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1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9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71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患者男性,59岁,患慢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35年。患者25年前出现心力衰竭,15年前行二尖瓣、主动脉瓣人工瓣膜置换、三尖瓣修补手术,术后一直服用华法令抗凝治疗,3年前行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植入手术。半年前患者出现腰痛,不久后出现双侧小腿疼痛以左侧为著,行理疗、牵引、按摩等治疗无效,腿痛逐渐加重,强迫屈膝屈髋体位,每日口服强痛定180mg,饮食、睡眠均受到明显影响。入院查体: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振荡电场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和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改良Allen′s打击法建立90只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置入刺激电极。实验组施加振荡电场干预,对照组只置入振荡电场刺激器而不给予干预。电场强度600μV/mm,振荡周期为每15min极性交替变换,供电方式为感应式供电,工作方式为大鼠清醒状态下持续刺激至实验结束。建模成功后2周、6周、12周进行BBB评分、运动诱发电位评价脊髓神经传导情况(MEP潜伏期差和波幅差);HE染色行组织学观察,神经丝蛋白(NF20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轴突再生情况、行轴突计数、胶质瘢痕形成和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夹角测量,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2周时,BBB评分、MEP波幅差和轴突计数无差异(P>0.05),但右下肢MEP潜伏期差缩短(P<0.05)。6周和12周时,BBB评分、MEP潜伏期差和波幅差、轴突计数和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夹角测定两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12周时HE染色观察两组可见损伤部位脊髓空洞及瘢痕形成;NF染色实验组可见较多神经纤维通过损伤区;GFAP染色发现两组间IOD值测定无显著差异。结论:振荡电场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脊髓传导功能改善和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电场作用时间需达6周以上。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可能与振荡电场促进轴突再生、诱导其定向生长,促进星形胶质细胞线性排列等有关。  相似文献   
33.
摘要 目的:探讨交替极性的直流电场对大鼠完全性脊髓损伤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 方法:将30只成年SD雌性大鼠用改良Allen法(10g×2.5cm)制备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在损伤节段的上下各一个节段椎板间隙,放置交替极性的直流电场刺激器(可提供500—600μV/mm的直流电场,每15min改变一次极性),实验组实验后即刻给予直流电场环境干预至实验后2周,而对照组不予直流电场的条件。在实验后第1,3,7天,2周通过BBB评分观察双侧后肢运动功能的变化,并于实验后2周通过:①形态学: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神经丝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观察局部脊髓的变化。②神经电生理:运动诱发电位观察脊髓运动传导的变化。 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2周的BBB评分:实验组左后肢4.0±3.27,右后肢3.9±3.41;对照组左后肢4.9±3.35, 右后肢4.1±3.47;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差:实验组左侧1.01±1.33,右侧0.16±0.09;对照组左侧2.15±4.44,右侧1.10±0.50;波幅差:实验组左侧1.86±1.45,右侧1.50±0.75;对照组左侧3.94±2.35,右侧2.76±1.30; 右下肢潜伏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即脊髓运动传导有所改善。 结论:伤后2周,交替极性的直流电场能改善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脊髓运动传导功能,但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无显著性差异,组织学观察也未见显著性差异。直流电场对大鼠脊髓损伤的长期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4.
胸腹主动脉瘤一种严重的心血管急症。目前根治的方法为全主动脉置换术,但该手术创伤很大、术后并发症较多,术后监护尤为重要。本文对一例胸腹主动脉瘤行全主动脉置换术患者成功实施了围术期护理,通过稳定循环、控制血压,保护肾功能,密切监测有无并发症的发生等措施,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影响L1爆裂骨折所致单纯脊髓圆锥损伤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改善的相关因素。方法对618例L1爆裂骨折中并发单纯圆锥损伤的2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鞍区感觉减退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率明显高于鞍区感觉消失患者(P<0.01);2周内和2周后手术对膀胱功能恢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鞍区感觉与膀胱功能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36.
为了解新疆麻醉学科的基本现状,新疆医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在全疆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全面的麻醉学科现状调查,所收集信息旨在为学会能够真实了解新疆麻醉学科基本现状、制定实际有效的麻醉学科发展与建设目标和措施、并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更有利于麻醉学科的发展政策等提供基本依据,从而更好更快地提高新疆麻醉学科的发展水平和学术地位,促进麻醉安全与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37.
