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
目的探讨脊椎肿瘤整块切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接受脊椎肿瘤整块切除的患者113例, 男68例、女45例, 年龄(38.7±16.7)岁(范围10~79岁);原发恶性肿瘤55例、原发侵袭性肿瘤27例、孤立性转移瘤31例。依Boriani脊椎肿瘤整块切除外科分型系统进行计划, 根据肿瘤于脊椎中的不同累及范围分为七型手术方法。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所在部位及累及椎节数量及术前神经功能)、手术过程(具体手术分型、手术分期、前方椎体重建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外科边界)、围手术期与术后情况(术中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神经功能)、术后生存时间(总生存期、无复发生存期及内植物生存期)。结果除1例因术中大血管损伤致失血性休克死亡外, 1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517.6±267.4)min, 术中出血量为(3 802.7±3 039.4)ml。48例达到R0切除。围手术期死亡3例, 44例(38.9%, 44/112)发生术中及围手术期并发症。109例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39.4±35.2)个月...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 ICG)荧光成像在骨与软组织肿瘤切除手术中的作用与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采用ICG标记近红外(near-infrared, NIR)荧光成像辅助手术的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 男17例、女21例, 年龄(36±21)岁(范围5~75岁)。手术前1 d静脉滴注2 mg/kg剂量ICG, 术中行NIR成像确认肿瘤荧光信号;肿瘤切除后, 对肿瘤床进行NIR成像检测荧光残留灶;进一步切除荧光残留病灶送病理学检测, 确认是否含有肿瘤组织。对荧光图像进行事后分析, 计算肿瘤染色率及信噪比, 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38例患者中34例患者肿瘤成功被ICG染色, 总体染色率为90%。不同病理类型、良性或恶性肿瘤、是否接受新辅助化疗、术前不同ICG给药时间组肿瘤染色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例肿瘤成功染色患者的信噪比为2.9(2.3, 5.7)。不同病理类型、良性或恶性肿瘤、是否接受新辅助化疗、术前不同ICG给药时间、骨巨细胞瘤患者术前地舒单抗不同用药次数以及肿瘤对新辅助化疗反应好坏患者信噪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顺铂纳米脂质体(NLE-CDDP)对人骨肉瘤细胞系Saos-2的杀伤作用及在荷瘤小鼠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并与单纯应用顺铂(CDDP)进行比较。方法:用含不同NLE-CDDP浓度的培养基培养人骨肉瘤细胞系Saos-2细胞,通过MTT、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该药对细胞生长的影响,以体内抑瘤实验检测NLE-CDDP对动物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用原子分光光度法测定荷瘤小鼠组织样品中的铂浓度。结果:经不同浓度的NLE-CDDP作用24~96 h,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P<0.05),在相同时间点NLE-CDDP抑制Saos-2细胞生长的作用优于CDDP。显微镜下观察显示部分细胞皱缩变形、崩解坏死,细胞脱壁悬浮;流式细胞术检查显示,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细胞周期各时相中S期的比例减少。NLE-CDDP对小鼠Saos-2肿瘤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在注射1 h内,NLE-CDDP组血浆铂浓度是CDDP组的4.4倍;2 h后,CDDP组血液中已经无法检测出铂;24 h后,NLE-CDDP组血浆铂浓度还可以达到2.76 μmol/L。在注射1 h内,NLE-CDDP组肾组织中铂浓度比CDDP组少50%;肝、脾、肿瘤中铂的浓度显著高于CDDP组(P<0.05);24 h后NLE-CDDP组脾组织中的铂浓度达最高峰。结论:顺铂纳米脂质体对Saos-2肿瘤的毒性高于单纯顺铂,其作用机制是延缓药物在体内循环中被快速清除。 相似文献
25.
26.
27.
