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0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45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61篇 |
妇产科学 | 8篇 |
基础医学 | 9篇 |
临床医学 | 39篇 |
内科学 | 47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47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肿瘤学 | 10篇 |
出版年
2019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4年 | 3篇 |
1965年 | 2篇 |
1964年 | 6篇 |
1962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HLA-DRB1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北方汉族人群HLA 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患者的遗传关联。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 (PCR SSO)方法 ,对 184例北方汉族人群ALL患者和 3 5 78例健康脐带血样本HLA 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结果 :184例ALL患者HLA DR9( 18 2 1%,χ2 =16 .0 7,P <0 0 1,RR =1 74,EF =0 0 774) ,DR12 ( 14 13%,χ2 =7.12 ,P <0 0 1,RR =1 5 2 3,EF =0 0 49) ,DR14( 7 88%,χ2 =5 .194,P <0 0 5 ,RR =1 5 74,EF =0 0 2 87)和DR16 ( 4 89%,χ2 =8.5 2 7,P <0 0 1,RR =2 0 6 5 ,EF =0 0 2 5 )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而HLA DR7( 8 15 %,χ2 =7.0 78,P <0 0 1,RR =0 6 0 ,EF =0 0 86 )和DR15 ( 12 2 3%,χ2 =4.0 49,P <0 0 5 ,RR =0 710 9,EF =0 0 6 7)基因频率显著下降。结论 :HLA DR9、DR12、DR14、DR16等位基因对ALL患者有遗传易感作用 ,而HLA DR7、DR15等位基因对ALL患者有遗传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02.
脐血LA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杀伤作用研究李学荣(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青岛266003)沈柏均,张洪泉,侯怀水,时庆,马秀峰(山东医科大学附院低温医学室济南250012)据报道,脐血LAK(CB-LAK)对一些靶细胞株的杀伤活性至少与成人外周血LAK(... 相似文献
103.
为研究血清IL— 3在急性白血病中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在白血病治疗过程中如何恰当选用IL— 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方法测定 34例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清IL— 3水平 ,1 6例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儿ANLL与ALL之间IL— 3水平无明显差异 (P >0 .0 5 )。完全缓解 (CR)后 ,血清IL— 3水平与治疗前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0 .0 5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治疗后高危型 (HR)组比标危型(SR)组血清IL— 3水平明显降低。经治疗CR后 ,有 1 0例IL— 3水平明显升高 ,6例明显降低 ;IL— 3变化与临床分型、获得CR时间及治疗效果有关。结果表明 ,IL— 3与白血病 (AL)治疗有关。建议 :在高危急淋患儿或完全缓解时间 >4周、骨髓衰竭、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儿应用IL— 3和化疗联合治疗。对缩短完全缓解时间及减少继发耐药 ,缩短骨髓抑制期时间 ,减少感染并发症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4.
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特性及临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充质干细胞 (MSC)广泛分布于各种不同的组织 ,在骨髓、外周血、脐血、脂肪、胎肺、胎肾等组织中均可分离培养出MSC ,MSC具有成骨、成脂、成软骨等多向分化潜能。另外 ,MSC还具有支持造血的作用 ,对造血干细胞有扩增作用 ,共移植MSC可以促进造血干细胞的植入。临床上MSC可望用于组织工程和细胞工程的种子细胞及基因治疗的靶细胞等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5.
脐血移植重建同种异基因小鼠免疫造血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脐血移植重建同种异基因纯系小鼠免疫造血系统的可行性,建立一种新的研究脐血移植的方法.方法孕20d的C57BL/6小鼠(H-2b)经剖腹产取出胎盘和胎鼠,分离出脐血单个核细胞(MNC),1×106个MNC经尾静脉注入致死量照射的BALB/c小鼠.1月后,用抗H-2Db单克隆抗体检测嵌合体的存在.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和皮肤移植检测特异性的免疫耐受.结果未移植的对照组3周内全部死亡.移植组75%存活并形成稳定的不全嵌合体.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和体内皮肤移植发现受鼠对供者的组织和细胞产生了特异的免疫耐受.结论小鼠脐血有足够的造血干细胞,能重建同种异基因小鼠的免疫造血系统而不引起明显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这一模型可用于研究临床脐血移植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6.
CD34 -造血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血干细胞(HSCs)的表型一直是研究的重要课题。一般认为:CD34~ 是骨髓HSCs的标志之一。但近年研究发现:存在一CD34~- HSCs群,它能长期重建造血并可分化为CD34~ 细胞,可能是CD34~ 细胞的前身细胞。本文对CD34~- HSCs从发现、含量、表面分子表达、体外体内生物学特性及体外培养扩增条件方面的研究进展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7.
108.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体外促进小鼠胚胎干细胞系ES-D3生成CD34 细胞的能力.方法:将ES-D3形成拟胚体,将拟胚体细胞转入含不同浓度的VEGF和VEGF 干细胞因子(stem cellfactor,SCF)的培养基中.实验分6组,分别为VEGF 5μg/L组、VEGF 10 μg/L组、VEGF 20μg/L组、VEGF 5μg/L SCF组、VEGF 10μg/L SCF组、VEGF20μg/L SCF组,同时设不加因子的自发分化对照组.RT-PCR检测CD34 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 细胞的比例,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检测生成造血集落的能力.结果:经过1周的诱导培养,实验组生成的细胞可以表达CD34 mRNA,CD34 细胞的比例也升高,并可形成造血祖细胞的集落.从CD34 mRNA的表达水平、诱导生成CD34 细胞的比例和生成的集落数量看,VEGFμg/L SCF组和VEGF 10μg/L SCF组的诱导效率最高.结论:VEGF能够促进ESC生成CD34 细胞,尤以与SCF合用时,其诱导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09.
110.
目的:研究山东地区脐带血HLA I类(HLA-A,-B)等位基因的分布特征,探讨中国其他地区及世界不同种族利用山东脐血供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可能性。方法:应用PCR-SSO方法对山东地区5 844例无血缘关系的汉族健康新生儿脐带血进行了HLA-A,-B等位基因的分布调查。结果:HLA-A等位基因,检出20种;HLA-B等位基因,检出46种。通过与不同地域汉族人群的比较显示:在不同种族的人群中有其各自独特的人群分布特征,在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人群中亦有其独特的地理分布特征。结论:山东脐血HLA I类基因具有多态性,能够代表山东汉族人群HLA的分布特征,北方人在山东脐血库中最容易寻找到HLA I类等位基因相合的异基因脐血供者,而南方人找到的机率较北方人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