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44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时间与介入治疗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符合入选标准的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发生时间距既往深静脉血栓形成时间长短分A组(3~6月)、B组(6月以上)。统计两组介入治疗成功率,并对其疗效进行总结。结果 21例患者,A组10例,B例11例。AB两组开通率分别为100%、63.6%,P0.05。随访21例(100%),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9.95±3.51)个月。治疗成功患者术后Villalta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随访再闭塞率A组30%(3/10),B组42.9%(3/7),P0.05。结论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时间与介入治疗成功率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发生时间(3~6月)与(6月以上)相比,前者治疗成功率更高,而近期疗效在统计学上并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Cockett综合征的综合腔内介入治疗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6月对57例左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Cockett综合征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左下肢深静脉置管溶栓术及左髂静脉闭塞或狭窄段球囊扩张内支架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前后左下肢症状及体征,通过造影观察左下肢深静脉通畅情况。结果 57例患者均经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本组技术成功56例,患者下肢肿胀、疼痛等消失,盆腔侧枝循环消失。1例患者仅行抗凝治疗,下肢肿胀好转。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发生滤器、支架移位等情况,未发生血栓复发、肺动脉栓塞、出血并发症等。术后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至少3~6个月,随访2~12个月,11例患者左下肢肿胀,7例患者出现下肢静脉曲张,所有患者未发生下肢溃疡,6、12个月后复查造影无支架内阻塞病例。结论综合介入治疗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Cockett综合征微创、安全,术后口服抗凝药物可提高下肢深静脉通畅率,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经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TAO经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术+介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患肢均行CTA或MRA检查或术中股动脉穿刺行动脉插管造影,评估下肢病变段动脉流入道和流出道情况。14条下肢先均在手术室进行PBSC小腿肌肉注射,再行介入手术(球囊扩张术、置管溶栓术、支架植入术中的一种或几种)治疗,并予PBSC血管腔内注射。结果:1条患肢坏疽继续加重,术后第5日行右下肢第3、4、5趾截断术。术后一周12条患肢疼痛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冷感、麻木感明显改善,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36±0.18增加到0.78±0.2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个月3条患肢足部溃疡愈合,6条患肢动脉造影可见较多新侧枝血管形成。以下肢CTA和踝肱指数检查指标进行术后随访,术后3个月的通畅率为90.1%,6个月通畅率为81.8%,12个月的通畅率为72.7%。结论: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及介入治疗TAO,特别是有完全闭塞而不能打通、远端无流出道病变血管的患者,能够扬长避短,相互弥补,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改善患肢血供,促...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手术联合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7月收治的27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存在下肢缺血的症状,表现为疼痛,感觉异常,麻木,无脉,皮肤苍白,在DSA行手术取栓治疗,术毕均行动脉造影检查,对血管狭窄程度大于50%者行介入手术治疗.结果 27例治疗全部成功.救肢成功25例,20例患者术后扪及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2例患者行截肢术.截肢率7.4%.结论 手术联合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能提高救肢率及远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4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均以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行腔内隔绝术,4例先行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再行腔内隔绝术。结果42例手术成功,无1例患者死亡,无术后截瘫,随访假腔血栓形成。结论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总结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的防治经验.方法 对207例下肢动脉硬化件闭塞症行介入治疗,统计围手术期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泛大西洋介入协会(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分型分级之间的关系以及糖尿病和冠心病对重要脏器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本组207例,介入手术成功190例.17例失败,其中13例为介入操作失败、4例死于术后重要脏器并发症.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穿刺点出血12例、假性动脉瘤4例、消化道出血2例、动脉破裂6例、脑梗塞8例、急性心衰9例、呼衰13例、肾衰6例、支架内血栓形成5例和蓝趾综合征1例.在本组患者的TASC分型中,股腘动脉病变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9.84%(51/128),高于主髂型的18.99%(15/79)(P<0.05);患有糖尿病以及合并糖尿病和冠心病患者重要脏器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7.66%(13/47)和24.49%(12/49),高于无合并症患者的5%(2/40)(P<0.05).结论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可能与术中操作不当、病变类型复杂及合并糖尿病和冠心病有关,术前注意合并症的处理及术中选择合理治疗方式、缩短手术时间等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7.
外伤性血管损伤的手术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伤性血管损伤的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方法 . 方法 分组回顾分析85例血管损伤的1临床资料.损伤部位包括颈静脉、椎动脉、四肢主干血管、肠系膜上动脉.其中交通伤25例、锐器伤60例.行手术治疗62例(血管移植术37例,血管修补术25例),介入治疗23例. 结果 死亡1例,截肢1例.两组共随访58例,所有患者损伤血管通畅情况良好. 结论 及时止确的诊断对于血管损伤的救冶意义重大.介入治疗血管损伤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介入与手术方法 可联合应用丁血管损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78.
目的评估经大隐静脉入路行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置管溶栓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收集7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实验组(n=35),采用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B组为对照组(n=35),采用传统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评估A、B两组患肢的消肿率、溶栓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结果 70例均为单侧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A、B两组的患肢消肿率分别为(80.11±4.02)%、(81.70±6.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23,P=0.89);溶栓率分别为(84.91±3.40)%、(87.72±4.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85,P=0.71);手术时间分别为(3.91±0.74)min、(4.31±1.13)min,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6%(1/35)、5.71%(2/3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1例出现隐神经损伤,B组2例并发腘窝血肿。结论经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可行,可作为常规腘静脉入路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79.
80.
患者女性 ,5 0岁 ,农民。因低热 ,上腹部疼痛就诊 ,临床检查 :上腹部压痛 ,皮下可触及条形硬结。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 2 4mm/h ,胸部x线检查阴性 ,上消化道造影十二指肠环增大 ,降部变窄 ,可见明显倒“3”字征。B超 :胰头区前上方实性低回声团块 ,形态欠规则 ,主胰管未见扩张 ,肝内胆管正常。CT平扫 :十二指肠环内胰头区不规则密度块影 ,与胰头分界不清。增强扫描 :病变位于骨窦 ,十二指肠与胰头之间 ,边缘环状强化 ,呈囊实性改变 ,CT诊断 :十二指肠环内实性占位 ,囊腺癌可能性大手术所见 :胰头上方 ,十二指肠环内软组织团块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