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119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36篇
  1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突发性群体多发伤院内急救模式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突发性群体多发伤院内急的救模式 ,提高突发性群体多发伤院内急救存活率。方法 对本院2 0 0 1- 0 1~ 2 0 0 3- 10抢救突发性群体多发伤 16起共 14 6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4 6例急救存活 12 9例 (88 4 % ) ,死亡17例 (11 6 % ) ,早期漏诊 11例 (7 5 % )。结论 突发性群体多发伤院内急救以急诊创伤外科为核心 ,ICU及相关专业及时介入 ,快速评估、及时分流、注重整体抢救治疗 ,积极开展损害控制外科。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Pancherz分析法在咬合前导型功能性矫正器治疗骨性Ⅱ类错疗效评价中的可信度、精确范围及评价体系特质。方法 :应用Pancherz分析法对可摘式头帽肌激动器治疗的骨性Ⅱ类错患者X线头影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Pancherz分析法有如下特质 (1)建立了稳定的坐标系 ,从而能精确测定牙或颌骨的位置改变。(2 )游离评估骨性改变及牙性代偿 ,从而客观地评价咬合前导矫治对下颌生长发育的影响。(3)综合考察前后段牙性代偿变化及其差值 ,从而反映骨性改建的程度。结论 :Pancherz分析法为咬合前导型功能性矫正器的疗效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设计研制双槽沟固定矫正装置 ,并应用架模拟进行力学性能测试 ,分析考察该矫治系统对正畸牙移动的调控能力。方法 :①设计并整体铸造双槽沟托槽及带环。托槽设置龈端与切端双排槽沟 ,规格为 0 .0 2 2× 0 .0 2 8英寸 ,相距O .0 8mm。带环配置相应的双排颊管 ;②用经典架模拟方法进行牙齿反扭转、竖直、整体远中牵引、上前牙控根性内收等正畸牙移动形式 ,与常规标准方丝弓矫治方法相比较 ,定量评价双槽沟矫治技术的牙齿移动及调控效率 ;③应用经典力学原理 ,结合架模拟数据 ,分析双槽沟矫治装置提高正畸牙移动及调控效率的机制。结果 :(1)成功设计出双槽沟矫正装置的三维模拟图形并制造出实际产品。 (2 )在架模拟状况下 ,双槽沟矫正装置对尖牙的反扭转及竖直运动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观察变异Herbst矫治技术的临床矫治效果。方法:12例II类错牙合患者,采用变异Herbst矫治器,经6~8个月的矫治,观察、评估该方法的矫治效果。结果:12例II类错牙合患者,经变异Herbst矫治器矫治,均获得快速、显著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ANB角改变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变异Herbst矫治器是一种疗效肯定的固定功能性矫治器,适用于青少年(恒牙列)、青少年后期和年轻成人的II类错牙合,这种治疗方法能使边缘性骨性II类错牙合避免正颌外科手术,操作简便,易于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5.
离子导入复方灯盏花加速兔牙移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考察复方灯盏花(EBC)离子导入对兔牙移动速度的影响,本实验选择年轻家兔21只,随机分三组,分别在兔下颌切牙牙龈处进行EBC离子导入、生理盐水导入及局部注射。动物下颌切牙均装置统一规格矫正器。结果显示第14天时EBC导入组牙移动距离为4.2754±0.1214(mm);生理盐水导入组及注射组分别为3.337土0.4626(mm)及2.1784±0.2922(mm),有统计学意义。光镜显示EBC导入组牙周压力侧破骨细胞数目多,牙槽硬骨板吸收明显,张力侧有明显新骨堆积,生理盐水导入及注射组缺乏典型的吸收及修复相,表明EBC离子导入在促进兔牙周改建及加速兔牙移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评价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临床矫治中反向Nance弓与横腭弓联合应用的支抗控制效果。方法:选择18.7-24.6岁安氏Ⅱ类1分类女性错(牙合)患者16例,分析联合应用反向Nance弓与横腭弓加强支抗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值的变化。结果:(1)UMD与UMRD均有增大,但磨牙前移量被控制在拔牙间隙的1/5以内。(2)UMVD、MP-FH与ANS-Me均无显著性改变,支抗磨牙的垂直方向变化得到有效控制。(3)磨牙在水平方向上无舌向倾斜、移位及扭转。结论:反向Nance弓与横腭弓联合应用,能在三维方向上较好地控制支抗磨牙。  相似文献   
107.
