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目的  分析胸部恶性肿瘤患者出现类白血病反应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对本科收治的17例术前检查发现类白血病反应的胸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随访。   结果  17例患者中,手术12例,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死亡1例;其中9例患者术后经正规放、化疗,2例患者术后未行放化疗,手术组随访9例,4~15个月均死亡,失访2例;放化疗4例,随访3~11个月均死亡;未进行手术及放化疗治疗自动出院1例,出院后服中药治疗,出院后3个月死亡。   结论  胸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前检查发现类白血病反应,手术及积极的放化疗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肺小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为肺小细胞患者术前诊断提供有效方法。方法:细胞学涂片观察、结果:通过细胞学涂片识别肺小细胞癌。结论通过锭诊断增加肺小细胞癌术前诊断精确率,提高肺小细胞癌生存率。  相似文献   
63.
食管癌贲门癌合并糖尿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5年12月27例食管癌贲门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手术治疗经验。结果手术切除率1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52%,无手术死亡及酮症酸中毒发生。结论食管癌贲门癌合并糖尿病患者仍应首选外科手术治疗,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对安全度过围手术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4.
心脏刀刺伤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7月至2005年5月,我院共救治心脏刀刺伤40例,手术抢救38例,均抢救成功,另2例死于急诊科,其中1例来院时已死亡,另1例在急诊科抢救30分钟后死亡,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5.
病例1 女,35岁,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体外循环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术前1天开始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6克静脉注射,1次/d,术后当天出现血尿,心包纵隔引流较多,血压下降,立即停用该药,给予输血,止血药,强心,补充血容量及相关治疗。3天后出血停止,病人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66.
目的 通过对人卵巢上皮癌裸鼠原位移植瘤癌旁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的检测,探讨筛选癌旁正常卵巢组织的可行性.方法 人卵巢上皮癌OVCAR3细胞皮下种植获取瘤源并卵巢原位移植后,取癌组织、癌旁近端组织、癌旁中段组织、癌旁远端组织及正常裸鼠卵巢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以上组织的CK-7、CA125、P53、survivin、MMP-2、TIMP-2的表达量.结果 40例人卵巢上皮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中获取35份活检正常的癌旁残余卵巢组织,获取率87.5% (35/40).癌组织中CK-7、CA125、P53、survivin、MMP-2及TIMP-2的表达率分别为95.0%(38/40)、95.0%(38/40)、75.0% (30/40)、85.0% (34/40)、77.5% (31/40)及77.5% (31/40);癌旁近端组织的表达率分别为71.4% (25/35)、68.6%(24/35)、57.1%(20/35)、62.9%(22/35)、60.0%(21/35)及57.1% (20/35);癌旁中段组织的表达率分别为34.3%(12/35)、31.4% (11/35)、31.4% (11/35)、31.4% (11/35)、34.3% (12/35)及31.4%(11/35);癌旁远端组织的表达率分别为25.7% (9/35)、22.9%(8/35)、25.7% (9/35)、25.7% (9/35)、28.6%(10/35)及31.4% (11/35);23份癌旁正常卵巢组织CK-7、CA125、P53、survivin、MMP-2及TIMP-2的表达均为阴性.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为癌旁近端组织中CK-7、CA125、P53、survivin、MMP-2及TIMP-2的表达低于癌组织(P<0.05),高于癌旁中段组织及癌旁远端组织(P<0.01);癌旁中段组织及癌旁远端组织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7、CA125、survivin的强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P53、MMP-2、TIMP-2(P<0.01);不同病变程度获取的癌旁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正常裸鼠卵巢组织CK-7、CA125、P53、survivin、MMP-2、TIMP-2的表达均为阴性.结论 CK-7、CA125、P53、survivin、MMP-2及TIMP-2等分子指标的表达向无癌方向呈递减趋势,其肿瘤相关基因表达阴性可作为筛选癌旁残余正常卵巢组织的标准,卵巢上皮癌旁可以获取相对安全的正常卵巢组织.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MRI检查在FIGO (2009)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5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检查,将MRI术前临床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分期结果对比。结果 MRI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准确率为84.6%(44/52),诊断Ⅰ期子宫内膜癌的准确率为95.2%(40/42),诊断Ⅱ期及以上子宫内膜癌的准确率为80.0%(8/10)。结论 MRI对分析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有较高的准确度,可用于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68.
