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Toll样受体在骨关节炎中的作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oll样受体(TLRs)是固有免疫系统中一类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PRRs),通过对不同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和内源性危险信号相关分子模式(DAMPs)的识别,触发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依赖和非依赖途径,激活NF-KB信号转导通路,引起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分泌,启动固有免疫应答,在骨关节炎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TLR家族分子及其介导的NF-κB信号转导通路及其在OA中的作用,对进一步阐明OA发生发展机制、提供更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穴位注射腺苷钴胺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CASCA评分)及肘关节肌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其中观察组采用穴位注射腺苷钴胺联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对比治疗前后2组VAS评分,CASCA评分及上肢肘关节周围肌力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治疗方法对本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如疼痛、颈椎功能及上肢肌力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穴位注射联合电针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电针观察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青年颈椎失衡综合征中医整脊治疗前后X线变化,论证中医整脊手法对早期青年颈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从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中筛选出187例青年颈椎失衡综合症患者,年龄19~22岁,平均21岁。完全随机分为整脊组94例,男40例,女54例;牵引组93例,男42例,女51例。分别给予整脊和牵引治疗3周,每周3次。第3周治疗后,收集X线资料,比较治疗前后X线资料。结果:①整脊组治疗前曲度异常57例、棘突位置改变45例、角位移44例、椎体滑移15例、Ruth Jackson线交点前屈改变70例、后伸改变47例;治疗后曲度异常35例、棘突位置改变24例、角位移18例、椎体滑移3例、Ruth Jackson线交点前屈改变41例、后伸改变33例;X线测量指标:颈椎曲度由治疗前(7.070±4.629)°改善至治疗后(7.660±4.156)°、角位移由治疗前(13.790±2.590)°改善至治疗后(11.050±2.560)°、椎体滑移由治疗前(3.770±0.350)mm改善至治疗后(3.160±0.485)mm。整脊组治疗改善以椎体滑移及角位移变化明显,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牵引组治疗前曲度异常60例、棘突位置改变39例、角位移39例、椎体滑移15例、Ruth Jackson线交点前屈改变70例、后伸改变47例;治疗后牵引组曲度异常50例、棘突位置改变29例、角位移17例、椎体滑移3例、Ruth Jackson线交点前屈改变41例、后伸改变33例;X线测量指标:颈椎曲度由治疗前(5.590±4.639)°改善至治疗后(5.990±4.330)°、角位移由治疗前(13.360±2.064)°改善至治疗后(11.210±1.872)°、椎体滑移由治疗前(3.790±0.339)mm改善至治疗后(3.480±0.332)mm。牵引组治疗改善以椎体滑移及角位移变化明显,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青年颈椎失衡综合征病名能反映青年颈椎问题病理变化。②X线上颈椎应力点、角位移、椎体滑移、曲度变直、棘突位置改变证实青年颈椎失稳是青年颈椎失衡后的主要影像学表现。③中医整脊手法和牵引均是治疗青年颈椎失衡综合征的有效方法。④青年颈椎失衡综合征是颈椎病的早期表现,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15.
16.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临床常见的退行性关节疾病,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动物实验则是研究骨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与治疗疗效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诱导动物模型的建立始终是动物实验中最重要环节之一,其中关节内注射药物是建立骨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经典方法。实验动物的选择要遵循相关性、适当性、实用性三个原则;注射药物的选择要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对象进行;检测手段及评价方法应切合实验实际。OA动物模型的金标准至今未建立,关节内注射药物的操作规范尚未建立,期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