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60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79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129篇
综合类   75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332.
背景: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发生机制与骨保护蛋白表达下调相关,在治疗雌激素缺乏性骨质疏松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中,骨保护蛋白均表现出良好的抗骨吸收效能。 目的:验证外源性重组骨保护蛋白对糖皮质激素所致骨质疏松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1/2008-06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 材料:选择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为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产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2020515。 方法: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对照组,生理盐水给药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单纯糖皮质激素给药组;骨保护蛋白组,糖皮质激素联合重组骨保护蛋白给药组。 主要观察指标:12周各组大鼠分别取材,进行尿钙、磷、肌酐、骨密度、骨生物力学测定;大鼠骨骼局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骨保护素表达。 结果:纳入动物6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地塞米松组与对照组比较,尿钙上升(P < 0.05);腰椎、股骨骨密度均明显下降(P < 0.05),其中腰椎骨密度下降尤为显著(P < 0.01);腰椎和股骨生物力学检测最大载荷、最大应力、弹性载荷、弹性应力、弹性模量显著下降(P < 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骨髓内源性骨保护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 < 0.01)。②骨保护蛋白组与地塞米松组比较,尿钙下降(P < 0.01);骨密度增加 (P < 0.05);腰椎和股骨生物力学检测指标均增强(P < 0.05);骨髓内源性骨保护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 结论:糖皮质激素抑制骨骼局部骨保护蛋白表达,继发了渐进性骨质丢失,促进了骨质疏松的形成。重组骨保护蛋白可以部分抑制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吸收,降低骨吸收指标、提高骨密度、增加骨强度,从而改善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状况。  相似文献   
333.
[目的]探讨神经转位方法重建足底感觉功能的效果。[方法]对足踝以下感觉均丧失者,选用隐神经为供体神经:于小腿中上1/3内后缘作纵行切口长约10cm,于皮下分离出隐神经后切断。于胫骨内后缘分开小腿三头肌显露胫神经,切断部分神经纤维后将隐神经近断端植入其中后行束外膜联合缝合。对于足背及外侧感觉存在而足底足趾感觉丧失者,选用腓肠神经作为供体神经:于外踝后缘向远端行纵切口长约5cm,游离出腓肠神经切断。内踝后方作长约5cm弧形切口,显露胫神经,切开神经外膜并切断部分神经纤维。于跟腱前方间隙打通隧道,将腓肠神经经隧道引至胫神经切开处植入,行束外膜联合缝合。[结果]本组9例患者均得到术后1.5~2年(平均21个月)的随访,顺向电生理检测法测定胫神经感觉传导速度为36.1~41.2(平均38.3)m/s:波幅(峰-峰波幅)在7~15.3μV(平均11.2μV)。9例患者均恢复了足底部痛、触觉。3例患者的两点辨别觉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对行走过程满意,基本无定位错觉等不适情况。所有患者的足部肌肉未出现萎缩。神经供区感觉缺失在腓肠神经者只出现在外踝下方足的外侧区,在隐神经者出现在踝前方的小片区域,对下肢的功能无影响。[结论]应用神经转位的方法可有效的重建足底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334.
柴伟  孙威 《临床误诊误治》2010,23(Z1):50-50
1病例资料女,41岁。因上腹胀痛不适伴反酸、嗳气7年,加重1个月入院。7年前无明显诱因间歇出现反酸、嗳气,伴上腹部胀痛不适,无明显规律,曾于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提示胃息肉,因症状不重及其他原因未予治疗。本次入院前1个月反酸、嗳气加重,伴胃部胀痛,餐后明显,且出现腰背部疼痛,无恶心、呕吐,无黑便。查体:生命体征平稳。  相似文献   
335.
天津组装的阿克玛麻醉机,由于配套的是非麻醉专用的ARF-850E呼吸机(采用无重复呼吸式回路),故联用时会对麻醉机回路内的气体浓度产生稀释影响。为寻求解决的方法,本文监测了使用80ml、160ml和240ml不同容积的衔接管,在麻醉机氧流量0.5~10L/min下吸入氧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对吸入氧浓度的稀释影响与麻醉机氧流量和衔接管容积呈反比关系,与潮气量呈正比关系。氧流量愈大,衔接管愈长,潮气量愈小,稀释程度愈轻。增加衔接管容积,实质上是增加呼吸机仪器的无效腔,而呼吸机输出的潮气量与其仪器无效腔愈接近,对麻醉机回路内气体的影响愈小。当氧流量等于分通气量时,用240ml的衔接管基本可避免对吸入氧浓度的影响。但此联用方法不适用于低流量的麻醉管理。  相似文献   
336.
