐渐被再生的兔肌腱胶原纤维最终替代,而新生成的纤细胶原纤维经改造塑形变为粗细相等的较粗大纤维,排列方向逐渐趋于平行,在结构和功能上达到正常肌腱水平。结果表明,去细胞后的最大抗拉力是去细胞前的83.44%,能够满足肌腱移植生物力学的要求。最终肌腱修复是再生胶原纤维形成的结果,异种肌腱经过理化方法处理后可作为临床肌腱修复的生长支架使用。  相似文献   
86.
目的 将雪旺细胞(SCs)和血管内皮细胞以不同比例体外共培养,在实验中找到培养最佳比例,为体内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神经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从大鼠坐骨神经及胸主动脉分离、培养雪旺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设雪旺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组A,以1∶1、1∶4、4∶1、8∶1、1∶8的比例联合共培养为B、C、D、E、F实验组。在共培养的第1、3、5和7天,对雪旺细胞计数,绘制其生长曲线,分析细胞共培养的实验结果。结果 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每组SCs数量随着培养时间出现不同的变化,在共培养第1天,各实验组与对照组A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共培养的第3天至第7天,实验组B(1∶1)、C(1∶4)和F(1∶8)细胞计数与对照组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D(4∶1)、E(8∶1)与对照组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其他实验组B、C、F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D与实验组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通过本实验的步骤可获取原代雪旺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实验统计分析得出雪旺细胞和血管内皮细...  相似文献   
87.
临床病理(例)讨论(1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病理(例)讨论(15)病历摘要患者女,13岁,学生,1988年6月7日入院。病史:入院前4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腰痛,为间断性钝痛,夜间尤甚,无寒战、高烧和午后低烧及夜间盗汗表现。发病后2个月腰痛加剧,并随之出现了左下肢后部疼痛,无麻木及大小便障碍...  相似文献   
88.
目的评价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74例跟骨骨折患者分别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实验组37足)和闭合复位术(对照组37足)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1.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7%,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疗效较好,其效果优于闭合复位法。  相似文献   
89.
史伟翰  温树正 《医学综述》2014,(8):1451-1455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上较常见,且常难以治愈。加上足踝部有承重、耐磨等特殊要求,应用皮瓣修复才能满足这些需求,因此成为修复的主要方法。穿支皮瓣是近年来的一种新型皮瓣,其具有供区损伤小,修复后外形美观等优点,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临床。因穿支血管和应用方式的不同,可用于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的皮瓣有多种,有不同的解剖、生理及适应证。该文对近年来可用于足踝部皮肤缺损修复的穿支皮瓣主要类型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数字化技术在隐动脉皮瓣血供的可视化及其临床初步应用. 方法 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灌注的新鲜成人尸体标本2具,进行16排多层螺旋CT全身连续扫描,提取大腿二维灰度.dicom格式图像并导入Amira 5.4.1软件,对隐动脉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并立体显示,确定构建隐动脉皮瓣的范围.对2010年6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6例(6侧)胫前皮肤缺损、骨外露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扫描,将扫描.dicom格式图像导入Mimics 14.0软件,对大腿和膝关节血管、特别是膝降动脉和隐动脉进行连续观察,三维表面重建隐动脉并测量,根据患者创面缺损面积进行个性化隐动脉皮瓣三维构建,再应用于临床治疗. 结果 6例患者获8 ~ 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重建的数字化模型可准确反映隐动脉的解剖学结构.所有患者显示的皮瓣为主要穿支及主干,隐动脉起点到膝关节间隙的平均距离为(119.2±9.6) mm,隐动脉起点直径平均为(1.5±0.3)mm;本组皮瓣切取范围为8.0cm×5.0cm~20.0 cm×8.0 cm;皮瓣及供区植皮均顺利成活,膝关节屈曲120°~ 140.,伸直0~ 10°.结论 采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提供隐动脉三维动态解剖,为临床应用隐动脉皮瓣移植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