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127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池畔  黄颖 《医学新知杂志》2006,16(5):261-261,264
下消化道大出血指的是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以下的小肠和结直肠的大出血。表现为短时间内一次大量或反复多次血便,致24h内输血1000ml以上,但仍难以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多见于伴有多种疾病的中老年人,其中约10%-25%需要急诊手术治疗。常见的病因有憩室病、血管发育畸形、大肠癌等,少见病因包括炎性肠病、小肠血管畸形、缺血性结肠炎、内镜息肉切除术后出血、凝血障碍性疾病等。外科手术治疗适用于持续的或反复出现的严重出血,应根据病人的病史、全身隋况、病变性质及非手术治疗的效果,及时做出是否需要手术治疗的判断。  相似文献   
92.
目的构建预测FOLFOX方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一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疗效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方法从美国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的基因表达汇编(GEO)数据库获取1组FOLFOX方案一线治疗mCRC的数据(GSE104645)作为训练集,其中FOLFOX方案疗效敏感组(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患者)31例,耐药组(疾病稳定和疾病进展患者)23例。将训练集样本按7∶3分为内部训练样本和内部测试样本。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采用FOLFOX方案一线治疗的30例mCRC患者的芯片数据集(GSE69657)作为外部验证样本,其中敏感组13例,耐药组17例。运用R 3.5.1软件Combat包对两套矩阵的表达值进行批间差校正。运用GEO2R平台对GSE104645中敏感组和耐药组的基因表达进行差异分析,以P<0.05且|log2FC|>0.33(FC为差异倍数)为阈值,筛选FOLFOX方案的耐药基因和敏感基因。采用多层感知器方法对GSE104645数据集进行FOLFOX方案疗效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构建。然后,以外部验证样本进行回代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所建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基于GSE104645数据集,共筛选出2076个差异基因,其中822个基因在耐药组上调,1254个基因下调,下调基因为敏感基因。基因本体论(GO)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物质代谢的调控过程中。所构建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共纳入39个基因,包含2个隐藏层。其在训练集中预测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的准确度分别为75.7%和76.5%,ROC曲线下面积为0.875。回代验证显示,外部验证样本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8。结论基于芯片数据成功建立了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模型稳定性好,预测FOLFOX方案一线治疗mCRC疗效的效能强。与奥沙利铂耐药相关的基因功能主要富集在物质代谢的调控过程中。  相似文献   
93.
目的 观察偶然分支杆菌爆发皮肤感染的特点、诊断、治疗及转归。方法 对1999年1月~12月间住院治疗并经细菌、病理、B超证实为偶然分支杆菌皮肤感染者59例的临床特点、诊疗观察结果等作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年龄32.3岁,男∶女为1:5.6,平均发病时间为55±30.5天。59例计有感染灶76处,臀部占92.2%。经细菌学证实39例,占66.1%,阴性20例中有12例经病理证实,二者计51例,占86.4%。所有患者均采用敏感抗生素+有协同作用的抗结核药化疗,适应症病例施以外科处理。全部患者均临床治愈出院,随访12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 本次感染为偶然分支杆菌所致,虽获治愈效果,但应强调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94.
目的:对左结肠后间隙分离时左原始后腹膜的走行进行活体和尸体标本解剖观察。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1)回顾性收集2018年1—12月期间,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完整脾曲结肠游离)的35例非连续患者的手术录像,对录像中的左结肠后间隙分离过程进行观察,对同期科室数码数据库的...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经肛门局部切除术治疗早期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9年4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72例早期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肛门局部切除术31例(局切组),传统经腹根治术41例(根治组).两组术后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生存率采用寿命表法,生存率的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结果 局切组术后未发生并发症,根治组3例出现并发症.局部复发率:局切组为6%(2/31),根治组为0(0/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处转移率:局切组为6%(2/31),根治组为2%(1/4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2,P>0.05).局切组的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和87%,而根治组分别为95%和9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9,0.144,P>0.05).结论 早期低佗直肠癌选择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可以达到与传统经腹根治术一样的预后.在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经肛门局部切除术治疗早期低位直肠癌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后排尿功能和性功能的差异.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对比2008年6月至2009年7月122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LS组)和74例开腹直肠癌根治术(OS组)后排尿功能和性功能的差异.结果 LS组和OS组术后排尿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5.7%(7/122)和8.1%(6/74),男性术后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16.7%(8/48)和20.7%(6/29),男性术后射精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20.8%(10/48)和20.7%(6/29),女性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37.5%(12/32)和42.9%(9/2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不会增加患者术后排尿功能和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7.
