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56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为了增加随意皮瓣的长度,于1991年1月~1994年7月,设计了双蒂随意皮瓣。在皮瓣纵轴的两侧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达深筋膜浅层,游离其皮下组织,而皮瓣纵轴的两极不作切口,即形成两极双蒂皮瓣。于皮瓣下放置医用硅胶膜,以阻隔皮瓣血液循环产生延迟效应。10~14天后切断其一蒂,即形成单蒂超长随意皮瓣,然后将其旋转覆盖受区创面,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覆盖。临床应用8例,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30岁。因车祸致小腿骨折、皮肤缺损或瘢痕5例,因机器挤压致伤3例。皮瓣的长径、宽径和蒂宽为20cm×7cm×4cm~29cm×10cm×3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创面及其外露的骨、肌腱、神经及血管等深部组织均得到覆盖和修复。认为“延迟术”是制作超长随意皮瓣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2.
患者女,55岁。因右躁部肿胀、隐痛10余年加重半年于1986年12月3日入院。10年前,右躁部扭伤致使皮肤擦破,约1个月左右踝部疼痛消失。1年后,右踝部无任何诱因再度出现肿胀、隐痛,内躁且有一处皮肤破溃,流出少许淡黄色液体,经对症和换药处理后,症状消退,皮肤溃疡逐渐愈合。1984年春,右踝部第三次出现肿痛,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骨髓炎”行切开引流,只流出少量黄水,但未见脓液,伤口经  相似文献   
73.
Osteoset(R)人工骨加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回顾评价Osteoset(R)人工骨加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并植入Osteoset(R)人工骨的23例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并随访.所有患者术前拍摄X线片和计算机扫描加三维重建分析,测定B(o)lher's角、根据CT结果进行Sanders骨折分型;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X线检查,参照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足部功能评分标准进行随访.[结果] 23例25侧骨折SandersⅡ型7侧,Ⅲ型15侧,Ⅳ型3侧.术前B(o)lher's角4.8°±6.6°,术后B(o)lher's角平均增加26.8°±8.6°,术后3个月Bolher's角平均减少0.4°±2.27°.术后1个月植入的Osteoset(R)人工骨逐渐降解吸收,被新生的骨组织替代.功能优良率92%.[结论] Osteoset(R)人工骨加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满意,人工骨的使用发挥了自体髂骨取骨植骨相同的功效.  相似文献   
74.
75.
典型的单腔骨囊肿是发生于长骨干骺端髓腔内、充满淡黄色液体的膨胀性病变 ,好发于儿童及骨骼成熟前的青少年 ,多在发生病理性骨折以后就诊或在X线片中偶然发现[1] 。关于骨囊肿的病因有下列几种学说[2 ] :(1)以前存在的肿瘤处于愈合过程中 ;(2 )骨髓炎继发的一种改变 ;(3)骨骺微小创伤导致骨形成缺损继发骨囊肿形成 ;(4)干骺端髓腔内血肿包膜形成有渗出并逐渐扩大 ;(5 )骨内静脉发育异常 ,回流受阻 ,导致腔隙性积液。在上述诸因素中骨内静脉回流受阻被认为是骨囊肿的主要成因。Komiya等[2 ] 在研究中发现 ,囊肿内积液蛋白电泳中的类…  相似文献   
76.
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探讨经皮病灶清除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并与开放手术病灶清除病例进行比较。方法:1993年1月~2001年12月应用开放手术病灶清除术治疗脊柱结核患者78例(A组),2002年1月~2003年10月应用经皮病灶清除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患者36例(B组)。两组均无严重脊柱畸形和神经症状患者。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复发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占同期所有脊柱结核住院患者的62.9%;B组占85.7%,高龄患者明显增加,同期没有施行单纯病灶清除术患者。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局部化疗的时间、全身化疗的时间、手术复发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未合并严重脊柱畸形和神经症状的脊柱结核患者采用经皮病灶清除局部化疗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7.
MRI诊断闭合性跟腱损伤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MRI术前诊断闭合性跟腱损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18例闭合性跟腱损伤患者行MRI检查,分析其MRI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18例中16例行手术治疗,MRI显示10例为跟腱完全断裂,表现为跟腱广泛增粗、跟腱前缘明显凸起、出血及水肿等;6例为不完全断裂,表现为局限性跟腱增粗及跟腱前缘稍凸起等,均与手术所见相符合.结论: MRI术前诊断跟腱闭合性损伤的准确性较高,有助于制定跟腱撕裂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78.
1 临床资料男性患者,33 岁.左膝部进行性疼痛半年入院.查体:左膝内上方肿胀,股骨内髁部位明显压痛,膝关节活动受限.X线片示:左股骨内髁骨质吸收,前侧肌皮质破坏,边界不清.CT示:左股骨下端偏内侧可见 6 cm × 7 cm × 8 cm 骨质破坏区,呈膨胀性改变,其前内侧破出骨皮质,软组织肿胀.切开活检病理报告:股骨下端骨巨细胞瘤Ⅰ~Ⅱ级.1995 年 5 月 31 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肿瘤刮除植骨术,术中见股骨内髁前侧骨皮质破坏,瘤组织已破入软组织.瘤腔内为"鱼肉"状瘤组织并有陈旧性凝血块,将软组织内及骨内的肿瘤组织彻底切除及刮除,股骨后侧皮质也见 2 cm× 1 5 cm 破坏区,测量股骨内髁骨缺损 10 cm × 6 cm × 6 cm,累及部分外髁,股骨内髁成为由部分皮质骨及关节软骨形成的空壳,将空壳的内壁用石碳酸及 95% 的酒精各涂抹 5 min,并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在备好的冷冻干燥异体股骨下端截取 10 cm × 6 cm × 6 cm,包括完整的股骨内髁,用生理盐水加压冲洗残留的黄骨髓,然后将异体股骨内髁植于骨缺损区的皮质骨及关节软骨壳内.用一加压螺钉横穿固定.于同侧髂嵴部位分 3 个穿刺点穿刺抽取自体红骨髓每点间隔 2~5 cm,其抽取 30 ml,即刻注入至冷冻干燥骨的缝隙内,使自体红骨髓充分的"灌注"冷冻干燥骨.分层关闭切口.拆线后,左下肢管型石膏将膝关节固定于屈曲 10°位,嘱患者坚持等长的下肢肌肉练习.术后 3 个月去除石膏,改用支具固定,术后 3 年复查,见肿瘤无复发,异体骨植骨愈合良好,关节间隙正常.但膝关节明显粘连仅有 5°  相似文献   
79.
80.
化学去细胞神经同种异体移植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人体长段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报告1例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成功修复长段神经缺损的体会。方法 对3例正中神经损伤,1例骨间背侧神经以及1例正中神经和桡神经损伤的患者应用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缺损,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感觉、运动功能检查,并行肌电图检查。结果 1名患者术后9个月感觉、运动功能恢复。结论 化学去细胞神经同种异体移植修复人体周围神经缺损,能够恢复神经功能。避免了取自体神经的弊端,在临床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