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870篇 |
免费 | 1033篇 |
国内免费 | 55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49篇 |
儿科学 | 199篇 |
妇产科学 | 109篇 |
基础医学 | 758篇 |
口腔科学 | 249篇 |
临床医学 | 2772篇 |
内科学 | 1382篇 |
皮肤病学 | 147篇 |
神经病学 | 570篇 |
特种医学 | 63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1115篇 |
综合类 | 5771篇 |
预防医学 | 2132篇 |
眼科学 | 145篇 |
药学 | 2177篇 |
48篇 | |
中国医学 | 2449篇 |
肿瘤学 | 54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1篇 |
2023年 | 442篇 |
2022年 | 496篇 |
2021年 | 756篇 |
2020年 | 631篇 |
2019年 | 536篇 |
2018年 | 476篇 |
2017年 | 309篇 |
2016年 | 368篇 |
2015年 | 416篇 |
2014年 | 936篇 |
2013年 | 970篇 |
2012年 | 999篇 |
2011年 | 1107篇 |
2010年 | 1060篇 |
2009年 | 962篇 |
2008年 | 919篇 |
2007年 | 897篇 |
2006年 | 842篇 |
2005年 | 860篇 |
2004年 | 812篇 |
2003年 | 780篇 |
2002年 | 683篇 |
2001年 | 655篇 |
2000年 | 490篇 |
1999年 | 483篇 |
1998年 | 353篇 |
1997年 | 309篇 |
1996年 | 292篇 |
1995年 | 285篇 |
1994年 | 270篇 |
1993年 | 201篇 |
1992年 | 187篇 |
1991年 | 181篇 |
1990年 | 157篇 |
1989年 | 157篇 |
1988年 | 129篇 |
1987年 | 117篇 |
1986年 | 103篇 |
1985年 | 124篇 |
1984年 | 81篇 |
1983年 | 72篇 |
1982年 | 51篇 |
1981年 | 41篇 |
1980年 | 20篇 |
1979年 | 20篇 |
1978年 | 20篇 |
1977年 | 16篇 |
1962年 | 23篇 |
1961年 | 1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运用面神经运动传导检查比较面神经颊支和颞支运动传导功能恢复的异同。方法:2001-09/2003-07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绵阳市中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4个临床研究中心的贝尔麻痹患者480例,经过4周治疗,愿意接受并完成面神经颊支和颞支运动传导检查的患者分别有205、246例。其中,采用西药常规治疗的有69、83例,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加针灸治疗的有66、80例,采用针灸治疗的有70、83例。分别进行治疗前后以及患健侧面神经颊支和面神经颞支运动传导检查比较。结果:①患侧治疗后面神经颊支动作电位潜伏期明显缩短[(2.95±0.68),(3.08±0.69)ms,P<0.05],治疗后动作电位波幅未见明显改善(P>0.05)。②治疗后面神经颞支动作电位波幅明显增高[(518.85±496.57),(391.47±468.69)μV,P<0.01],潜伏期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贝尔麻痹患者患侧治疗后面经神经颊支动作电位潜伏期改善明显,动作电位波幅未见明显改善;治疗后面神经颞支动作电位波幅改善明显,而潜伏期无明显改善。面神经运动传导动作电位波幅是反映神经轴索变性的客观指标,贝尔麻痹治疗后面神经颊支轴索恢复不如颞支好,与临床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32.
目的:因颈部交感神经节切断后氧摄取量增加情况下能选择性改善脑皮质区域的氧供,故探讨颈上交感神经切断对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南溪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2例脑卒中后(包括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伴痉挛性瘫痪或肌张力增高者、病程超过3个月、无重大心肝肺肾疾病、头颅CT扫描低密度改变的痉挛性瘫痪患者进行颈上交感受神经纤维切断术,术后观察患者的神经症状、肌力及肌张力改变等康复情况。结果:颈上交感受神经纤维切断后,患者肢体痉挛症状改善,50例(50/52)患者的肌张力有不同程度不同下降,43例(43/52)患者的肌力有不同程度提高,综合康复有效率为87%(47/52)。经t检验,术前术后肌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颈上交感受神经纤维切断,能不同程度缓解患者痉挛状态,对痉挛性瘫痪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3.
绝经后妇女冠心病患者性激素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目的 探索与绝经后妇女冠心病发病有关的体内性激素(SH)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4.
35.
36.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多次感染发病流行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新思路。方法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手足口病发病个案数据,对阜阳市2013年手足口病多次感染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3年阜阳市共报告手足口病24 768例,其中多次感染病例511例,多次感染比例为2.06%;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3~7月,5月达高峰;不同年龄组间手足口病多次感染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63,P=0.000),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0~2岁年龄组,占90.80%;两次感染发病时间间隔最短11d,最长326d,平均(107±77)d,75%的病例再次感染发生在初次感染发病后5个月内;病原学分布以EV71感染为主。结论手足口病存在多次感染现象,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人群差异。 相似文献
37.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