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7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5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32篇
内科学   73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0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245篇
预防医学   95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91篇
  4篇
中国医学   121篇
肿瘤学   2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11.
112.
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在祖国医学属“内伤血虚”或“虚劳亡血”的范畴,治疗上难度较大。近年来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有了很大进展,提高了治愈缓解率,现综述如下: 一、再障治疗立法的进展六十年代以前,对再障的治疗注重于“脾”,主要根据中医的“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血者,水谷之精也”,“中焦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很注意使用补脾益气养血和补益气血等方法治疗。自七十年代以后,不少报道认为补脾治疗再障的疗效并不满意,逐渐认识到“肾”在治疗再障中有重要作用。根据“肾主骨生髓,主藏精”,“血为精  相似文献   
113.
梁冰 《浙江创伤外科》2011,16(4):487-488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临床诊治方法。方法28例髋臼骨折病人采用非手术治疗10例,以股骨髁上骨牵引为主,患肢外展30°,牵引重量5-12kg,必要时行侧方牵引。如有股骨头脱位者,先行闭合复位,然后再行骨牵引术。18例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术后均用皮牵引2-3周,24小时拔除引流后,活动肌肉关节,结合使用CPM机进行功能锻炼以加强关节面的模造,待X拍片示骨折达临床翕合开始下地行走,如合并股骨头脱位者半年左右负重行走。结果10例采用骨牵引治疗未发生关节周围骨化,关节功能优5例,良3例,可2例。18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优11例,良4例,可2例。  相似文献   
114.
目的:通过调查工作场所中极低频电磁场的暴露水平,分析工作场所中极低频电磁辐射对职业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使用EFA-300工频电磁场场强测试仪测量某工厂的2个不同车间(对照组与暴露组)的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同时使用AWA5610D型积分声级计测量噪声。通过多中心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83名对照组和521名暴露组作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2组人员的个人职业信息、家居信息及健康状况,采用SPSS17.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监测结果显示,暴露组车间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两车间噪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暴露组作业人员脱发症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听力减退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 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频电磁辐射暴露可能会对作业人员神经系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5.
目的 对比常规脑室腹腔分流术与脑室镜辅助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并发症发生的平均月数及发生率,并分析造成其差异的原因.方法 190名患者共进行了152例次常规脑室腹腔分流术及86例次脑室镜辅助脑室-腹腔分流术.搜集术后随访资料,将出现并发症的平均月数殁发生率对比分析.结果 随访1~12个月,脑室镜辅助组发生并发痘的平均月数为(6.41±2.61)个月,非脑室镜辅助组发生并发症的平均月数为(5.03±2.67)个月,两组平均月数差异有显著性(t=2.1662,P<0.05).脑室镜辅助组及非脑室镜辅助组分流管脑室端梗阻的发生率分别为23.3%及36.8%,两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χ2=4.664,P<0.05).脑室镜辅助组及非脑室镜辅助组主要并发症(感染、分流管脑室端梗阻、硬膜下积液及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6.7%及42.8%,两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χ2=-6.048,P<0.05).结论 脑室镜辅助脑室腹腔分流术与常规手术相比延长了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平均月教,降低了分流管脑室段梗阻及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了预后.  相似文献   
116.
丙型肝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呈世界流行,感染率为1%~3%,目前全球约有1.7亿HCV感染患者。约60%的急性丙型肝炎(HC)患者转化为慢性,而慢性患者中分别有8%~46%和11%~19%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因此,HCV的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7.