目的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联合头孢拉定胶囊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宫颈电环切除术(LEEP)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 DNA负荷量及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 (Caspase-3)、生存素(survivi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海南省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CIN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CINⅠ级、CINⅡ级患者各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CINⅠ级患者分为CINⅠA组、CINⅠB组、CINⅠC组,CINⅡ级患者分为CINⅡA组、CINⅡB组、CINⅡC组,各30例。CIN患者均接受LEEP治疗,CINⅠA组及CINⅡA组术后均口服抗生素头孢拉定胶囊,CINⅠB组及CINⅡB组术后均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阴道给药,CINⅠC组及CINⅡC组给予口服头孢拉定胶囊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阴道给药。观察各组患者临床疗效,术后6个月HPV转阴率,术前、术后6个月HPV-DNA负荷量及宫颈组织中Caspase-3蛋白、survivin蛋白阳性率。结果 CINⅠC组治愈率显著高于CINⅠA组、ⅠB组(χ2=4.216,P=0.040);CINⅡC组治愈率明显高于CINⅡA组、ⅡB组(χ2=6.585,P=0.037)。术后6个月各组患者HPV-DNA负荷量均明显少于术前(P均<0.001),且C组明显少于A组、B组(FCINⅠ=84.294,P<0.001;FCINⅡ=82.601,P<0.001)。术后6个月CINⅠC组患者HPV转阴率为93.3%,明显高于CINⅠA组的73.3%和CINⅠB组的70.0%(χ2=6.634,P=0.036),CINⅡC组为83.3%,显著高于CINⅡA组的60.0%和CINⅡB组的56.7%(χ2=6.104,P=0.047)。术后6个月各组患者Caspase-3、survivin蛋白阳性率均显著低于术前,且C组显著低于A组、B组(Caspase-3蛋白阳性率:χCINⅠ2=5.079,P=0.024;χCINⅡ2=4.286,P=0.038。survivin蛋白阳性率:χCINⅠ2=5.963,P<0.001;χCINⅡ2=4.295,P=0.040)。结论CIN患者LEEP术后联合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和头孢拉定胶囊效果明显优于单独应用,不仅可有效减少HPV-DNA负荷量,促进HPV转阴,还能明显降低Caspase-3、survivin蛋白阳性率。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在原发性中晚期阴道癌的应用。方法:7例原发性中晚期阴道癌患者,采用Seldinger经皮穿刺方法灌注双侧阴道动脉和(或)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前干,再用明胶海绵颗粒(1例加丝线微粒)栓塞阴道动脉和(或)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前干。结果:7例患者总有效率100%,其中5例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2例完全消失,其中1例介入治疗1月后手术,术中出血减少,肿块周边界限清晰。结论:对于中晚期阴道癌患者,除了常规放疗、手术治疗外,血管内介入治疗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0.
外伤后迟发性膈疝合并胃坏死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腹部外伤后迟发性膈疝所致胃坏死的CT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外科手术证实的闭合性胸腹部外伤后膈疝合并胃坏死患者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6例均行常规胸腹部CT平扫,除1例病情危重外,另5例均行双期增强扫描,图像分析结合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CT后处理技术。结果6例膈疝发生于外伤后3个月~6年不等,单侧发生,均为左侧。胃底坏死3例,小弯侧1例,大弯侧2例,其中1例伴穿孔。胃经膈肌破口进入胸腔,胃不同程度扩张,坏死区胃壁稍厚与未坏死部分分界较清楚;3例增强扫描早期坏死区不强化,其中1例周围胃动脉分支无对比剂充盈,延迟期坏死区轻度强化,2例增强早期轻度强化;胃坏死区周围脂肪层模糊、密度增高;1例胃腔内可见少量溢出对比剂,表现为动脉期斑点状高密度影;1例大弯侧穿孔处胃壁连续性中断,可见小缺口,胃内容物经缺口溢出;胸腔积液3例,其中1例穿孔者呈混杂密度。1例伴左肾疝入胸腔,1例伴局部陈旧性脾梗死。结论外伤后迟发性膈疝合并胃坏死具有一定的直接和间接特征性CT表现,运用合适的检查技术并正确认识胃坏死的CT征象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为尽早手术治疗提供客观依据,避免全胃坏死等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