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4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3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合并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要点。方法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共收治21例AS合并脊柱骨折患者,其中下颈椎骨折7例( C5~6椎骨折脱位1例,C6~7骨折脱位6例):男6例,女1例,年龄平均47.8(40~52)岁。对7例均行手术治疗,采用单纯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1例,单纯后路手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1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5例。结果7例术后获得平均18.2(6~34)个月随访。术中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害症状加重情况,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脑脊液漏1例,换药对症处理2周后愈合。1例C5~6椎骨折脱位患者行前路手术后第2天出现内固定移位,急诊行前后联合入路翻修术;6例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1例无明显改善(术前为FrankelB级)。随访期间均达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现象。结论 AS脊柱骨折好发于颈胸交界区,大多合并有脊髓损伤,手术方式上宜行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固定或后路长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术中应先充分减压后再精细复位,避免加重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52.
邢细红  曾晖  王雄伟  郭东生  汪雷  万志先  李焘  周红建 《重庆医学》2012,41(18):1818-1820,1897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通路与人胶质瘤细胞(U87细胞)增殖和侵袭转移的关系及调控分子机制。方法表皮生长因子(EGF,100ng/mL)、EGFR抑制剂———AG1478(10μmol/L)单独和联合处理U87细胞,采用MTT法和Transwell小室体外侵袭实验检测U87细胞增殖和体外侵袭能力;明胶酶谱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EGFR(P-EGFR)、磷酸化AKT(P-AKT)蛋白表达。结果 EGF(100ng/mL)增加P-EGFR和P-AKT蛋白表达,使加药后24h和48h的细胞生长率分别提高了19.25%、22.32%(P<0.05),使12h过膜细胞数由(27±4)个上升到(126±3)个(P<0.05),促进U87细胞的MMP-2、MMP-9蛋白表达(P<0.05);AG1478(10μmol/L)可以阻断EGF增加P-EGFR和P-AKT蛋白表达的作用(P<0.05),并具有时间依赖性(P<0.05),减弱U87细胞体外侵袭能力(P<0.05),抑制MMP-2、MMP-9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 EGFR-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调节U87细胞增殖和侵袭转移过程,其机制可能是EGFR-PI3K/AKT信号通路活化后,导致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增加,对细胞外基质的破坏增强。  相似文献   
53.
目的 观察奥曲肽治疗普胸术后胸腔渗液的疗效.方法 将普胸术后胸腔渗液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同时皮下注射奥曲肽0.1 mg,1次/8 h.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及用药前后胸液量变化.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88.6%,发生不良反应1例(2.27%),对照组有效率28.1%,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用药前两组患者胸液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用药后第3天开始胸液量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奥曲肽应用于治疗普胸术后胸腔渗液安全有效、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54.
1 病案摘要 患者女性,76岁。因发现纵隔占位20年,前胸部胀痛7月于2008年6月入院。20年前体检时发现囊性纵隔占位,诊断为良性畸胎瘤,因无明显症状未治疗。近7月出现前胸部胀痛,自服非甾体抗炎药止痛效果不佳。查体:右前胸壁轻度隆起,第4、5前肋局部压痛(+)。CT示:右侧前纵隔可见一厚壁囊状影,其内呈液体密度,内壁光整,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脑外伤开颅术后近期再出血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方法:根据4年间收治的109例行开颅手术并且术后发生再出血的患者,对颅脑损伤程度、手术操作、脑压、失血状况、血压、脑灌注、凝血功能、CT情况、发现时间、死亡率、致残率进行分析。结果:109例再出血患者,死亡14例,植物人生存13例,病愈82例。施行2次手术者68例,施行3次手术者13例。结论:意识状况、颅脑损伤程度、手术操作、脑压、失血状况、血压、脑灌注、凝血功能、CT情况、发现时间、与患者再发出血存在密切相关性。把各种高危因素作为一个系统,对患者围手术期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及系统性观察处理,是减少颅内再出血、出血量、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56.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大叶冬青叶中羽扇豆醇、豆甾醇、α-香树脂素和苦丁冬青苷D含量的方法,对比分析26批来自不同产地及不同采收期大叶冬青叶中4种成分的含量,为其质量标准的完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YMC-ODS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A)-0.4%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05 nm,柱温30℃,进样量20μL,建立同时测定羽扇豆醇、豆甾醇、α-香树脂素含量的方法;以乙腈(A)-0.4%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0℃,进样量10μL,建立测定苦丁冬青苷D含量的方法。结果在上述色谱条件下羽扇豆醇、豆甾醇、α-香树脂素分离度良好,分别在质量浓度18.88~906.00μg·mL^-1(r=1.000 0,n=6)、15.06~723.00μg·mL^-1(r=0.999 9,n=6)、22.75~1 092.00μg·mL^-1(r=0.999 9,n=6)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100.43%(RSD=1.96%)、98.72%(RSD=0.88%)、102.86%(RSD=2.47%)。苦丁冬青苷D在质量浓度9.55~573.00μg·mL^-1(r=0.9999,n=6)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35%(RSD=0.25%)。结论所建立的测定方法简单方便、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测定大叶冬青叶中羽扇豆醇、豆甾醇、α-香树脂素和苦丁冬青苷D的含量,为大叶冬青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不同产地及不同采收时期大叶冬青叶中4种三萜类成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结合CT阅片手绘肝脏解剖图教学法在肝胆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规培的62名学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1人).试验组在对照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实施结合CT阅片手绘肝脏解剖图教学法.两个月后对所有学员进行考核....  相似文献   
58.
目的神经元放电模式的研究一直是计算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方法本文运用非线性动力学方法,理论分析了在不同电生理参数改变的情况下,一类双房室锥体神经元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周期放电模式以及不同放电模式之间的转移,并对模式转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非线性分岔现象做了深入探讨。结果数值分析结果揭示了该两房室神经元信息传导过程中的倍周期分岔现象。不仅得到复杂的放电节律序列,并且发现了分岔序列结构。结论为更进一步认识神经元模型中复杂多样的放电模式和不同模式转移中所出现的周期分岔结构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59.
目的:通过分析FS模型来探索皮层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放电的规律。方法:数值分析钠离子通道参数改变的情况下,皮层中间神经元的发放模式以及不同发放模式之间的转移,并通过峰峰间距(InterSpike Intervals,ISIs)序列展示了不同发放模式转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周期分岔现象。结果与结论:随着钠通道参数的改变,出现了明显的倍周期分岔和逆倍周期分岔现象,并且最终发放模型从分岔模式回归到周期1簇的放电模式。从钠通道门变量m的三维分岔图得出,随着gd的增加,不同分岔图之间出现相似性,具有延缓特性。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颅内疾病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49例神经内镜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单纯神经内镜手术38例,内镜辅助下显微神经外科手术6例,内镜控制下显微神经外科手术5例,并对手术指征、方法、并发症和优缺点等进行了分析。结果49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或好转。术后发热4例,气颅、术中出血和动眼神经麻痹各1例。结论神经内镜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以往单纯开颅手术带来的创伤,在尽可能保护正常组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去除病变,有助于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