经皮冷消融治疗局部进展性胰腺癌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前瞻性观察经皮冷消融治疗的不良反应、肿瘤变化及近期疗效,探讨该技术治疗局部进展性胰腺癌的可行性.方法 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共59例局部进展性胰腺癌患者采用氩/氦为基础的冷冻系统,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冷消融治疗.将冷冻探针插入胰腺肿块的中心,做2次循环冷冻,每次冷冻5 min,温度为-160℃,然后复温,持续10 min.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7 d的血清淀粉酶活性;冷消融后每4~6周行CT扫描评价肿瘤变化;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 59例患者共有76个活检证实的肿瘤,位于胰头部56个、胰体部7个、胰尾部13个.肿瘤中位大小4.5 cm,19例伴肝转移.术后发生腹痛45例(76.3%),发热29例(49.2%),血淀粉酶升高34例(57.6%),严重并发症(腹腔内出血、胰漏、肠梗阻和冷冻探针针道转移)5例(8.5%),无冷消融相关性死亡.中位住院时间21 d.2例(3.4%)获得完全缓解,23例(39.0%)获得部分缓解,30例(50.8%)疾病稳定,4例(6.8%)疾病进展.中位存活期8.4个月;3、6、12个月存活率分别为89.7%、61.1%和34.5%.结论 超声引导下的经皮冷消融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局部进展性胰腺癌微创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118.
目的 了解广州市海珠区流动人口中结核病患者对于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为制订完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对广州市胸科医院第二门诊部2010-10-01~2010-12-30初诊为结核病患者中的流动人口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对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的总知晓率为59.75%;对肺结核病的传染性、传播途径以及治愈情况知晓率较高,而对肺结核病主要可疑症状及免费政策知晓率较低.年龄≥40岁者(Z=-2.016,P=0.044)及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Z=-2.604,P=0.009)综合知识得分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知晓程度与年龄呈负相关(OR =0.306,P=0.027).结论 广州市海珠区流动人口结核病患者的结核病防治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为实现<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的目标,加大力度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冷消融前后部分生化指标及前炎症因子的变化。方法20例不适合手术的肝癌患者接受冷消融治疗,检测患者术前,术后1、3、7d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符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肌红蛋白(My)、肌酐(C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值,并进行比较。结果肝癌患者冷消融术后1d与术前相比,上述指标均显著升高;术后3d开始明显降低;术后7d与术前相比,ALT、AST、My和Cr无显著差异,TBIL、TNF—α和IL-6仍有不同程度升高。结论肝癌冷消融治疗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及前炎症细胞因子虽为一过性的,但仍需防止因前炎症细胞因子大量释放导致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0.
目的 对比分析贵州省兴仁县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9年前后(1998、2006年)环境危险因素的变化,为了解该病的发生、发展原因和进一步采取针对性十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方法对1998年确诊的181例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进行追踪调查,调查的项目包括年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燃用和停用高砷煤年限、室内通风情况、食物十燥方式、吸烟等;同时选择病区12 km以外非砷污染村65例居民作为对照组.采用二乙基二硫代甲酸银法(Ag-DDC)测定煤、土壤、空气、水、大米、玉米和辣椒中含砷量: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燃煤污染型砷中毒人群的暴露凶素和环境危险冈索的关系,比较9年前后的差异.结果 病区室内、室外空气和燃煤、辣椒、玉米含砷量均值由1998年的0.0880、0.0220 mg/m3和397.20、45.07、2.64 mg/kg分别下降到2006年的0.0790、0.0070 mg/m3和93.01、3.46、1.50 mg/kg.9年前后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发生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的相关因素中,危险因素为燃用高砷煤年限、年龄、氟中毒和吸烟(x2值分别为50.159、12.195、37.690、6.358,P<0.01或<0.05),影响因素为家庭经济状况(x2=4.614,P<0.05);居室通风情况由1998年的危险因素转变为2006年的影响因素(x2=38.093.P<0.01);煤火烘烤粮食和文化程度,在2006年不再是危险冈素和影响因素,但粮食保存方式和性别成为影响因素(x2值分别为17.463,11.004,P<0.01).结论 贵州省兴仁县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9年后环境砷污染状况明显改善,病区低剂量砷污染的持续存在是该型砷中毒未得以明显控制的主要原因;燃用高砷煤年限、年龄、吸烟、氟中毒、家庭经济状况和居室通风情况与该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切实禁绝燃用高砷煤、加强和巩固改炉改灶和发展病区经济是进一步控制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