骶骨肿瘤的分区与手术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骶骨肿瘤的分区方法,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方法:1997年7月到2006年7月,共有251例骶骨瘤患者在我院骨肿瘤科接受手术治疗,年龄8-83岁;男124例,女127例。以S2/3椎间盘为界,将骶骨分为上位骶椎(Ⅰ区)及下位骶椎(Ⅱ区)二区;累及到腰椎定义为Ⅲ区;上位骶椎以椎管中心为界分为前(a)、侧(b)、后(c)三区。肿瘤位于Ⅰa区12例,Ⅰab区22例,Ⅰc区4例,Ⅰabc区28例,Ⅰabbc区9例,ⅠaⅡ区7例,ⅠabⅡ区10例,ⅠabcⅡ区51例,ⅠabbcⅡ区53例,ⅠabcⅢ区5例,ⅠabbcⅢ区3例,ⅠabcⅡⅢ区7例,ⅠabbcⅡⅢ区10例,单纯Ⅱ区30例。单纯累及Ⅱ区的肿瘤均行广泛或边缘性切除;单纯累及Ⅰ区的良性肿瘤均行刮除或边缘性切除;单纯累及Ⅰ区的恶性肿瘤行边缘性切除或广泛切除;同时累及Ⅰ、Ⅱ区的肿瘤采取广泛切除肿瘤的Ⅱ区部分,切、刮除肿瘤的Ⅰ区部分。结果:3例死于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1例术前即有创面严重感染,肿瘤突于皮肤外,术后死于重度感染;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另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47例术后出现伤口并发症,其中29例需手术清创、引流、二期闭合伤口;7例清创后因皮肤缺损较大,行局部皮瓣转移;25例(10%)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脊液漏,均经抬高床尾、抗生素等非手术治疗愈合。3例出现直肠瘘,经直肠造瘘后愈合。随访9个月-8年,42例转移瘤患者转入他科继续治疗,209例原发肿瘤患者失访31例,死亡34例,复发51例,无瘤存活93例。结论:骶骨肿瘤的外科治疗应根据肿瘤累及骶骨的部位不同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及切除方法。即使切除范围要达到S1水平,单纯后方入路仍能完成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28.
目的 评估地诺单抗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GCT)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地诺单抗对手术方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在围手术期接受地诺单抗治疗的复杂桡骨远端GCT病人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为23~33岁,平均28.43岁。所有病人均有明确GCT病理诊断,2例为手术后复发。病人术前接受120 mg 地诺单抗皮下注射3~4次,术后根据实际手术类型安排用药。比较病人应用地诺单抗前后手术方案的差异,监测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随访病人的肿瘤学预后及术后功能恢复。结果 病人均按计划用药,用药总次数为4~10次(平均7.71次),用药期间无死亡病例,未见下颌骨坏死,实验室指标未见异常,RECIST评估结果显示:部分缓解5例、疾病稳定2例;6例病人(85.71%)实现外科手术降级(行囊内刮除术5例,瘤段广泛切除2例),术后病理结果提示组织学巨细胞清除率为85.71%(6/7);随访20~41个月,平均26.71个月,7例病人随访期内均未见肿瘤复发;病人术后的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STS)93功能评分平均为27.86分(得分率为92.87%),平均臂肩手功能障碍(DASH)评分为7.43分,平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为1.00分。结论 地诺单抗是治疗桡骨远端GCT的有效手段,围手术期用药可降低手术难度,从而实现外科降级并降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症状性脊椎血管瘤手术治疗方式选择,评价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1998年7月~2013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中心收治并获得随访的症状性脊椎血管瘤患者49例,男19例,女30例。年龄16~83岁。术前均有与血管瘤相关的局部疼痛或脊髓神经根受压症状;其中16例伴有脊髓神经功能损伤(Frankel分级为B~D级)。18例椎体后壁完整、无硬膜囊或神经根受压和/或脊柱不稳的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31例椎体后壁不完整、存在硬膜囊或神经根受压和/或脊柱不稳的患者行开放手术。分析评估所有患者手术后的脊髓功能改善情况、并发症及疼痛症状缓解情况(VAS评分)。结果:18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者未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24h VAS评分由术前4.2±1.6分(2~8分)降至1.0±1.2(0~4分)(P0.01);随访58.7±34.3个月(14~127个月),16例无症状复发,2例症状复发并加重,经放疗后缓解。31例行开放手术者经后路手术19例,前路手术7例,前后路联合手术5例;术中出血量2270±1702ml(300~6000ml);术中1例出血量大,未行内固定术,其余30例均行内固定术,术后发生局部血肿2例,伤口感染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3个月,16例伴不完全截瘫患者14例脊髓功能改善1级或以上,15例术前存在局部疼痛或神经根刺激的患者VAS评分由术前4.8±2.0分(3~9分)降至1.3±1.7分(0~6分)(P0.01);1例术后半年死于其他疾病,其余30例随访76.3±42.1个月(14~191个月),4例复发,其中2例无症状,给予观察,1例有症状者放疗后缓解,另1例手术后缓解。结论:对症状性脊椎血管瘤手术治疗能够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对于椎体后壁完整、无硬膜囊或神经根受压和/或脊柱不稳的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可取得较好果;而对于椎体后壁不完整、存在硬膜囊或神经根受压和/或脊柱不稳的患者应行开放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