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8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6篇 |
内科学 | 22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51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药学 | 4篇 |
中国医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3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SHB)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符合条件的CSHB、慢性乙型肝炎(CHB)、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血生化、凝血酶原活动度。治疗后,根据病情变化将CSHB分为好转组和无好转组。对治疗前、后各组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前,CD3、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比值:CSHB组与CHB组、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B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SHB无好转组CD3、CD4+T细胞、CD8+T细胞进一步下降、CD4+/CD8+比值上升,好转组CD3、CD4+T细胞、CD4+/CD8+比值上升,CD8+T细胞下降。CD3、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比值:无好转组与好转组、CHB组、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B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HB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趋势对CSHB的诊断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2.
成都市2000年611例新生儿死亡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新生儿死亡的原因及干预措施。方法:对成都市2000年6ll例死亡的新生儿进行分析。结果:成都市2000年新生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49.67%,占婴儿死亡的68.58%。新生儿死亡原因顺序:出生窒息、早产低体重、肺炎、先天异常、意外窒息。结论:减少新生儿死亡是降低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加强图产期保健、提高产科质量,加强肺炎标准病例管理是减少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究壮药双路通脑方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组织Toll样受体(TLR)4/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及肠组织损伤、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将50只大鼠建立缺血性脑卒中模型,随机分为低(7.16g/kg)、中(14.33 g/kg)、高(28.66 g/kg)剂量双路通脑方组和模型(M)组,并设假手术(S)组,每组10只。制作模型前30 min予以相应剂量双路通脑方颗粒溶液灌胃,在大鼠成模清醒后1 h给予该颗粒灌胃,连续6 d,每天2次。M组和S组同步灌胃无菌水。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法测量脑梗死体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干扰素(INF)-γ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脑TLR4/NF-κB通路蛋白及结肠密封蛋白(Occludin)、闭合蛋白(Claudin)-1、紧密连接蛋白(ZO)-1蛋白表达;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结构变化;16 S rDNA扩增测序法分析肠道菌群构成。结果 M组脑梗死比例较S组显著增加(P<0.05);中、高剂量双路通脑方组脑梗死比例较M组显著降低(P... 相似文献
84.
中医扶阳理论中元阳虚衰在中风发病过程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后,痰、瘀、毒等病理产物导致龙路堵塞,火路不通,进而形成缺血性中风。治疗方法为扶其元阳,使阴阳在其本位,在此基础上根据缺血性中风的病情使用三焦次第法中的开上焦、中焦,与壮医通“龙路、火路”有很大的内在逻辑相关性。故治疗应把握上、中焦温通的整体变化,以恢复“龙路、火路”为核心,并根据病理产物的动态变化采用健脾化湿、宣肺化痰、温肾助阳等治法,多脏同调,促使“龙路、火路”通畅,进而治愈本病。 相似文献
85.
目的 研究评估手术对于治疗单个巨大型肝细胞癌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632例在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行肝切除术的孤立性肝癌患者的资料。根据肿瘤的大小把患者分为2组:巨大型肝癌组(直径≥10 cm),小型肝癌组(直径<10 cm),对比分析2组术后的结局。结果 巨大型肝癌患者1年、3年、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76%、49%、41%;小型肝癌患者1年、3年、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1%、64%、51%。巨大型肝癌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甲胎蛋白及肿瘤分化分级影响肿瘤复发(P<0.05);术前甲胎蛋白水平、肿瘤分化分级、有无包膜影响肝癌患者生存(P<0.05)。结论 手术切除在孤立巨大型肝癌中也是可行的,尤其当甲胎蛋白<400 g/L及肿瘤高分化时,手术切除预后比较好。 相似文献
86.
87.
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仅存在于肝细胞内,是反映HBV存在的最直接指标,也是慢性乙型肝炎(CHB)复发的根源。HBV cccDNA存在于肝细胞内,需要进行创伤性肝穿刺活组织检测,且HBV cccDNA在肝内呈不均匀分布,因此HBV cccDNA的精准检测难以在临床中广泛开展。乙肝表面抗原(HBs Ag)、乙肝e抗原(HBeAg)及HBV DNA是目前HBV相关性肝病诊断与疗效判断的主要检测指标,但对反映抗HBV治疗效果、选择停药时机、预测病情进展及远期预后等方面的准确性均存在一定缺陷。HBV前基因组(pgRNA)是HBV DNA进入肝细胞核内形成的转录产物,可反映肝细胞HBV cccDNA水平及其转录活性,且血清HBV pgRNA水平检测方法简便易行、操作性强、患者易接受,是反映HBV cccDNA水平较为可靠指标。HBV pgRNA不仅可以反映HBV cccDNA的存在状态,还可以预测HBeAg血清学转换、反映乙肝核心相关抗原表达水平、反映HBV DNA及HBsAg水平变化、预测抗HBV治疗疗效等,在反映CHB患者病情、评估疗效、选择停药时机及预测停药后疾病复发风险等... 相似文献
88.
89.
五味消渴方治疗气阴两虚证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五味消渴方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28例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4例),治疗组采用五味消渴方+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剂+基础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变化,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2 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安全性指标(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中医证候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分配均衡,基线状况良好,可比性强。中医证候方面,两组患者口渴喜饮、多食易饥、气短懒言、倦怠乏力、心悸失眠、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均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3.55%,76.1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BG,P2 hBG,HbA1c,FINS,HOMA-IR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五味消渴方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疗效显著且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