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1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6篇 |
内科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21篇 |
特种医学 | 14篇 |
外科学 | 9篇 |
综合类 | 27篇 |
预防医学 | 12篇 |
眼科学 | 3篇 |
药学 | 7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1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5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5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01.
标本放置时间及温度对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标本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放置时间后的结果差异,以确定最佳的测定条件。方法采集29例血标本,即刻分离血浆,每例标本分成2份,分别置室温及4℃放置2,4,8,12,24 h测定PT和APTT,与即刻测定结果进行配对比较。结果室温及4℃放置2,4,8,12,24 h后测定结果与即刻测定结果比较,PT及APTT测定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且PT与APTT的测定结果均延长。结论PT与APTT在4℃、20℃条件下适宜保存的时间分别为4 h和2 h。建议PT与APTT测定应在采血后2 h内完成。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分析7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特点,比较采用PFNA-Ⅱ内固定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统计2011-09-2013-03期间治疗的70岁以上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6例,分别采用PFNA-Ⅱ内固定术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统计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术后远期效果等多方面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平均82.5岁。其中50例患者并发不同的内科疾病,平均每例患病2.4种?两组病例术后均取得很好疗效,随访12个月,两组功能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3.8%和83.3%(30/32及20/24),远期Harris评分分别为(80.5±3.7)分和(81.1±2.9)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老年人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高、合并症多。髓内固定系统力矩短,更符合生理负重力线,较髓外固定方式的稳定性更好,采用闭合复位的损伤和出血少,骨折端血供不受影响?对绝大多数不稳定型骨折者采取PFNA-Ⅱ内固定术有良好疗效,而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严重骨质疏松者、需早期患肢完全承重患者及内固定失败者的一种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3.
对于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的手术方法其治疗效果还存在分歧.本文回顾性研究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不同类型治疗方法的疗效及适应证.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老年转子间骨折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60 ~83(平均75.5)岁.按改良Evens分型,不稳定型(Ⅲ型:移位,内侧皮质骨无对位,13例,Ⅳ型:粉碎性,内侧皮质骨无对位,18例V型:反粗隆间骨折,有移位倾向11例)42例.其致伤原因均为平地摔伤,而非病理性骨折.对不稳定性骨折随机分为加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22例(A组),PFNA 20例(B组). 相似文献
104.
检验报告单是临床医生与检验科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 ,然而传统的工作流程是用化验单裹着一管血或用尿(便 )杯压着一张化验单送到检验科检验 ,经常出现血、尿等标本洒溢到化验单上造成污染。化验单污染成了医院感染的一条重要播散途径。1 戊二醛或环氧乙烷熏蒸法 这是传统的方法 ,将化验单放于密闭的干燥器或其他容器中 ,底部加入戊二醛或环氧乙烷。这种方法需时较长 ,一般要 10h ,很不方便 ,一次熏蒸的化验单数量也有限。2 微波炉消毒法 此种方法可有效地杀灭病原微生物 ,可达到预期的目的 ,且省时 ,一般只需几分钟。缺点是易…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缝隙连接抑制剂甘珀酸对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方法 建立兔蛛网膜下腔二次出血模型,脑池及静脉分别给与缝隙连接抑制剂甘珀酸,脑血管造影及光镜观察分析基底动脉的直径及形态学变化,并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基底动脉Cx43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给与甘珀酸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及光镜下形态学变化显著减轻:单纯注血组(65.7±10.3)%,脑池处理组(91.2±6.4)%,静脉处理组(96.4±11.0)%,腑池预处理组(89.7±12.8)%;同时也显著抑制了痉孪后Cx43蛋白表达水平的升高:单纯注血组(57.2±2.8)%,脑池处理组(10.0±5.3)%,静脉处理组(15.2±1.7)%.结论 缝隙连接抑制剂甘珀酸可能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究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注射用血塞通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1月南京中医药大学沭阳附属医院收治的104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电脑随机数法将其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52例。两组均给予对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注射用血塞通,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2周后神经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周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联合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注射用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患者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进一步改善神经功能,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8.
全反式维甲酸对脑胶质瘤细胞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大鼠脑胶质瘤C6细胞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JIC)功能,并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C6细胞GJIC功能的影响。方法 (1)全反式维甲酸(ATRA)上调(36胶质瘤细胞GJIC功能;(2)划痕荷载染料传输实(SLDT)检测C6细胞ATRA处理前、后的细胞GJIC功能强弱;(3)光学显微镜观察ATRA处理前、后的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 (1)C6细胞GJIC功能低下;(2)ATRA上调C6胶质瘤细胞GJIC功能;(3)上调C6胶质瘤细胞GJIC功能后细胞增殖受到抑制。结论 (1)ATRA是C6细胞GJIC功能上调剂之一;(2)GJIC功能强弱可影响肿瘤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超声在剖宫产瘢痕妊娠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剖宫产瘢痕妊娠病例,总结其主要临床表现、超声特点及超声辅助的治疗方法。结果:在166例剖宫产瘢痕妊娠病例中,根据其超声图像特点分为三型:瘢痕处肌层内孕囊型(70例),瘢痕处及宫腔内孕囊型(26例)、包块型(70例)。前两型的临床表现为停经后不规则阴道出血(分别为60.0%和61.5%),包块型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清宫术或药物治疗后持续性阴道出血或血-HCG水平异常(82.9%)。166例中通过超声检查正确诊断为剖宫产瘢痕妊娠者142例,诊断符合率为85.5%。26例瘢痕处肌层内孕囊型、22例瘢痕处及宫腔内孕囊型和4例包块型的患者采用经腹超声监测下清宫术治疗;4例瘢痕处肌层内孕囊型、2例瘢痕处及宫腔内孕囊型和10例包块型的患者采用经腹超声引导下的病灶局部注射氨甲蝶呤治疗。结论:超声对剖宫产瘢痕妊娠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选择治疗方案、指导治疗及治疗后随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0.
RNA干扰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缝隙连接Cx43介导的细胞间通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NA干扰技术的效应分子是小分子短链RNA(siRNA)。本实验拟通过转染Cx43特异性siRNA检测平滑肌细胞Cx43基因表达和细胞间通讯(GJIC)功能。探讨RNA干扰技术在血管平滑肌细胞缝隙连接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