应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克隆新的肝癌相关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和克隆新的肝癌相关基因,探讨肝癌发生的分子学基础。方法 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DDPCR)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序等方法,分析2对肝细胞癌和癌旁组织基因表达差异情况,并用Northern印迹杂交的方法,分析所获得的基因片段在12对肝细胞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使用5条上游引物,4条下游引物,从2对肝癌和癌旁组织中获得6个新的肝癌组织高表达基因片段STW-1、STW-2,STW  相似文献   
38.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0和IFN-γ水平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0和IFN-γ水平,探讨乙型肝炎慢性化的机理。方法:用双抗夹心ELISA法定量检测25例急性乙肝。35例慢性乙肝和30例正常人血清IL-10和IFN-γ水平。结果: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L-10浓度明显高于急性乙肝患者(P<0.01),且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慢性乙肝组患者血清IFN-γ浓度明显低于急性乙肝组(P<0.01),两组的血清IFN-γ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组(P<0.01)。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FN-γ浓度与ALT有相关性。结论:慢性乙肝患者IL-10水平增高,限制了IFN-γ合成,削弱了其对HBV清除作用,可能是乙型肝炎慢性化机理之一;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FN-γ浓度与ALT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脊髓锐器伤患者中长期神经功能恢复特点,为临床康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2002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脊髓锐器伤患者61例,其中男49例,女12例,受伤年龄28.9±11.7岁(8~53岁)。颈脊髓损伤15例,胸脊髓损伤39例,腰脊髓损伤7例,均进行了无差别的全面系统的康复治疗。平均随访时间8.6±5.4年(2~30年)。通过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CordInjury Association,ASIA)评分标准评估其伤后1个月内、2年以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按照运动与感觉损伤完全性与否评估伤后1个月和2年以上的损伤程度分级(ASIA impairment scale,AIS),统计各分级患者例数;并且评估伤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以上的运动评分(ASIA motor score,AMS)、轻触觉(light touch,LT)、针刺觉(pin prick,PP),比较其与前一次随访数据的差异。同时收集患者随访期内脊髓MRI资料,观察其是否出现脊髓空洞。结果:各损伤程度AIS分级内脊髓锐器伤患者例数为,伤后1个月内A级21例、B级16例、C级7例、D级17例,受伤2年后A级16例、B级9例、C级11例、D级24例、E级1例。伤后1个月AMS、LT、PP评分分别为57.6±22.5、69.9±25.2、68.0±25.3;3个月AMS、LT、PP分数分别为60.8±23.1,71.5±25.3,70.0±25.1;6个月AMS、LT、PP分数分别为68.3±23.2、74.9±24.9、72.9±24.7;1年AMS、LT、PP分数分别为69.6±23.2、75.3±25.1、73.2±24.8;2年后分数AMS、LT、PP分别为67.9±23.4、73.7±26.1、71.7±26.2。患者受伤2年后与伤后1个月内AIS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伤后前6个月AMS、LT、PP改变有统计学差异(P0.05),1年后与6个月时ASI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2年后与1年时ASI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到完整MRI资料19例,其中6例出现脊髓空洞,脊髓空洞发生率为31.58%(6/19)。发现脊髓空洞的时间为2个月~10年。本组未发现死亡病例。结论:脊髓锐器伤患者神经功能提高多发生在伤后半年内,随时间延长神经功能各项指标改善趋于停滞,部分患者出现脊髓空洞改变。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同步踏车训练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30例不完全性T10~T12脊髓损伤患者,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均为C级,病程3~4个月,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理疗和梯度气压助动等),训练组比对照组仅增加经颅磁刺激同步踏车训练1个项目。治疗时间6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SIA运动评分、ASIA感觉评分、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临床评价指标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周后,训练组ASIA运动评分、WISCIⅡ、FIM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FIM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余评价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经颅磁刺激同步踏车训练组ASIA运动评分、WISCIⅡ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SIA感觉评分、FIM评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颅磁刺激同步踏车训练对不完全性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