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血沉是临床常用的检测项目之一,近年来开始采用自动化分析,我院引进了TEST1TH全自动血沉仪测定血沉,该仪器要求用150g/L的EDTA-K2 20μl加全血2ml的标准(抗凝终浓度为1.5mg/ml)进行抗凝。临床上常见因采血困难等因素  相似文献   
62.
目的分析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XI(FXI)缺陷症患者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特征。方法用凝固法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凝血因子Ⅺ活性(FⅪactivity,FXI:C),ELISA方法检测凝血因子Ⅺ抗原(FXI antigen,FXI:Ag)。对F11基因第1~15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PCR扩增、纯化和测序,寻找突变位点并用Pymol软件对突变进行分析。结果先证者APTT为70.3S,明显延长,FXI:C和FⅪ:Ag同时下降为6%和1.9%。先证者儿子FⅪ:C和FⅪ:Ag均下降为31%和39%。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携带F11基因第11外显子C.1296G〉T(P.Gly400Val)错义突变和第14外显子C.1691A〉T(P.Arg532Ter)无义突变;先证者儿子为C.1296G〉T(P.Gly400Val)杂合突变携带者。Pymol软件分析显示P.Gly400Val突变导致FⅪ蛋白氢键数量变化,使蛋白质二级结构改变。根据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 professional 2016.4),F11 NM_13142C.1691A〉T(p.Arg532Ter)为未报道过的新突变,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2015年指南判断为功能缺失型突变。结论F11NM_13142 C.1296G〉T(p.Gly400Val)和F11 NM_13142C.1691A〉T(P.Arg532Ter)复合杂合突变是导致先证者遗传性FXI缺陷症的致病原因,引起FXI抗原和活性同时下降。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UVC处理后CD4~+T淋巴细胞表面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RT)的分子动力学特征。方法应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分选得到人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UVC处理后CD4~+T淋巴细胞表面CRT的分子动力学改变,并分析植物血球凝集素(phytohaemagglutinin,PHA)处理后对CD4~+T淋巴细胞表面CRT的分子动力学的影响。结果1)活化的CD4~+T淋巴细胞经UVC处理后细胞表面出现CRT的暴露,并且随着UVC处理时间的延长,CRT的暴露也随之增多。2)经UVC处理后的CD4~+T淋巴细胞出现细胞凋亡现象,且UVC诱导的CRT暴露早于凋亡过程中的磷脂酰丝氨酸的外翻。3)还发现经PHA刺激活化的CD4~+T细胞相对于未活化的细胞而言细胞表面CRT的暴露量更多。结论 UVC处理使CD4~+T淋巴细胞表面出现CRT分子动力学改变的一系类特征为将来进一步研究经UVC灭活后的CD4~+T淋巴细胞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原性反应(T细胞疫苗)的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4.
采集50例正常对照、92例恶性实体肿瘤患者的末梢血,检测其血小板聚集功能(PAG)、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PLT增多,PAG增强(P<0.01),FIB、D-D明显增高(P<0.05),有远处转移或周边有侵犯时更加明显,PT、TT、APTT较正常对照略高,但无统计学差异.认为恶性肿瘤存在凝血活性亢进和继发纤溶状态;血小板与恶性肿瘤关系密切,血小板抑制剂、抗凝物质可能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5.
近年来,凝血酶活化的纤溶抑制物作为纤溶的调节物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血浆中凝血酶活化的纤溶抑制物水平与纤溶平衡密切相关,是血栓形成的潜在危险因子,因而准确地检测血浆中的凝血酶活化的纤溶抑制物有重要的临床与研究意义,但目前的检测方法较多,优劣各异。现对凝血酶活化的纤溶抑制物检测方法及评价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6.
目的观察比较STKS与UF-100用于CSF白细胞数的测定情况。方法用血球仪STKS与流式尿液分析仪UF-100来分析50例CSF标本,而且将结果与手工计数(Neubauerschamber)比较。结果对两种分析仪中,STKS在大于400×106/L,UF-100在小于600×106/L时,有较好的线性与准确性,在低浓度范围时,UF-100的计数更具优越性(UF-100CV3.1~4.5%;STKSCV20~30%)。与手工计数法比较,绝大部分是符合的而有一些标本的结果是有差异。STKS是假性高白细胞计数,而UF-100却是假性低细胞计数。结论目前,这两种自动化分析仪均不能完全用于CSF的细胞计数,特别是STKS。但如技术与软件问题得到解决,两种分析仪作为CSF常规分析将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67.
