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8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39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61.
目的:分析应用双生长棒固定治疗重度早发型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估其临床应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7年1月~2015年6月我科收治的重度早发型脊柱侧凸并行双生长棒矫形术治疗的患者25例(男12例,女13例),初次术前主弯Cobb角均大于80°且Risser征≤Ⅰ级。测量初次手术前、手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冠状面主弯Cobb角、T1~S1高度、矢状面最大后凸角,分析患者的矫形效果及脊柱高度变化。同时收集患者初次术前、初次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的肺功能指标及胸部CT,测量患者初次术前、初次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肺容积,分析患者肺功能变化情况。结果:入组患者初次术前年龄7.8±1.4岁(5~9岁),随访时间40.3±13.1个月(22~54个月),撑开手术次数平均3.2次(3~7次)。冠状面主弯Cobb角初次术前为96.7°±15.5°,初次术后改善为50.7°±16.1°,至末次随访时改善为40.3°±10.9°;T1~S1高度由初次术前23.2±3.5cm增至初次术后31.1±3.8cm,而末次随访时增至36.5±4.2cm,矢状面最大后凸角初次术前为73.2°±18.9°,初次术后改善为47.7°±15.8°,末次随访时改善为41.2°±11.6°。患者末次随访时肺功能指标及胸廓容积较初次术前明显改善。入组患者共9例出现并发症,其中内固定相关并发症7例(8次),近端交界性后凸4例。结论:双生长棒应用于重度早发型脊柱侧凸患者的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有助于改善和维持患者肺功能,但仍存在一定的手术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62.
BAK椎间融合器治疗轻度腰椎峡部型滑脱症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自1997年4月-1998年4月间,以多孔螺纹状椎间融合器行后路腰椎椎体融合术治疗8例轻度L5/S1峡部型滑脱症病人。患者主要症状反复发作的下腰痛,伴有一侧或双侧的下肢疼痛。术前侧位X线片显示腰5椎体轻度向前滑脱,且该椎间隙高度较邻近之正常间隙降低30%以上;斜位片示峡部裂隙6例,峡部细长2例。  相似文献   
63.
髓内扩张自锁钉在股骨干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髓内扩张自锁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髓内扩张自锁钉治理各型股骨干骨折21例。I、Ⅱ型骨折选用动态钉,Ⅲ、Ⅳ型骨折选用静态钉。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3个月以上随访,骨折全部愈合。1例因局部骨化性肌炎膝关节功能轻度受限;1例术后3个月切口感染,病灶清除后痊愈;余例下肢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髓内扩张自锁钉既可动态固定又能静态固定,临床适应证广,固定牢固,应力蔗挡小,骨折愈合率高,手术  相似文献   
64.
退变性腰椎侧凸选择性短节段固定融合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42例以下肢症状为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其中男15例,女27例;平均年龄为65.6岁。手术方式采用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对患者术前、首次随访、终末随访时的Cobb角,腰椎前凸角度,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对比。结果术前与终末随访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优良率为76.2%,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9%。结论以下肢症状为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可通过狭窄节段椎管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显著地减小手术创伤,获得良好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65.
目的研究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椎间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与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之间的关系。方法 1999年12月~2006年12月,4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接受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男18例,女26例;年龄为36~58岁,平均42.3岁。椎间盘退行性病变3例,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32例,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9例。手术节段为:L3/L4节段3例,L4/L5节段23例,L5/S1节段18例。对所有患者随访2年以上,测量随访时手术节段和相邻节段的ROM,评价ASD征象,记录手术前后以及末次随访时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0~7.5年,平均5.6年。44例手术患者中5例有ASD征象(11%)。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无临床症状。所有患者术后ROM为3.6°±1.7°,其中ASD患者的ROM为2.2°±0.8°,无ASD患者的ROM为4.6°±1.5°,二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VAS疼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与影像学检查有无退变无相关性(P〉0.05)。结论人工腰椎椎间盘置换术后相邻节段有退变征象的患者手术节段的ROM低,但相邻节段有无退变与临床疗效无相关性,可能与随访病例数较少及时间较短有关。  相似文献   
66.
