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4篇
  3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探讨在肿瘤细胞生物治疗单个核细胞采集中,影响终产品单个核细胞计数(mononuclear cell,MNC)和采集效率(collection efficiency,CE)的因素。方法:对共计142例肿瘤患者和健康供者的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全身血容量、诊断类别、血管通路、操作者、终产品量、ACD抗凝剂用量、流速、循环次数、采前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去掉抗凝剂的循环血量、终产品单个核细胞计数和单个核细胞的采集效率。其中单个核细胞CE(%)=终产品MNC×100/(采前MNC×去掉抗凝剂的循环血量)。采用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影响终产品MNC和CE的因素。结果:肿瘤患者的CE高于健康供者(24.41±1.91,20.01±0.99,P=0.043),不同操作者之间CE不同(P=0.01,H=18.59)。终产品MNC与终产品容量、ACD抗凝剂用量、采前淋巴细胞计数呈正相关(P=0.00,P=0.01,P=0.00,r=0.811);MNC的CE与流速、采前RBC计数呈负相关,与操作者工作年限、ACD抗凝剂用量呈正相关(P=0.01,P=0.04,P=0.03,P=0.00,r=0.495)。结论:采前淋巴细胞计数越高、ACD抗凝剂用量和终产品容量越多,终产品MNC越多;ACD抗凝剂用量越多,操作者资历越高单个核细胞CE越高;采前RBC越高、采集流速越快,单个核细胞CE越低。  相似文献   
82.
胆总管探查并T管引流术后胆管狭窄再手术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常规开腹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后发生胆管狭窄的特点、原因以及再手术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1990-2005年间收治的因常规开腹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后胆管狭窄并再手术的23例良性胆管狭窄的病例资料,对其既往手术史、此次就诊、再手术及疗效情况加以总结分析。结果23例胆管狭窄首次诊断均为胆囊结石、单纯胆总管结石,既往有1~3次手术史。狭窄分型以BismuthⅠ型和Ⅱ型为主,其中Ⅰ型7例(30.4%);Ⅱ型8例(34.8%),Ⅲ型4例(17.4%);Ⅳ型4例(17.4%)。手术方式修复手术和胆肠吻合各11例(47.8%),介入治疗1例(4.3%)。随访13例病人中胆道修复和胆肠吻合术疗效均为优良,1例介入治疗病人因长期胆道梗阻致肝功能衰竭死亡。结论肝门部胆管是极易受损的部位,不可轻视常规经典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手术不当所带来的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应用生物补片于腹膜前修复髂腹股沟区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普通外科收治的11例应用生物补片于腹膜前修复髂腹股沟区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住院时间7~21 d (中位13 d)。术后随访1~35个月,无切口疝形成及腹壁膨出。10例术后切口慢性疼痛,2~4周缓解。1例肿瘤复发。结论:采用生物补片于腹膜前修复髂腹股沟区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安全可行,近期临床效果较理想,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84.
目的了解患者对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相关因素的认知,为建立预防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应对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3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重庆市2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门急诊和住院部的47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相关因素调查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患者对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相关因素认同程度依次为护理服务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医院管理因素和患者自身因素;其中认可程度前10位的条目中8项与护理服务相关,1项与患者自身因素相关,1项与社会因素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性别、职业、婚姻和学历对评分结果均有影响(均P0.05),年龄、常住地、收入、付费方式和就诊科室对评分结果均无影响(均P0.05)。结论患者对暴力相关因素中护理服务维度的认同度高,提示医院管理者及护士自身都应加强对护士专业能力及沟通能力的培训,同时应充分评估患者社会及支持系统情况,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服务和指导,从而减少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85.
8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及伴左室肥厚患者T波峰-末(Tp-Te)间期。方法根据血压将入选患者分为3组,血压对照组121例(血压≤139/89mmHg),EH组126例(血压≥140/90mmHg),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组16例。晨起空腹抽血,测血压,描记心电图。分规法测Tp-Te间期。结果 Tp-Te间期高血压组(103.3ms±14.2ms)与对照组(101.8ms±12.8ms)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组Tp-Te间期(112.0ms±15.1ms)延长,与高血压组及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Tp-Te间期延长,发生心脏事件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87.
  目的 调查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口服阿仑膦酸钠的依从性,探讨影响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方法 入选2011年1—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门诊确诊骨质疏松症并开始口服阿仑膦酸钠治疗的老年男性患者145例,调查其服该药1年的依从性,根据药物占有率(MPR)分为依从性好组(MPR≥80%)和差组(MPR<80%),比较两组差异,分析影响依从性的因素。结果 随访到139例患者,其中依从性好者32例(23.02%),依从性差者107例(76.98%);对筛选出的影响服药依从性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痛(OR值0.69,P=0.043)、无人提醒用药(OR值1.37,P=0.025)、担心药物副作用(OR值1.49,P=0.018)、服药种类>7种(OR值1.30,P=0.036)、不清楚远期疗效(OR值1.39,P=0.021)为影响服药依从性的因素。结论 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口服阿仑膦酸钠治疗的依从性差;降低服药依从性的因素有:无人提醒服药、担心药物副作用、服药种类>7种和不清楚远期疗效;骨痛可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VaD)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确诊为脑梗死后VaD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组30例给予中成药疏血通注射液6mL和西药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分别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西药组30例给予西药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均以21 d为1疗程.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及护理.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评估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生存质量量表(QL)评分和P300检查.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MMSE、ADL、Q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P300电位潜伏期缩短、波幅升高尤为显著(均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显著改善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9.
目的 :研究人T细胞转录因子 4(hTcf 4 )基因在肝细胞肝癌中表达及突变和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了 32例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hTcf 4基因表达 ,并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 (PCR SSCP)方法检测了肝癌组织中hTcf 4外显子 1、4、9、15的突变情况。结果 :hTcf 4mRNA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 90 .6 %和 71.9%。且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0 .71±0 .13)vs (0 .2 9± 0 .0 5 ) ,P <0 .0 0 1]。同时 ,此基因在包膜不完整及有转移的癌组织表达增高更为显著。 32例肝癌中仅检测到 2例hTcf 4基因外显子 15突变 ,突变率为 6 .2 5 %。结论 :hTcf 4基因在肝细胞肝癌 ,尤其伴转移肝癌组织中表达增高 ,并与肝癌侵袭转移有关 ,而该基因突变与肝癌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90.
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探究桂枝芍药知母汤(GZSYZMT)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综合数据库(TCMID),草药成分靶点数据库(HIT),台湾中药数据库(TCM Database@Taiwan)查找GZSYZMT中每味中药的活性成分及其靶蛋白,从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获取RA的相关靶点基因;将上述数据集导入装载Reactome FIViz app 5插件的Cystoscape 3.2.1软件,分别构建GZSYZMT分子相互作用网络和RA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其生物学过程和生物学功能;对比分析两者的分子网络和主要生物学过程,结合相关生物学信息探讨GZSYZMT治疗RA的作用机制。结果:GZSYZMT和RA的生物学过程和功能均与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增殖与凋亡相关;共同交联靶分子包括IL-2,HRAS,IL-6,CD14,CD40,PRKCB,BTK等37个,共同生物学通路包括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NF-κB signaling pathway,MAPK signaling pathway,TNF signaling pathway,NOD-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等35对。结论:基于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方法可预测GZSYZMT治疗RA的作用机制;GZSYZMT可能通过调控IL-2,HRAS,IL-6,CD14,CD40等多个靶点,TLR-NF-κB信号通路,TLR-MAPKs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NLR信号通路等多个途径发挥治疗RA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