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HPLC法同时测定人血清中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浓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人血清中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浓度的HPLC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为Hypersil BDS C18 (250mm×4.6mm,5μm)柱;流动相为磷酸二氢钾缓冲液-甲醇(85:15),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236nm;以甲硝唑为内标,采用高氯酸直接沉淀蛋白后进样.结果: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血清浓度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万古霉素回归方程为Y=0.0106+0.0202X,r=0.999 7;去甲万古霉素回归方程为Y=-0.0164+0.0286X,r=0.999 9;线性范围2.0~100.0mg·L-1.日内RSD小于7.2%,日间RSD小于6.9%;万古霉素高、中、低浓度的平均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7.73%,97.58%,103.91%,平均提取回收率分别为86.80%,85.50%,87.63%;去甲万古霉素高、中、低浓度的平均方法回收率分别为100.23%,92.63%,97.57%,平均提取回收率分别为90.84%,87.82%,89.68%.结论: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回收率稳定,适于临床血药浓度测定及相关科研的应用.  相似文献   
92.
头孢菌素药物致血小板计数升高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72岁,2007年10月28日始因泌尿系感染在我院门诊分别使用头孢地嗪和左旋氧氟沙星注射液,ivd.其中头孢地嗪注射液为广东汕头金石制药厂生产,批号070837,使用剂量为2 g,ivd,qd.  相似文献   
93.
赵维英  沈杨  黄桂英  任慕兰 《生殖与避孕》2006,26(11):703-704,F0003
近年来已有研究证明双炔失碳酯与米非司酮有明显的协同抗早孕作用。由国家计划生育约具重点实验室合成了双炔失碳酯和米非司酮的复合制剂-复方米非司酮,经临床验证有很好的抗早孕效果。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拓扑替康对卵巢癌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TRAP ELISA法检测浓度为 2 60 0 0 μg·L-1 的盐酸拓扑替康 (和美新 )作用于卵巢癌HO 8910细胞株不同时间后端粒酶活性的改变 ,并以流式细胞检测法同步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改变。结果 :随着拓扑替康作用时间的延长 ,HO -8910细胞株的凋亡率逐渐增加 ,而端粒酶活性逐渐降低。当作用达 60h后 ,细胞凋亡达 47.62 %时端粒酶活性呈阴性。结论 :端粒酶活性抑制不是拓扑替康诱导卵巢癌细胞凋亡的直接原因 ,但临床监测端粒酶活性表达有助于对盐酸拓扑替康抗卵巢癌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95.
侵袭性真菌感染是急性白血病治疗中预后极为凶险的并发症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了以新唑类(如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等)及棘白菌素类为代表的新型抗真菌药物.新唑类对于曲霉菌具有良好的疗效,广泛应用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防、经验性治疗和抢先治疗.而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作用于真菌的beta-1,3-葡聚糖,对于念珠菌属具有良好的抗真菌活性.目前越来越多的抗真菌药物正在研发和出现,这些药物大大改变了抗真菌治疗的治疗谱,并深刻的影响着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6.
沈杨  黄毅臣  李岳朋 《大医生》2023,(10):127-130
目的 探讨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伴失眠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医院住院的13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失眠情况分为失眠组(46例)和对照组(88例)。采集患者人口学和临床资料、血生化指标、量表评估等分析伴失眠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与失眠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结果 失眠组患者年龄大于对照组,有躯体疾病、有高血压、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占比高于对照组,空腹血糖水平、认知缺损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 <0.05)。失眠组患者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活力等项目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采用Spearmen相关性分析发现,年龄、躯体疾病与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评分呈正相关,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与ISI评分呈负相关(均P <0.05);病程、高血压、认知缺损、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活力等与ISI评分无相关性(均P>0.05)。Logistics分析显示:年龄是患者伴发失眠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伴失眠患者具有年龄大、躯体问题多、伴有高血压、空腹血糖高、认知缺损严重、联合用药的...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相关医护人员对手术烟雾暴露相关问题的认知。方法 2021年3月至5月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对2377名医护人员进行手术烟雾暴露相关问卷调查。结果共回收2304份有效问卷。34.9%的医护人员表示总是担心手术烟雾的危害,80%以上的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感到不适。在三级医院工作的高年资妇科医生对于手术烟雾危害意识更强(P<0.05)。91.4%的医护人员认为防护措施不够。约1/3的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其中妇科医生及三级医院的医生采取防护的频率更高(P<0.05)。结论目前医护人员对于手术烟雾暴露的危害认识不足,防护措施欠缺,以低年资医生为主,需提高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98.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临床特点和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临床特点及围产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至2009年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妇产科分娩的96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早发型组,妊娠<34周)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晚发型组,妊娠≥34周).结果 与晚发型组相比,早发型组在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蛋白尿(++)或>2 g/24 h方面、异常围生儿结局的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792、4.741、27.03,P均<0.05).早发型组围生儿的平均出生体重(1743.86±630.34)g明显低于晚发型组(2940.47±762.36)g(t=6.71,P<0.05).结论 早发型重度子痈前期患者的病情重,异常围产儿结局发生率高,存活率低.积极预防、预测、早期诊断及处理早发型重度子痛前期患者对改善母婴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9.
目的 研究评价在中国的初治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中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CHOP)方案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患者接受4~6个疗程的利妥昔单抗和CHOP方案化疗,其中利妥昔单抗(375 mg/m2)于每个CHOP方案第一天静脉滴注,CHOP则在每一疗程第三天开始,每一疗程间隔21天重复.共计82例患者入选本次研究,年龄分布18~76岁,中位年龄45岁.结果 总反应率(0R)和完全缓解率(CR)分别为90.2%和70.7%,预计5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和5年总体生存率(OS)分别可达(56.4±8.3)%和(74.1±7.4)%.血液学毒性较轻,5例有既往慢性乙型肝炎病史的患者出现肝炎病毒再激活.结论 本研究表明对于中国的初治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是有效且可以耐受的.  相似文献   
100.
165例急性白血病死亡原因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探讨165例急性白血病(非M3)的死因。方法:回顾165例急性白血病(非M3)死亡病例,总结急性白血病主要死亡原因及死亡时的疾病状态。结果:11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非M3)的主要死因为感染(45.7%)和出血(28.4%),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8.6%)和肺部弥漫性损害(6.9%),44.0%病例死于疾病的复发阶段,28.4%在发病早期,25.0%在未缓解期内,仅2.6%死于完全缓解阶段。49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主要死因为感染(34.7%)、出血(30.6%)和浸润(26.5%),最常见的感染形式为败血症,出血和浸润最易累及的部位分别为颅内和中枢神经系统,多数病例死于疾病的早期(45.0%)和复发阶段(51.0%)。结论:感染、出血和浸润是急性白血病(非M3)的三大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