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0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10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5篇
外科学   132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42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71.
为分析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失败后外科手术的效果,选择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接受经导管介入治疗ASD(12例)和VSD(4例)失败后需再行外科手术的16例,其中封堵器脱落7例,心脏穿孔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瓣膜关闭不全2例(其中1例合并Ⅲ度AVB),残余漏和封堵失败各1例。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取出封堵器,修复心内畸形,术后入ICU监护。结果表明,ASD介入治疗患者中,手术探查ASD直径平均31mm,较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平均直径26mm增大(P〈0.05)。ASD部位为中央型5例,下腔型7例,与术前诊断相符率41.7%,不相符率58.3%。VSD直径平均5mm,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VSD部位为膜部2例,流出部与肌部各1例。3例Ⅲ度AVB者术后均恢复窦性心律。心内畸形修复完善,无手术死亡。结论:及时采取外科手术治疗介入封堵失败后并发症,效果良好,安全可靠,并可避免并发症造成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72.
主动脉弓中断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动脉弓中断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多数病例靠并发的其他心内畸形提供血流动力学通道 ,以维持生命需要 ,如治疗不及时 ,很快发生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并发症。近十年来 ,我们采用外科治疗 5例主动脉弓中断合并其他心内畸形的病儿 ,现将治疗经验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5例中男 3例 ,女 2例 ;年龄 5~ 8岁 ;体重 14~ 2 2 5kg。均有运动性心悸、气短。右上肢血压 82 5 /5 2 5~ 180 0 / 90 0mmHg(1mmHg =0 .133kPa) ,下肢血压30 0 / 0~ 12 0 0 / 90 0mmHg。 4例术前确诊且均伴有动脉导管未闭和室间隔缺…  相似文献   
73.
探讨法乐四联症合并一例肺动脉缺如外科治疗的手术适应证及术后处理。方法四联症合并一肺动脉缺如7例,2例因左室或周围肺动脉发育不而先行体肺分流术,术后6个月及8个月再行矫正术。矫正术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用带单瓣的心包片跨瓣环加宽右室流出道。  相似文献   
74.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治疗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的治疗经验,分析AF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110例行CABG术的患者中共26例发生AF(AF组),对其进行药物复律及电复律治疗。对房颤组及未发生AF的其余84例患者(非AF组)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CAN3术后发生AF的危险因素。结果CABG术后AF发生率为23.6%,应用可达龙治疗19例,转复为窦性心律17例(84.2%),应用艾司洛尔治疗4例,转复为窦性心律3例(75%),同步直流电复律转复为窦性心律3例(100%)。相关因素分析显示,CABG术后发生AF与年龄、左房大小、右冠状动脉近-中段病变及术前是否应用β受体阻滞剂相关(P〈0.01),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年龄〉65岁)、术前未应用β受体阻滞剂是A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可达龙、艾司洛尔等药物复律及电复律是治疗CABG术后AF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高龄、左房大及存在右冠状动脉近一中段病变的患者,CABG术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是预防术后AF较好的策略。  相似文献   
75.
兔颈静脉动脉化后血管的重塑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建立兔颈动脉静脉桥旁路移植模型,观察不同时期静脉桥病理改变及PCNA,α-actin表达和检测细胞凋亡,探讨移植静脉重塑机制. 方法: 家兔30只,将一侧颈总动脉与颈外静脉分别游离后,行颈总动脉与颈外静脉侧侧吻合,结扎颈外静脉两吻合口外侧及颈总动脉吻合口中部,使动脉血经颈外静脉桥通过,于术后不同时间段取静脉桥行HE及弹力纤维染色,定量分析血管壁内膜、中膜厚度,观察PCNA,α-actin表达和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 30只家兔全部存活,静脉桥全部保持通畅;病理所见静脉桥血管壁增厚、血管内膜及中膜均明显增生,术后2~4 wk内膜增生达高峰,且厚度不均匀,中膜、内膜均有PCNA阳性表达,内膜出现α-actin阳性表达,术后1 wk血管内膜及中膜开始出现凋亡细胞,术后4 wk达高峰. 结论: 兔颈静脉动脉化后静脉血管管壁呈不均一性增厚,早期以血管内膜增生为主,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向内膜迁移,细胞凋亡可能参与血管桥重塑.  相似文献   
76.
