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目的探究跨区供血皮瓣早期血流动力学基本规律。方法以游离皮瓣和带血管蒂转位皮瓣为原型, 以血管体区理论为基础, 参照流体力学、电流学等相关知识, 系统分析皮瓣内血流通路、阻力网络及其串联或并联方式, 最后利用数理模型进行推演。结果跨区供血皮瓣早期动脉和静脉内可实现流量动态平衡, 皮瓣可分为有效循环区、静脉淤滞区、相对缺血区和绝对缺血区。并且推导出:(1)血管蒂的血流为压力恒定, 而不是流量恒定;(2)皮瓣的阻力因动、静脉血管蒂的位置或其二者的相对位置的变化而改变;(3)皮瓣从蒂部到远端其血流速度逐渐递减;(4)导致皮瓣远端坏死的主要因素因其所处的区域而异。结论跨区供血皮瓣早期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及特点可以通过该数理模型进行阐释, 早期皮瓣动、静脉可以达到流量的动态平衡, 并且血流量由蒂部至远端逐渐递减, 皮瓣的成活范围依赖于动、静脉内的压力差及其皮瓣内血流通路的阻力, 皮瓣远端坏死区可分为静脉淤滞区和动脉供血不足区。  相似文献   
12.
大鼠皮动脉外径与其营养范围的定量测量和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索皮动脉外径与其营养皮肤范围之间的关系,并研究皮动脉从源动脉上分出的角度和其在皮肤内的分布形态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行一次性全身血管造影并配合电脑图像处理技术,观测皮动脉外径、行程及分布面积与体积,经SPSS进行统计学处理,求证出皮动脉的外径与其营养面积和体积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大鼠周身体被组织内共有血管区域16个,其皮动脉外径(0.53±0.12)mm,营养皮瓣而积(22.32±10.04)cm2,营养皮瓣体积(4.88±3.02)cm3,皮动脉外径与其营养面积、体积之间均呈正相关,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72.702x-15.928和y=20.359x-5.833.结论:(1)通过测量皮动脉外径和了解其分布情况,就可以计算出其营养的面积和体积;(2)外径相同情况下,皮动脉从源动脉上分出的角度越大,其血管内压力越大;(3)相同外径的分支型皮动脉较轴型皮动脉的营养范围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颏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和安全切取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应用红色乳胶灌注新鲜尸体标本2具;使用改良了的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技术,灌注新鲜尸体标本8具。后者中的2具尸体,使用螺旋CT进行扫描并通过相应的软件存储扫描得到的图像,并三维重建。然后,对10具尸体层次解剖追踪颏下区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拍摄X线片。同时应用ScionImage软件对颏下动脉营养区域的表面积进行计算。结果颈前区和下颌前区皮肤和肌肉的营养主要通过: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颏下动脉、颏动脉、面动脉等几个主要动脉的穿支供应。颏下动脉从面动脉起始处的直径为(1.7±0.4)mm,沿途发出(1.8±0.6)支穿支营养颏下区的皮肤。颏下动脉营养皮肤的范围为(45±10.2)cm2。其最大的一个穿支出现于二腹肌前腹内侧缘的后面。同时,面动脉、颏下动脉、舌下动脉的穿支之间存在丰富的吻合。结论本文阐述了颏下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并结合重建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对皮瓣血供和皮瓣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联体皮瓣的静脉引流位置对动脉血流导向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对照组仅保留右侧肋间后动、静脉;实验组1仅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左侧肋间后静脉;实验组2仅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左侧髂腰静脉。测量血管体之间距离。术后7 d,统计皮瓣存活率以及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观察皮瓣区血管形态;choke 1区取材,HE染色,分析动脉管径扩大倍数;尾静脉采血,检测乳酸含量。结果 血管体Ⅰ离Ⅱ最近,离Ⅲ最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对照组皮瓣存活率为(86.5±4.3)%,实验组1和实验组2皮瓣存活率均为100%;血管造影显示,在血管体Ⅲ与Ⅳ区域,对照组血管增生比较少,而实验组1比较明显,实验组2最明显;与正常组相比,实验组2动脉管径扩大最明显,其次为实验组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乳酸含量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引流位置的改变可造成动脉灌流与静脉引流效果的改变,进而改变皮瓣区域生理性血管网,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硫酸钡血管造影术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试图优化硫酸钡的血管造影效果,使之能替代有毒的氧化铅。方法 45只SD大鼠,应用不同性状的硫酸钡、不同的载体,制备不同配比的溶液。并调整硫酸钡X线造影参数,进行对比试验。结果 筛选出硫酸钡血管造影术的最佳配方为:硫酸钡27 g,乳胶10 ml,水20 ml,温度20℃,灌注量20~30 ml/300 g。结论 优化后的硫酸钡灌注血管造影成像效果有显著提高,可达到氧化铅血管造影的效果,且因硫酸钡无毒,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形态学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活体静脉注射荧光标记物结合组织透明法应用于皮肤微血管研究的可行性. 方法 ICR小鼠20只,随机分为Ⅰ、Ⅱ两大组,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 标记的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Ⅰ抗体(Anti-CD31/FITC)和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I(FITC-UEA-I).每组动物再分为不透明组(a)和透明组(b),前者经冷冻切片后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后者不经冷冻切片,待完全透明后直接置于镜下观察. 结果 未透明组Ⅰa、Ⅱa经冷冻切片处理后, 镜下所见血管密度低,血管体出现明显的破坏;而经过透明处理的Ⅰb、Ⅱb在镜下可透过1 000μm的厚度直接观察到清晰、完整的血管体结构. 结论 活体荧光染色和组织透明法联合应用实现了无需切片即可观察较厚标本的目的 ,这对维持标本内血管体结构的完整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穿支血管定位方法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水平,推断研究热点及预测发展趋势。方法在Webof Science数据库中,选择2005—2013年,以"perforator flap"为关键词找出所有关于穿支皮瓣的文献。然后在找出的文献中,以"perforatorlocation"、"perforatorpredicting"、"vesselslocation"为关键词找出穿支血管定位相关文献,并导入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1)利用WOS自带的文献分析功能,导出引用频率排在前10的文献,并计算其8年平均引用频次;(2)导入Endnote中的文献利用其去重功能,去掉重复文献,然后对穿支血管定位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3年找出关于穿支皮瓣文献3876篇,去掉重复的文献后,找到关于穿支定位文献248篇。引用频次排名前10的文献,其8年的引用频次平均为49.1,8年的平均影响因子为6.14。引用频率排在前3的为穿支定位方法的CT造影、超声多普勒及解剖定位。结论 CT造影、超声多普勒探测是目前常见的穿支血管定位方法。穿支血管定位由传统的解剖学定位向超声定位、CT定位发展,由尸体预测其规律向活体实时探测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