不同剂量氟哌利多减少术后吗啡PCA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昌俊  柴伟  杨永慧  赵晖  孙绪德 《医学争鸣》2002,23(12):1127-1129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氟哌利多 (droperidol)在术后吗啡患者自控镇痛 (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治疗中对恶心、呕吐的预防作用 .方法  12 0例 ASA - 级择期胸部手术患者用镇痛泵行静注吗啡 PCA术后镇痛 ,随机双盲法分为 4组 , 组为单纯吗啡组 ,4 0 mg吗啡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 0 m L (对照组 ) ; 组为吗啡液中加入氟哌利多 2 .5 mg (2 5mg· L- 1 ) ; 组为吗啡液中加入氟哌利多 5 mg(5 0 m g·L- 1 ) ; 组为吗啡液中加入氟哌利多 10 mg (10 0 mg· L- 1 ) .观察各组镇痛后 2 4 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记录吗啡用量、疼痛评分及恶心、呕吐、镇静评分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只有 , 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 (P<0 .0 5 ) ,但较大剂量氟哌利多 ( 组 )使患者镇静的发生率升高 (P<0 .0 5 ) .结论 中等剂量氟哌利多 (5 0 mg· L- 1 ,0 .12 5 mg·mg- 1吗啡 )可以有效预防静注吗啡 PCA所致的恶心、呕吐的发生 ,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337.
本文探讨麻醉下肺通气功能的不良影响在剖胸术中及术后的演变。30例剖胸手术病人用Engstrǒm Erica全自动微型电脑信息处理人工呼吸机通气和观察。结果表明,开胸后胸壁的限制作用丧失,顺应性改善;但胸腔负压消失致胸内小气道萎陷,吸气阻力增加。二者作用结果,气道峰压显著升高,但气道平均压不变。说明前者与增大的气流阻力有关,而后者反映了克服弹性阻力的压力。提示分别了解气道蜂压和平均压有其独特意义。剖胸本身对解剖死腔和氧及二氧化碳代谢无重要影响。关胸后顺应性逐渐下降并低于开胸前水平,吸气阻力和气道峰压、平均压显著上升。应重视剖胸术后对肺通气功能的进一步影响。  相似文献   
338.
目的:观察在不同颅内压(ICP)压力水平时视觉诱发电位(VEP)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方法:10只家兔麻醉后建立急性颅内压增高的实验模型,用硬脑膜外纤维光束传感器测量不同阶梯ICP,同时观察VEP和BAEP的相应变化。结果:VEP的P1、N2波潜伏期延长与ICP增高均成正相关(r=0.62、r=0.60,P〈0.01),其波幅的变化与ICP增高之间相关不良。BAEP的Ⅰ、Ⅲ、Ⅴ波潜  相似文献   
339.
异氟醚对新生大鼠认知功能和突触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异氟醚对新生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和海马突触素(synaptophysin)的影响。方法新生1周Wistar大鼠40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5组(n=8):对照组(A组)吸入空气;B、C组分别吸入1.8%和1.2%异氟醚6 h,D、E组分别吸入1.8%、1.2%异氟醚3次,1次/d,2 h/次。吸入异氟醚后3周进行认知功能测试,包括旷场实验和Morris水迷宫测试,然后取大鼠海马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突触素表达。结果吸入异氟醚可导致大鼠认知功能降低,海马突触素表达增加(P〈0.05),吸入高浓度异氟醚后海马突触素表达增加更明显,单次吸入和多次吸入异氟醚海马突触素表达无影响(P〉0.05)。结论异氟醚可降低新生大鼠认知功能,并上调海马突触素表达。  相似文献   
340.
目的:探讨总结以术前CT扫描推弓根轴心来获得螺钉置入解剖参数引导胸腰段椎弓根螺钉的改良置入方法。方法:以术前CT扫描确定推弓根轴心线,轴心线附近的解剖标志为参照确定螺钉入点,内聚E角、螺钉长度、直径均可在CT椎弓根轴心片上读出,而矢状F角可由X线侧位片上读出或观察棘突线得出,使用该改良置钉技术对77例脊柱患者置入胸腰段椎弓根螺钉312枚。结果:本组305枚螺钉术后均拍摄椎弓根CT。仅7枚穿破椎弓根皮质,失误率2.24%,但穿破均较小,均无神经根症状。238枚螺钉完全置入椎弓根。结论1术前CT扫描椎弓根引导胸腰段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是一个较好的改良方法,能有效降低不良置钉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