弓丝刚柔组合强化正畸支抗的临床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评价刚性与柔性弓丝组合在强化正畸支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严重前牙拥挤病例10例,同时应用0.018不锈钢丝及0.014NiTi丝,在刚性弓丝支持下远移尖牙并利用NiTi丝弹性位多侧切牙。测量治疗前后前牙、后牙支抗稳定性及牙弓形态稳定性指标。结果:乔治前后支抗前牙与后牙位置无显著变异,牙弓基态保持稳定。结论:弓丝刚柔组合在高效移动正畸牙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稳定非移动支抗牙。  相似文献   
108.
安氏Ⅰ类牙列拥挤采用非拔牙快速扩弓矫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安氏Ⅰ类轻中度牙列拥挤患者采用非拔牙快速扩弓矫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例安氏Ⅰ类轻中度牙列拥挤病例,采用上颌快速扩弓配合上下固定矫治技术进行非拔牙正畸治疗,分别在T1(正畸治疗前)、T2(快速扩弓3个月后)和T3(正畸治疗结束进入固定保持期)3个时间点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鼻外侧点间距、上颌基点间距、上颌第一磨牙间距和下颌第一磨牙间距在快速扩弓前后(T1-T2)以及正畸治疗前后(T1-T3)有显著性增加,其中上颌第一磨牙间距在T2-T3时间点也有显著性变化。全面高、前上面高、腭平面倾度、Y轴角在T1-T2以及T1-T3间有显著性增大。下颌平面角的变化在3个时间点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快速扩弓能引起上颌骨横向宽度显著增加,其变化包括骨性(上颌基骨)和牙性(上颌第一磨牙)两部分。快速扩弓虽然会导致上、下颌骨的向下旋转,但由于其变化量的绝对值不超过2mm或1°,因此可认为并无临床意义。快速扩弓不会引起上下颌骨矢状向的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09.
目的:研究Rab31对人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Western blot检测正常人胶质细胞NHA和3株人神经胶质瘤细胞SHG-44、TJ905和LN229中Rab31表达;将3种Rab31沉默siRNA及其对照分别转染至神经胶质瘤SHG-44细胞中,分别记为si-Rab31-1组、si-Rab31-2组、si-Rab31-3组和si-NC组,Western blot验证转染效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PI3K p101、p-AKT和AKT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人胶质细胞NHA相比,神经胶质瘤细胞SHG-44、TJ905和LN229中Rab3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si-NC组比较,si-Rab31-1、si-Rab31-2和si-Rab31-3组神经胶质瘤细胞SHG-44中Rab3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其中si-Rab31-2组SHG-44细胞中Rab31表达最低;抑制Rab31表达可显著抑制SHG-44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并抑制SHG-44细胞中PI3K/AKT信号通路转导(P<0.01)。结论:抑制Rab31可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转导抑制胶质瘤SHG-44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相似文献   
110.
目的:基于大数据从分子水平筛选原发性前列腺癌与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差异表达基因,探寻前列腺癌细胞从雄激素依赖到抵抗状态发展过程中的可能机制,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诊疗提供靶点。方法:在NCBI的公共基因芯片数据库(GEO)中下载原发性及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相关芯片数据(GSE74367、GSE66187和GSE126881),利用limma包进行标准化和基因差异分析,接着采用clusterProfiler包分别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分析。将P<0.05和|logFC|>2作为筛选标准,使用vennDiagram包合并基因集,找到3个芯片的共同差异基因,并利用clusterProfiler包对共同上调或下调基因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结果:GSE74367和GSE66187中的差异基因主要与RNA分解代谢与剪接功能相关,主要富集于核糖体生物发生通路。GSE126881的差异基因主要与干扰素γ反应功能有关,主要富集表达于化学抗癌、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以及视黄醇、细胞色素P450、抗坏血酸和醛酸的代谢过程。3个芯片的共同上调基因为SLC16A3,共同下调基因为DDX53。GSEA分析发现,SLC16A3上调时,果糖、甘露糖和磷酸戊糖代谢与细胞周期相关基因集显著上调;DDX53下调时,原发性免疫缺陷通路、趋化因子与细胞黏附分子等相关基因集下调,而磷酸戊糖途径、细胞周期和蛋白质外排等过程的相关基因集上调。结论:通过对3个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相关GEO芯片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发现SLC16A3的上调和DDX53的下调可能在原发性前列腺癌发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