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1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9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71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地震会造成大量脊柱脊髓损伤伤员。脊柱骨折影响脊柱稳定性,给现场急救带来困难。对怀疑有脊髓损伤的伤员在救治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脊柱稳定并妥善制动。7岁以下的儿童有其自身的解剖特点,在现场救援时应特别注意。现场医学急救除常规的ABC原则外,还应注意与脊髓损伤密切相关的呼吸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方面的问题。现场急救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脊柱脊髓损伤伤员的残疾程度,提高存活率和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72.
目的总结老年人脊髓损伤的发病特点和治疗特点。方法总结我院2002~2006年收治的59例60岁以上老年颈椎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老年人脊髓损伤的发病特点和治疗特点。结果交通事故和跌倒损伤是最常见的致伤因素,均可造成颈椎过伸过屈性损伤,引起中央脊髓损伤综合征;经早期手术和早期康复治疗,大部分患者ASIA分级提高1~2级,实现独立性步行,且可有效预防脊髓损伤严重并发症。结论老年人颈椎损伤治疗的重点在于如何使患者早期离床活动,减少脊髓损伤卧床并发症的产生;早期手术结合早期康复可降低脊髓损伤的严重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3.
目的分析术前爬行能力与术后下肢功能特别是独立行走能力的关联。方法以量化功能的方式评估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后下肢功能。将爬行功能分为A~D4个等级,同时将下肢功能分别量化,观察各级患儿手术前、后的功能变化,并统计分析术前、后的功能差异。结果术后肌张力明显降低,下肢各项功能显著改善;术前爬行能力良好的患儿术后下肢各项功能与独立行走与爬行能力差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术前爬行能力对判断手术预后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4.
目的:以随访方式对选择性脊神经后果切断术(SPR)解除脑瘫痉挛,改善功能进行疗效观察。方法:自1990年5月始采用SPR治疗的825例得到2年以上随访的脑瘫患者。病理类型:痉挛型661例,僵直型52例,混合型112例。病因:绝大多数病例为早产,产后窒息,难产,持续黄疸等。痉挛程序:Ⅲ级-Ⅴ级。下肢实用能力等情况:独立行走129例,简单介助行走143例,介助站立并有行走动作275例,双下肢交替爬行122例,上肢助力式爬行或不能爬行156例。治疗方法及其技术改进:根据术前判断下戏挛的范围并参考痉挛和下肢主要畸变施行功能性SPR;混合性脑瘫SPR同时选择部分神经节段行SAR;上肢痉挛较重,是痉挛影响手的日常生活的基本动作的脑瘫行CSPR;保留L4椎板和LR-SRR技术;部分病例应用射频技术,术后术后的康复措施应用;SPR后功能训练3-6个月后,针对固定的畸形的矫形手术。治疗结果:术后肌张力情况,Ⅰ级672例,Ⅱ级102例,Ⅲ级12例,Ⅳ级5例,Ⅴ级10例。癫痫发作频率减少或癫痫控制药物服用量减少31例,流口水减轻或消失70例。眼外斜视减轻132例。发音改善72例。腰骶段SPR上肢痉程度减轻67例。行走功能改变:在介助行走418例病例中263例变为可独立行走,爬行278例病例中91例可独立行走,52例可借助站立或行走。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够长期有效地解除肢体痉挛,改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75.
眩晕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症状性疾病之一,一项问卷调查显示14岁以上的普通居民中20%~30%有过头晕、不稳或视物旋转的经历。由于眩晕和头晕定义模糊,通过病因来鉴别两种症状性疾病存在困难,所以临床和科研中容易将两者混淆。2009年Barany协会提出的前庭症状分类中将眩晕定义为没有自身运动时所感到的自身运动错觉或正常头部运动时感到的扭曲的自身运动错觉;而头晕是指空间定向能力受损或障碍的感觉,并没有运动的虚假或扭曲的错觉。眩晕和头晕均是一种症状学的定义,用于描述不同特点的前庭症状,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眩晕常由前庭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视觉源性、心血管系统、全身系统性疾病或颈椎相关疾病引起。颈性眩晕往往伴有慢性颈痛,多在颈椎旋转后发作(不伴有眼球震颤),有颈椎骨关节炎或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笔者从近年文献中总结归纳,详细地对颈性眩晕的病理机制、典型临床表现、常用临床检查方法以及诊疗流程进行总结,期望能提高我们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76.
77.
目的探讨PCT在诊断新生儿脓毒症的阳性临界值。方法采用德国BRAHMS PCT-Q检测试剂盒,对2423住院新生儿进行PCT水平检测,其中新生儿脓毒症阳性625例,非脓毒症1798例。结果用PCT诊断新生儿脓毒症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和粗符合率分别为96.84%、91.40%、81.03%、98.71%、11.26、0.035和92.90%。脓毒症组PCT阳性率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P0.05)。PCT≥0.5ng/ml为阳性标准对新生儿脓毒症的诊断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论 PCT≥0.5ng/ml可作为临床诊断新生儿脓毒症的实验室检查的早期特异性阳性临界值。  相似文献   
78.
【摘要】 目的:探讨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累及三柱的胸腰段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2012年9月,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二期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技术治疗符合入选标准的累及三柱的胸腰段骨折患者12例,包括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33±9.4岁(21~47岁)。所有患者首先接受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2周后接受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采用自行设计的工作通道,融合节段包括T11/12 4例,T12/L1节段5例,L1/2节段3例。分别记录前后路手术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在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分别采用ASIA 2011标准以及Cobb角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情况以及矫正维持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Suk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后路手术时间平均125.8±29.0min,手术出血量平均460.5±88.1ml;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手术时间平均127.1±21.7min,手术出血量平均185.8±62.3ml。侧入路椎间融合相关手术并发症包括术后穿刺侧血胸1例,穿刺侧神经根损伤1例。随访时间平均12.75±4.6个月。患者术前平均Cobb角31°±8.7°,侧入路椎间融合术后平均Cobb角5.1°±3.5°,随访过程中平均矫正丢失4.3°±2.1°。末次随访时骨性融合8例(66.7%),可疑融合4例(33.3%),无植骨不融合及假关节病例;术前不完全损伤者中有5例出现至少1个级别的神经功能提高,其他患者神经功能无改善;无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累及三柱的胸腰段骨折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是否可作为传统前后路开放手术的替代或补充有待更多病例更长时间观察。  相似文献   
79.
腔内隔绝术 (endovascular graft exclusion,EVGE)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TAD)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1 ] 。其治疗原理是通过股动脉将支架 -人造血管复合体移植物 (stent-graft,SG)导入至裂口附近 ,SG释放后将裂口封闭 [2 ]。术中准确判断相关解剖情况是影响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3] 。现将术中 DSA评估假腔的价值探讨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病例资料  116例经螺旋 CT或 MRA明确诊断的Stanford B型 TAD患者接受了 EVGE治疗。其中男 96例 ,女 2 0例 ,年龄 2 6~ 84岁 ,平均 (5 4 .9± 13.6 )岁。单一裂口 72例 ,多裂口 …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