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对1004名50岁以上教职工检出的胆石症进行分析,其结果是:胆石症总检出率为9.36%,男女检出率分别为6.00%和13.63%,女性高于男性,OR^=2.64;高血脂与正常血脂者胆石症检出率分别为20.23%和7.10%,差异十分明显,OR^=3.32;教师、干部、工人分别为10.14%、8.78%和7.53%,无差异;高血压与正常血压者分别为4.88%和9.93%,无差异;高血糖与正常血糖者分别为8.33%和9.41%,无差异。胆石症检出率与性别、血脂有关,而与年龄、血压、血糖和职业无关。  相似文献   
62.
甘露醇在急性脑血管病时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脑血管病无论轻重 ,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水肿 ,甘露醇仍是目前治疗急性脑血管病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的有效药物之一。只要合理掌握用药时间和剂量等因素 ,并注意监测有关指标 ,甘露醇有助于提高急性血管病的救治效果 ,并能避免其不良反应。1 急性脑血管病的脑水肿及其产生机制  急性脑梗死引起脑损害的主要原因是脑缺血缺氧。在早期先出现细胞性脑水肿 ,若缺血缺氧迅速改善 ,细胞性脑水肿可减轻或消失 ;若缺血缺氧时间超过数小时至数天 ,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和血脑屏障损害 ,又可发生血管源性脑水肿。脑水肿进一步妨碍脑血流 ,使局部脑缺…  相似文献   
63.
Rosai-Dorfman disease[1]为一少见疾病,多数病例合并有淋巴结肿大,故又名sinus histiocytosis with massive lymphadenopathy.在1969年由Rosai和Dorfman首次报道[1].局限于脑膜者非常罕见,因此容易误诊.作者报告发生1例Rosai-Dorfmandisease,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4.
刘军  李宏增  高砚丽  任引刚  汪杰  刘慧 《西部医学》2021,33(12):1793-1796+1806
目的 分析老年冠心病(CHD)患者尿酸、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103例CHD患者(研究组),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30例、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3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7例,分别作为SAP组、UAP组和AMI组;同时纳入105例因疑似冠心病入院检查而结果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对比所有受试者中血尿酸、IMT、斑块指数的差异。所有CHD者均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HD患者经PCI治疗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Pearson分析血尿酸与IMT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血尿酸水平、IMT、斑块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血尿酸水平、IMT、斑块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AMI组、UAP组、SAP组,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3例CHD患者经PCI治疗后共出现42例心血管事件。BMI、病变支数、血脂、血肌酐、尿酸水平、IMT、斑块指数异常与CHD患者经PCI治疗后发生心血管事件显著相关(P<0.05);血脂、IMT、斑块指数异常为影响CHD患者经PCI治疗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多因素(P<0.05);IMT与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老年CHD患者血尿酸水平与IMT正相关,两者均为影响患者PCI治疗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临床评估CHD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5.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概念最早于1977年由French提出,现在学者们将颅脑外伤后首次CT扫描无颅内血肿,在以后的重复CT检查或手术或尸检发现的颅内血肿统称为外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可分为两种情况:(1)指头部外伤后首次CT检查未发现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重复CT扫描,或手术或尸检发现的血肿;(2)在首次头颅CT检查证实有血肿的其他部位又出现血肿者。作者于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共收治48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OTIH)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6.
67.
矿泉浴,雷公藤,蚂蚁,蚁黄酒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血沉在36~84mm/h之间的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A(矿泉浴组)、B(雷公藤酒加矿泉浴组)、C(蚂蚁粉加矿泉浴组)、D(蚁黄酒加矿泉浴组)四组/四种方法进行治疗,对治疗前与治疗后30天和60天的血沉变化进行比较。结果:A、B、C、D四组均可不同程度地使血沉下降(P<0.01),但其有效程度:D组>B组>C组>A组;雷公藤与蚂蚁粉两者在交互作用方面,治疗后30天时无显著差异,60天时差异非常显著(P<0.01)。本文通过分析各药的作用机理,认为蚁黄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以使血沉稳定下降。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在肝病性别差异形成中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首先回顾性分析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肝病门诊23 043例肝病患者及肝病科1110例肝病患者的性别分布情况;然后通过腹腔注射CCl4诱导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验证肝损伤的性别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内质网应激在肝损伤性别差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肝病门诊及肝病病房男性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肝病门诊男女之比为1. 56∶1,肝病病房男女患者之比为1. 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 517,P=0. 003);在动物模型研究中,CCl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雄性模型小鼠死亡率明显高于雌性模型小鼠(50%vs 30%,P 0. 05),雄性模型小鼠血清ALT、TBil水平均明显高于雌性模型小鼠[(5767. 8±518. 8) U/L vs (4749. 5±378. 0) U/L,(6. 20±0. 88) mmol/L vs (4. 83±0. 57)mmol/L,P值均0. 05],雄性模型小鼠肝坏死面积亦高于雌性模型小鼠[(47. 50±4. 65)%vs (38. 80±5. 00)%,P=0. 043],雄性模型小鼠肝细胞凋亡标志裂解型胱天蛋白酶-3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雌性模型小鼠[(26. 00±2. 11) vs (18. 40±1. 54),P=0. 042]。模型小鼠肝脏磷酸化蛋白激酶R样激酶(p-PERK)、剪接型X盒结合蛋白1(XBP1s)、P58IPK及C/EBP同源蛋白(CHOP)蛋白水平相比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值均0. 05)。雄性模型小鼠肝脏XBP1s、P58IPK及CHOP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雌性模型小鼠升高[(25. 92±2. 11) vs (15. 54±1. 21),P=0. 033;(28. 60±2. 43) vs (13. 56±1. 13),P=0. 026;(27. 15±2. 61) vs (18. 18±1. 81),P=0. 038],p-PERK蛋白水平相对降低[(16. 82±0. 11) vs (22. 84±0. 03),P=0. 043];免疫组化检测CHOP蛋白表达,雄性小鼠明显高于雌性小鼠[(1. 00±0. 11) vs (0. 62±0. 03),P=0. 032]。结论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的不协调激活可能参与肝病性别差异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69.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外周血管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急剧上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杀手。因此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大面积蔓延成为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延长寿命的重中之重。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以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  相似文献   
70.
背景:不同的垂直骨面型的个体,颏部形态也各不相同。那么不同垂直骨面型的个体,颏部形态分别表现为怎样才是最美观的? 目的:评价垂直骨面型与颏部形态两种因素同时对侧貌美观影响。 方法:选择美貌的高均低角女性各一位,由同一摄影师拍摄自然头位侧貌相片。在侧貌照片上,通过小范围的(2 mm为一个单位)改变颏部矢状向和垂直向位置,生成一系列图片。选取17名正畸医生和35名普通人分别对生成的照片进行美学评分,以此评价不同垂直骨面型者的颏部美观。                                                                                           结果与结论:高角者颏部高度轻微变化无美观差异;颏部轻微前突较轻微后缩美观。均角者颏部高度较低者更美观;颏部轻微前突较过分前突和后缩美观。低角者颏部较高更美观;颏部轻微前突较过分前突和后缩美观。说明垂直骨面型与颏部形态对侧貌的影响各不相同,正畸临床中应参考患者的垂直骨面型来改变患者的颏部形态,以为患者获得较好的侧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