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42.
43.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行大隐静脉激光腔内闭合术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后并发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1例下肢静脉曲张行大隐静脉激光腔内闭合术联合局部曲张静脉内注射泡沫硬化剂后连续出现下肢动脉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小腿肌肉坏死、足趾坏疽、足部皮肤坏死溃疡等并发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术后当晚出现左足疼痛,B超提示左胫前动脉血栓形成。行胫前动脉置入导管溶栓治疗后血流复通,拔除溶栓导管,继续抗凝、扩血管、降纤等治疗,但患者左足背动脉搏动多次消失,考虑易栓症可能,经积极治疗,左足缺血坏死控制,1个月后行左足前半足截足、左胫前清创及创面持续负压吸引术,经过多次局部清创治疗,于75 d后行左足残端清创植皮,伤口痊愈。随访1年左下肢血循环正常。结论激光或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并发下肢动脉血栓是一种极少见并发症,可能与患者存在异常的动静脉交通支、术中硬化剂混合不充分、硬化剂与空气比例不当及注射速度过快等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4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治疗大鼠肢体缺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应用于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治疗肢体缺血,探索一种简单、安全有效治疗肢体缺血的方法,同时初步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血管新生的机制和疗效。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7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将48只雄性Wistar大鼠采用随机单位组设计分为4组:缺血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组、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每组12只。结扎所有动物左后肢股动脉及分支,制备后肢缺血模型。以微量加样器自结扎处以下2cm开始,间隔0.2cm为一注射点,共注射于内收肌和腓肠肌5点,每注射点各注射60μL,缺血对照组大鼠注射300μL培养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组大鼠注射含5μg基因pcDNA3.1-hVEGF165的DNA-脂质体复合物,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大鼠注射3×106个骨髓单个核细胞,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大鼠注射含3×106个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于移植后4周行动脉造影,采用RT-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体内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缺血区新生血管密度,评价血管新生情况。结果:48只大鼠均造模成功,并进入结果分析。①移植后4周动脉造影显示,缺血对照组大鼠股动脉及其分支均未显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组和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可见中等量新生血管,两组效果相似,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可见有大量新生血管新生,丰富的侧枝循环建立。②大鼠毛细血管密度测定结果显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组和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均较缺血对照组新生血管数量增加,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可进一步增强疗效[(10.0±0.8),(21.7±1.9),(20.4±3.3),(42.1±3.5)个/HP,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组和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两组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③RT-PCR检测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体内表达,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组均有扩增,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相对含量表达高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组(0.191±0.044,0.094±0.032,P<0.05)。结论:本组实验结果说明采用骨髓单个核细胞作为基因载体细胞治疗大鼠肢体缺血,能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获得稳定有效的表达,其效果优于直接基因注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