目的 对1例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方法 用血凝仪检测先证者家系3代6人外周血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活性和抗原分别用Clauss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Western blot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及其片段分布.PCR扩增纤维蛋白原基因FGA、FGB和FGG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进行基因分析.结果 先证者APTT、PT正常,而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抗原正常,而纤维蛋白原活性降低,先证者母亲和胞姐表型与之相似.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纤维蛋白原FGA基因2号外显子g1233→a杂合碱基改变(密码子GGT→CAT),导致Arg16His错义突变,该突变来源于母系.结论 纤维蛋白原α链Arg16His杂合错义突变是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分子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68.
蜂毒肽对豚鼠心肌线粒体Na~ 、K~ -ATP酶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蜂毒肽对豚鼠心肌线粒体Na~ ,K~ -ATP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光电比色法测定Na~ ,K~ -ATP酶活性。以Line-weaver-burk双倒数作图法分析酶动力学参数。结果:蜂毒肽抑制心肌Na~ ,K~ -ATP酶表现为浓度和时间依赖性,IC_(50)为2.60μmol/L。酶动力学研究表明,蜂毒肽对Na~ ,K~ -ATP酶有抑制作用,对K~ 表现为竞争性结合,对Na~ 及ATP表现为非竞争性结合。结论:蜂毒肽对心肌Na~ ,K~ -ATP酶有抑制作用,其抑制机制主要是与K~ 竞争结合酶外侧的K~ 结合位点。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患儿中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生物学方法分别测定比较25例过敏性紫癜、38例紫癜性肾炎患儿(其中急性期20例,恢复期18例)及2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的血浆PAF水平.结果:紫癜性肾炎组急性期较恢复期、单纯过敏性紫癜组、正常对照组血浆PAF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紫癜性肾炎组恢复期较正常对照组血浆PAF水平无很大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AF参与了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的发病过程,可作为紫癜性肾炎急性期的指标之一,反映其病情.  相似文献   
70.
目的 研究4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方法 用一期法测定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凝血酶原时间(PT)及FⅦ活性(FⅦ:C),用双抗夹心ELISA测定血浆中FⅦ抗原(FⅦ:Ag),用PCR结合测序分析各家系成员的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各家系先证者PT明显延长,FⅦ:C与FⅦ:Ag明显降低.家系1先证者FⅦ基因为18041T→G纯合性突变,使未成熟FⅦ(ProFⅦ)的408位组氨酸(His)变为谷氨酸(Gln)(成熟蛋白的His348Gln);家系2先证者FⅦ基因测序发现5078-5079 CT双碱基的纯合性缺失,致使阅读框改变,在ProFⅦ的N端25位提前终止;家系3先证者FⅦ基因分析发现15975G→A与18093C→T双重杂合突变,前者为内含子6的3'端剪接位点突变(IVS6-1G→A),后者为无义突变,致使ProFⅦ蛋白的426位提前终止;家系4先证者FⅦ基因测序发现15975G→A与17908G→A双重杂合突变,后者使ProFⅦ364位Arg→Gln.结论 在4个遗传性FⅦ缺陷症家系中发现His408Gln与5078-5079 del CT两个纯合突变及IVS6-1G→A、Gln426stop与IVS6-1G→A、Arg364Gln两个双重杂合突变.其中His408Gln与5078-5079 del CT为国内首次报道的纯合突变,IVS6-1G→A、Gln426stop为国际首次报道的突变.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gene mutation in four Chinese pedigrees with the congenital coagulation factor Ⅶ deficiency. Methods Prothrombin time (PT),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thrombin time and plasma fibrinogen were measured using STAGO STA-R automatic coagulation analyzer, and the coagulation activity of factor Ⅶ (FⅦ: C) was determined by a PT-based one stage method, and factor Ⅶ antigen (FⅦ: Ag) level by a sandwich enzyme-linked immunoabsorbsent assay. All exons, exon-intron boundaries and 3', 5'untranslated regions of the FⅦ gene from the genomic DNA of the probands and their families were amplified by PCR, and then sequenced. Results PT was significantly prolonged, and FⅦ: C and FⅦ: Ag were decreased and the following mutation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four probands: a homozygous transversion of 18041 T→G resulting in His408→Gln substitution in exon 8 in proband 1, a homozygous double nucleotide deletion, del CT (5078-5079) in exon 1 in proband 2, a double heterozygous of IVS6-1G→A and Gln426→stop in proband 3, and a double heterozygous of IVS6-1G→A and Arg364Gln in prohand 4. Conclusion Two missense mutations, His408Gln, Arg364Gln and one nonsense,Gln426stop in the catalytic domain of FⅦ and one double nucleotide deletion, del CT(5078-5079) in exon 1 and one splicesome mutation, IVS6-1G→A in intron 6 were separately identified in four Chinese pedigrees with inherited coagulation factor Ⅶ deficiency. The Gln426stop and IVS6-1G→A were first identified in the world and the homozygous del CT(5078-5079) and His408Gln were first found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