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4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7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169例动脉调转手术治疗大动脉转位的早、中期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大动脉调转手术(ASO)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的早、中期结果,分析其随访死亡、术后主动脉瓣反流及肺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169例行动脉调转术病儿入选,其中男129例,女40例,平均年龄(11.7±26.3)个月.病儿分两组:Ⅰ组为室间隔完整组(56例),Ⅱ组为室间隔缺损组(113例).所有术后生存病儿均进行超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7±14.6)个月.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全组住院死亡19例(11.2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整体治疗水平的提高,住院病死率由2004年的16.67%下降到2007年的3.92%.1、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94.00%、91.33%及91.3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SO术后随访死亡的危险因素为手术年龄大于6个月;术后主动脉瓣反流的危险因素为合并室间隔缺损、年龄大于6个月、术后新主动脉瓣Z值>1;术后肺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为手术年龄小于1个月和肺动脉采用补片成形.结论 ASO手术具有良好的早、中期结果,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理想术式.TGA病儿应该尽早手术治疗,手术年龄大于6个月是随访死亡及主动脉瓣反流的重要危险因素;新主动脉根部与主动脉远端不匹配是术后主动脉瓣反流的危险因素;病儿的生长发育与肺动脉成形材料无生长特性的矛盾是导致术后肺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2.
目的:介绍采用传统的外科手术与杂交技术治疗先天性重症孤立性右心室流出道梗阻11年的临床经验.方法:我院1998-01至2009-12治疗先天性重症孤立性右心室流出道梗阻小婴儿127例,年龄2天~12个月,平均年龄(5.7±0.3)个月,其中新生儿18例.127例患儿按照治疗方法和肺动脉瓣病变情况分组.将75例传统外科手术患儿,分为肺动脉瓣闭锁外科手术组(A1组,13例),重度肺动脉瓣狭窄(PS)外科手术组(A2组,62例);将52例杂交技术患儿,分为肺动脉瓣闭锁杂交技术组(B1组,25例),重度PS杂交技术组(B2组,27例).并对住院和随访结果进行统计.结果:127例患儿住院死亡12例(A1组4例,A2组8例,B1、B2组均为0).存活出院的115例患者中,可随访到100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4.1±26.4(1~102)个月.杂交技术有5例远期死亡,传统外科手术无远期死亡.结论:开胸经心室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治疗孤立性右心室流出道梗阻可提高围术期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为远期双心室矫治创造条件.同期加行改良体肺分流,对新生儿和右心室发育较差的患儿是重要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153.
目的:探讨法乐四联症(TOF)矫治术后右心室流出道(RVOT)瘤形成的原因、对心功能的影响及诊治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 01至2010- 06间14例TOF术后RVOT瘤及伴随病变的初次手术方法、心功能状态和治疗结果.结果:因TOF矫治术后残余心内畸形诊治患者中,合并RVOT瘤者14例,年龄(5.6±3.7)岁,距初次手术(3.4±3.6)年.12例合并肺动脉狭窄,其中9例初次修补手术时未跨环补片,3例虽跨环补片但残余重度狭窄.4例合并中-重度肺动脉瓣反流,初次手术均用自体心包跨环补片,其中3例同时合并肺动脉高压.心功能NYHA (2.7±0.7)级.12例再次外科手术,术中切除RVOT瘤并重建RVOT.合并肺动脉狭窄者,予跨环补片加宽.2例重度肺动脉瓣反流分别予带单瓣的同种主动脉跨环补片、植入牛颈静脉管道.围术期死亡1例.术后随访(1.9±2.1)年,NYHA心功能均Ⅰ~Ⅱ级,无再次手术病例.结论:TOF术后RVOT瘤的形成与初次手术方式有关.RVOT瘤促使TOF术后早期出现心功能不全.及时手术重建RVOT和矫治伴随病变有利于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4.
院前急救医疗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院前急救具有紧张性、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等特点,紧急情况下的医疗行为稍有不慎就可导致纠纷。随着人们急救需求提高和维权意识增强,关于院前急救医疗纠纷的报道屡见不鲜,特别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医疗诉讼举证责任倒置.使院前急救医疗纠纷的调解变得非常棘手。因此,医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院前急救的每一个细节。减少和杜绝可能导致纠纷的隐患。本文讨论容易导致院前急救医疗纠纷的原因及其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55.
Hybrid技术治疗合并体肺侧支的法洛四联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应用Hybrid技术治疗合并较大体肺侧支的法洛四联症的临床结果,分析该联合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阜外医院1996年1月至2008年12月手术联合栓堵治疗的46例伴有体肺侧支的法洛四联症的临床资料:2007年6月前主要采取手术前、后联合介入栓堵13例(分期组),2007年6月后采用Hybrid技术行术中栓堵33例(同期组)。全组造影发现体肺侧支共89支,成功栓堵70支。结果:同期手术组在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均明显小于分期手术组。同期手术组病死率(6.1%)较分期手术组(31%)低。结论:应用Hy-brid技术治疗合并较大体肺侧枝的法洛氏四联症可降低手术难度,减轻手术创伤,提高手术矫治成功率;术中联合栓堵安全有效,优于术前或术后联合栓堵。  相似文献   
156.
目的分析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后围术期血栓栓塞的表现、治疗、转归和可能危险因素,评估预防血栓栓塞措施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10年12月期间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完成双向Glenn手术264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otal cavopulmonary connection,TCPC)2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围术期发生血栓栓塞9例,男5例,女4例;年龄0.9~11.0(5.1±3.7)岁;体重8~30(17±8)kg。5例为双向Glenn手术,4例为TCPC。多数栓塞患者合并至少一个血栓高危因素。术后常规静脉泵入预防量肝素10 U(/kg.h),续以口服阿司匹林1~3 mg(/kg.d)预防血栓。结果 9例中6例血栓栓塞发生于术后7 d之内,3例发生在术后2~4周。9例均给予肝素抗凝治疗,其中1例行下腔静脉-右心房连接术。死亡3例(33%),分别占同期双向Glenn手术和TCPC后早期死亡的33%(1/3)和18%(2/11);其余6例症状和体征改善或消失。结论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后围术期血栓栓塞的病死率高,是此类手术术后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围术期预防血栓的策略有效,但仍需注意避免一些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