目的系统评价咀嚼口香糖对促进结直肠疾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CNKI、CBM、万方等电子数据库上发表的评价咀嚼口香糖对结直肠疾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作用的随机对照研究(RCT),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篇RCT文献共993例病例纳人研究,其中试验组(术后咀嚼口香糖5~45min/次,3-6次/d)499例,对照组(术后禁食或饮少量清流质)49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咀嚼口香糖能使结直肠术后首次肠道排气时间(MD=-11.66h,95%CI:-17.26~-6.07。P〈0.05)、术后首次排粪时间(MD=-32.31h,95%CI:-56.89~-7.73,P〈0.05)及术后住院时间(MD=-1.10d,95%CI:-1.93~-0.27,P〈0.05)均明显缩短,并能减轻因术后肠麻痹引起的腹胀不适(OR=0.52,95%CI:0.35—0.80,P〈0.05);而术后恶心和呕吐发生率与对照组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咀嚼口香糖能促进结直肠手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且易为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98.
传统的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曾是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的标准术式。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目前越来越多单位已常规开展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多数临床研究表明,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的手术质量不劣于开腹手术。近年出现了经肛门行全直肠系膜切除以及应用3D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系统行全直肠系膜切除,并开展了相关临床研究。这些新术式及新设备的应用有其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并缺乏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99.
3D高清腹腔镜由于具有立体成像、空间定位和纵深知觉,为膜解剖时代结直肠癌精准手术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3D腹腔镜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于膜解剖的立体辨识、淋巴结清扫、对血管解剖的空间定位、腔镜缝合等精细操作方面。尤其适合于肥胖患者的高难度手术。3D腹腔镜可能有助于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膜解剖的辨识,包括:上界为横结肠后胰颈前间隙、胃与横结肠系膜间隙;下界为小肠升结肠间隙;内侧界为肠系膜上动脉(SMA)左缘;后界(膜床)为升结肠后间隙、横结肠后胰十二指肠前间隙。未来3D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可能需要通过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建立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相信随着技术的革新,结合特殊示踪成像、增强现实进行手术规划和导航,3D腹腔镜必将继续推动膜解剖理念的发展和微创外科的技术进步,使广大患者真正获益。  相似文献   
100.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laparoscopic radical resection for colorectal cancer. Methods From September 2000 to December 2004, 99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underwent laparoscopic radical resection (laparoscopic group) and 198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underwent open radical resection (open group) at the Union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The differences in local recurrence and survival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 local recurrence of tumors and survival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alculated by the life-table method, and were compared by the Wilcoxon (Gehan) test, chi-square test and Fisher's exact test. The recurrence interval and survival tim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by non-parametric Wilcoxon rank sum test. Results The 2-and 3-year local recurrence rates in the laparoscopic group were both 3.0% and the overall local recurrence rate was 3.0% (3/99). The 2-and 3-year local recurrence rates in the open group were 2.6% and 4.0% , respectively, and the overall local recurrence rate was 3.5% (7/198),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χ2 =0.002, P > 0. 05). 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of patients with local recurrence was 15 months (range, 7-24 months) in the laparoscopic group and 11 months (range, 2-28 months) in the open group,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U = 15. 500, P >0. 05). The 1-year survival rate was 33.3% in the laparoscopic group and 42.9% in the open group. The 2-year survival rate was zero in the laparoscopic group and 42. 9% in the open group.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for the 1-and 2-year survival rates (χ2 =0.120, P>0.05). Conclusions The efficacy of laparoscopic radical resection for colorectal cancer is similar to that of open surgery. Laparoscopic radical resection for colorectal cancer is safe and feasible, and does not increase the recurrence rate of canc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