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1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4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30篇 |
内科学 | 14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7篇 |
综合类 | 25篇 |
预防医学 | 11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23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14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3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3篇 |
2000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评价美罗培南(meropenem,MEM)对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分离的NTM临床分离株,共计207株。采用微孔板Alamar Blue 法测定MEM对纳入的207株NTM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抑菌效果。同时,评价其对46种NTM标准株[30株快生长分枝杆菌(rapidly growing mycobacterium,RGM)和16株慢生长分枝杆菌(slowly growing mycobacterium, SGM)]的体外抑菌情况。结果 在30株RGM标准菌株中,26.7%(8/30)的菌种对MEM耐药。MEM对偶发和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率分别为33.3%(11/33)和82.5%(33/40)。在16株SGM标准株, 56.3%(9/16)的菌株对MEM耐药。在SGM 临床分离株中,MEM对戈登分枝杆菌、胞内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和堪萨斯分枝杆菌的耐药率分别依次为20.0%(2/10)、63.9%(23/36)、72.7%(16/22)和95.6%(43/45)。结论 MEM对于大多数RGM菌种和部分SGM菌种都显示出一定的体外抑菌活性,其中对偶发分枝杆菌和戈登分枝杆菌则显示出相对较好的体外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2005年和2015年结核分枝杆菌对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耐药水平和突变位点的变化情况以及不同突变类型与EMB耐药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63株2005年、76株2015年的临床分离的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DR-TB)为研究对象,采用微孔板阿尔玛蓝显色法(micro plate alamar blue assay, MABA)检测菌株对乙胺丁醇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然后提取核酸并扩增embB基因全序列,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分析其突变位点。结果 2005年和2015年MDR对EMB的耐药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105,P=0.745),embB突变类型变化也无明显差别(χ2=9.410,P=0.124)。2005年选取的菌株中,对EMB耐药的有57株,耐药率为90.48%。2015年选取的菌株中对EMB耐药的有71株,耐药率为93.42%。139株MDR中发现embB基因序列上有9个不同位点突变形式,embB突变型合计99株,占所有MDR的71.22%,野生型40株,占所有MDR的28.78%。突变型对EMB的耐药率为99%,野生型对EMB耐药率为75%。结论 embB基因和embB306基因对检测EMB耐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3.
目的 评价荧光探针熔解曲线法检测结核病患者芳基胺N-乙酰基转移酶2(arylamine N-acetyltransferases 2,NAT2)基因多态性的性能。方法 选取于2015—2016年到福州肺科医院和北京胸科医院确诊的初治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371例和355例。收集研究对象外周血标本。应用荧光探针熔解曲线法[分析NAT2基因rs1801280(341T→G)、rs1799929(481C→T)、rs1799930(590G→A)和rs1799931(857G→A)等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DNA测序分析法[分析NAT2基因的rs1801279 (191G→A)、rs1041983 (282C→T)、rs1801280(341T→C)、rs1799929 (481C→T)、rs1799930 (590G→A)、rs1208 (803A→G)和1799931 (857G→A)的7个SNP位点]对研究对象进行NAT2基因型分析,并根据NAT2基因型进行NAT2代谢类型的推断分析。结果 荧光探针熔解曲线法分析4个SNP位点与DNA测序分析法分析7个SNP位点推断NAT2代谢类型的结果完全一致。荧光探针熔解曲线法从DNA制备、PCR扩增和熔解曲线分析的整个检测过程需要2.5h。共检测到NAT2 *4/*4、NAT2 *5/*4、NAT2 *6/*4、NAT2 *7/*4、NAT2 *5/*11、NAT2 *6/*11、NAT2 *7/*11、NAT2 *5/*6、NAT2 *6/*7、NAT2 *5/*5、NAT2 *6/*6、NAT2 *7/*7、NAT2 *5/*7等13种NAT2基因型。福州肺科医院的结核病患者NAT2基因快乙酰化、中间乙酰化和慢乙酰化类型分别占37.20%(138/371)、42.32%(157/371)和20.49%(76/371);北京胸科医院的结核病患者中,快乙酰化、中间乙酰化和慢乙酰化类型分别占27.89%(99/355)、54.65%(194/355)、17.46%(62/355);两组人群的乙酰化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37,P=0.003)。所有的快乙酰化代谢人群均携带NAT2 *4/*4基因型[100.00%(237/237)],而慢乙酰化代谢人群主要携带NAT2 *6和NAT2 *7的单倍型[90.22% (249/276)]。 结论 荧光探针熔解曲线法分析4个SNP位点检测NAT2基因型具有结果判读简便、准确、快速的优点,适用于中国地区人群的NAT2基因型的检测。 相似文献
54.
55.
目的探讨云南野生土荆芥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对细菌和真菌的抑菌作用。方法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提取土荆芥的挥发油,GC-MS法测定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用抑菌圈法和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土荆芥地上部分挥发油对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和大肠杆菌5种细菌及对尖孢炭疽菌、多主棒孢霉、尖孢镰刀菌、腐皮镰刀菌和可可葡萄座腔菌5种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从土荆芥挥发油中共检测出34种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有:α-松油烯(35. 21%)、甲酸松油酯(33. 82%)和对聚伞花素(18. 46%)等;土荆芥挥发油对枯草芽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均为15μl/ml,对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没有抑菌作用;对尖孢炭疽菌、多主棒孢霉、尖孢镰刀菌、腐皮镰刀菌和可可葡萄座腔菌的EC50分别为40. 83μl/ml、3. 17μl/ml、2. 85μl/ml、2. 33μl/ml、1. 35μl/ml。结论云南野生土荆芥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α-松油烯、甲酸松油酯和对聚伞花素;挥发油对5种细菌中的3种细菌有抑菌活性,对5种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56.
【摘要】肝细胞癌(H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癌变结节或小肝癌(SHCC)的早期诊断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及提高生存质量,是降低HCC病死率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各种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包括超声造影(CEUS)、普美显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DCE-MRI)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DWI)等技术可以从微观分子水平了解肝脏结节癌变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使小肝癌的检出率大大提高。本文旨在总结及回顾多模态影像定量参数对肝硬化结节癌变早期诊断及鉴别的价值,并对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7.
58.
59.
金银花挥发油GC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建立10批金银花药材挥发油的指纹图谱。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GC法分析对比10批金银花药材挥发油的成分。结果:10批金银花药材的挥发油相似度较高。结论:该指纹图谱方法简便,重现性好,可作为金银花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0.
目的 研究3种海绵 Igernella mirabilis, Agelas sp., Polycarpa aurata的抗菌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活性跟踪的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HPLC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和高分辨质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3种海绵Igernella mirabilis, Agelas sp., Polycarpa aurata各自的CHCl3-MeOH (1∶1)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3个抗菌的活性化合物,并鉴定其结构为:halisulfate 7 (1), agelasine-D (2)和polycarpine(3)。结论 化合物1从海绵Igernella mirabilis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1~3是各自海绵中主要的抗菌化合物, 其中化合物2对新生隐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良好的抗菌活性,其IC50 / MIC分别为0.76/1.25 mg·L-1, 0.78/1.25 mg·L-1,是很有潜力的抗菌先导化合物。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