目的 应用后路Coflex动态稳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评价其安全性和临床有效性.方法 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28例连续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后路有限减压、椎板间Coflex动态稳定术.其中男性13例,女性15例;年龄38~72岁,平均54.8岁.本组患者术前均有下腰痛以及下肢神经症状或间歇性跛行症状,并经过X线平片以及动力片、CT和MRI检查确认病变节段和诊断.本组患者接受单节段手术27例,双节段手术1例.手术方式均为全身麻醉下有限开窗减压、Coflex椎板间动态稳定术.手术前后对患者的VAS视觉疼痛评分和改良Oswestry残障指数评分进行评价,通过动力平片评价手术节段腰椎活动情况.随访时调查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满意度.结果 所有患者安全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120min,平均78min,出血量180~310ml,平均210ml.无神经损伤、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5d佩戴软腰围下地活动,术后7d出院.术后1、3、6、12、24和36个月门诊随访,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腰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评价.本组发生并发症3例(9.3%).本组所有病例均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5.2个月.平均VAS视觉疼痛评分由术前的8.1到术后的2.8,最后随访为2.6;Oswestry评分由术前的54.3到术后的21.8,最后随访为23.2.上述评价指标手术前后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别.随访中手术节段屈伸活动良好,活动度2°~6°,平均3.6°.未发现假体移位脱出现象.随访时本组患者对本次手术治疗满意度为89.3% (25/28).结论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应用Coflex动态稳定术,可以通过微小创伤手术,直接彻底解除神经压迫,改善患者神经症状,同时良好保留了手术节段腰椎的运动功能,随访结果表明中期疗效显著,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7.
68.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UBE)治疗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sequestrated lumbar disc herniation, SLDH)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1年10月应用UBE治疗的27例SLDH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俯卧位全麻下UBE摘除脱垂游离的髓核组织,评价临床及影像结果。[结果]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88.5±12.8)min,术中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类脊髓高压反应等相关并发症,硬脊膜撕裂1例。随访时间平均(19.2±4.0)个月。随着术前、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的时间推移,腰痛VAS评分[(3.2±1.8),(0.8±0.5),(0.2±0.2), P<0.001]、腿痛VAS评分[(7.8±1.1),(1.0±0.4),(0.4±0.4), P<0.001]和ODI评分[(74.4±5.3),(17.8±1.3),(10.7±1.3), P<0.001]显著减少,JOA评分[(14.5±2.7),(22.6±3.1),(2...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UBE)与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脊柱内镜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7例,UBE组39例,PELD组48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的减少值、随访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进行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术后12个月应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个月硬膜囊面积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住院时间、手术时间、随访时间、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腰骶移行椎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及滑脱节段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2004~2008年临床资料、影像资料完整腰骶移行椎91例,男46例,女45例;年龄男48.3±12.5(28~85)岁,女48.4±10.6(21~68)岁。按Castellvi分类进行分析。结果91例共发现病变217处。腰椎间盘突出症共51例占56%,其中L3/4,2例占2.2%,均为Ⅱ型移行椎;L4/5,41例占46.2%(Ⅰ型4例,Ⅱ型9例,Ⅲ型25例,Ⅳ型3例);L5/S1,8例占8.8%,均为Ⅰ型移行椎。腰椎管狭窄症31例占34.1%,其中L3/4,9例占9.8%(Ⅱ型5例,Ⅲ型3例,Ⅳ型1例);L4/5,11例占12.1%(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5例,Ⅳ型2例);L5/S1,9例占9.8%(Ⅰ型3例,Ⅱ型6例)。腰椎滑脱节段:L4滑脱25例占27.5%(Ⅰ型4例,Ⅱ型9例,Ⅲ型10例,Ⅳ型2例);L3滑脱3例占3.3%(Ⅱ型1例,Ⅲ型2例);L2滑脱4例占4.4%(Ⅱ型2例,Ⅲ型2例);L1滑脱1例;各型均无L5滑脱病例。结论Ⅰ型移行椎L4/5、L5/S1节段均可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Ⅱ型、Ⅲ型、Ⅳ型则只发生在L4/5节段和L3/4节段,L5/S1节段没有突出。Ⅰ型和Ⅱ移行椎以L5/S1节段狭窄及退变多见,L4/5次之;而Ⅲ型和Ⅳ型移行椎时腰椎管狭窄症于L4/5节段最多,L3/4次之,L5/S1节段没有狭窄,所有移行椎病例没有L5滑脱及峡部裂发生,L4滑脱最多,以Ⅱ型、Ⅲ型占主要,其次为L2、L3滑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