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4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3篇 |
妇产科学 | 17篇 |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27篇 |
内科学 | 17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外科学 | 7篇 |
综合类 | 56篇 |
预防医学 | 12篇 |
药学 | 25篇 |
中国医学 | 5篇 |
肿瘤学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12.
13.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机体血红素氧合酶(HO)/一氧化碳(CO)系统指标的变化。方法研究对象为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27例及30名体检的健康人群,分为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无并发症,45例)、早期糖尿病肾病组(ONI,有微量白蛋白尿合并眼底病变,42例)、临床糖尿病肾病组(DNII,大量白蛋白尿可伴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40例)。检测各组空腹血糖、尿素氮、肌酐、尿白蛋白、胆红素、血清铁、内源性CO。结果DNI、DNII组的总胆红素、血清铁、内源性CO较对照组明显降低,DNII组较DNI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P〈0.01);总胆红素、内源性CO与BUN、Cr、尿ALb均呈负相关,血清铁与尿Alb呈负相关。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HO/CO系统代谢产物降低,与。肾功能相关指标呈负相关。HO/CO系统有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前高危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病因至今未明确。多项研究提示包括个体基本因素、孕产史因素及遗传因素等诸多因素可能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妇女孕前存在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代谢性疾病的关系。方法:纳入594例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探讨代谢综合征(MS)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MHR对MS的预测能力。结果:肥胖症前期组的MHR大于体重正常对照组(0.25 vs 0.21,P<0.001)。糖尿病前期组的MHR大于血糖正常对照组(0.24 vs 0.21,P=0.020)。MHR与BMI、MS相关(rs=0.270,P<0.001;rs=0.408,P<0.001),与空腹血糖无相关性(rs=0.056,P=0.203)。MHR、NLR、尿酸、白细胞为MS发生的危险因素。MHR对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MS患者的诊断界值为0.210×109/mmol,曲线下面积(AUC)为0.760(95%CI为0.709~0.810,P<0.001),敏感度为79.5%,特异度为62.1%;MHR联合NLR及尿酸的AUC为0.834 (95%CI为0.791~0.877,P<0.001),敏感度为73.2%,特异度为79.9%。结论:MHR可反应体内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螺内酯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0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0例。对照组采用缬沙坦治疗,观察组采用缬沙坦联合螺内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心功能指标、左心室重构情况、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左心室重构改善情况明显更好,生活质量明显更好,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缬沙坦和螺内酯联合应用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治疗中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小,安全性更好,可以有效改善预后,临床应用价值确切。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回顾性比较头孢他啶+丁胺卡那与头孢吡肟+丁胺卡那作为经验性方案治疗血液肿瘤合并感染的疗效,并初步对预后因素进行评价。方法 2002年1月-2004年12月接受头孢他啶+丁胺卡那及头孢吡肟+丁胺卡那的患者各80例入选研究,治疗方法为头孢他啶4g/d或头孢吡肟4g/d,丁胺卡那0.6g/d,静脉点滴。结果在入选的160例感染事件中,98例(61.3%)临床改善,62例(38.8%)临床无改善,其中15例死亡(9.4%)。头孢吡肟组53例(66.3%)获得临床改善。27例(33.8%)未获临床改善,其中8例(10.0%)死亡;头孢他啶组45例(56.3%)获得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年龄、肿瘤状态及粒细胞缺乏症(简称粒缺)发生明显与感染的预后有关,在粒缺患者中,粒缺持续天数(是否长于10天)也与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