报告3例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行大动脉调转术后成功救治体会.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 例1:男,体质量3.3 kg,年龄 3 d.术后间断呼吸机支持1 190 h,ICU时间60 d,术后早期发生低血糖、低血钙、低血小板、肺出血、低氧血症和心衰,长期呼吸机支持并发肺不张、气胸、呼吸机相关肺炎.  相似文献   
77.
报告药物治疗无效、射频导管消融失败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ARVD)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1例患者,在电生理导引下行右室前游离壁隔离术治疗成功。术后随访7个月无室速发作,左室收缩功能正常。提示部分右室隔离术对有生命危险和药物治疗无效及射频导管消融失败的ARVD室速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改良房坦手术后早期死亡的高危因素。方法:1985年1月至2002年7月间收治154例改良房坦手术患者。右心房与肺动脉连接80例,右心房与右心室连接6例,全腔静脉与肺动脉连接68例。将术前、术中因素及手术结果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7例,死亡率24.0%。术前McGoon比值≤1.8、术前房室瓣存在返流、手术方式、术后右房压>20mmHg、反复心律失常、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是手术后早期死亡的高危因素。手术方式(右房与右室连接、右房与肺动脉连接)、术后右房压和术后严重低心输出血量综合征与术后早期死亡的有关。结论:术前严格选择心室功能好和肺动脉发育好、无明显房室瓣返流的病例,采用全腔静脉与肺动脉连接术式,术后加强监护是预防和降低术后早期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9.
80.
目的:制备大鼠在体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缺血预处理程序中心肌环磷酸腺苷含量及环磷酸腺苷依赖蛋白激酶活性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10在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和全军心血管研究所实验室完成。实验分组:选用健康雌性SD大鼠36只,根据预适应程序分为第1,2,3次缺血,第1,2,3次再灌注,每一时间点6只大鼠。实验过程:用手术套管法造成左冠状动脉主干缺血及再灌注。所有实验动物在实验程序结束后,取出心脏迅速置液氮保存备用。实验评估:用放射免疫法测环磷酸腺苷水平,生化法测环磷酸腺苷依赖蛋白激酶活性变化。结果:3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环磷酸腺苷含量:第1次再灌注组低于第1次缺血组[(0.325±0.015),(0.395±0.024)pmol/g,t=6.06,P<0.001],第2次再灌注组低于第2次缺血组[(0.523±0.017),(0.708±0.067)pmol/g,t=6.56,P<0.001],第3次再灌注组低于第3次缺血组[(0.567±0.031),(0.712±0.038)pmol/g,t=7.24,P<0.001]。②环磷酸腺苷依赖蛋白激酶活性:第1次再灌注组低于第1次缺血组[(10.115±1.000),(16.351±0.849)pkat/g,t=11.12,P<0.001],第2次再灌注组低于第2次缺血组[(11.877±2.213),(14.869±0.619)pkat/g,t=3.31,P<0.01],第3次再灌注组低于第3次缺血组[(11.745±0.987),(14.766±0.329)pkat/g,t=7.09,P<0.001]。③缺血预处理程序中心肌环磷酸腺苷含量及环磷酸腺苷依赖蛋白激酶活性随缺血及再灌注呈周期性波动。在5min缺血预处理时表现为明显增高,而在间隔的再灌注程序中恰呈相反改变,有明显下降的趋势。结论:环磷酸腺苷及环磷酸腺苷依赖蛋白激酶的周期性波动变化可能是激发心肌缺血预处理的机制之一,环磷酸腺苷可能在预处理保护作用中起一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